“张南通”张謇:未来的竞争,是学问的竞争





提起张謇,南通人一定不陌生。

张謇,字季直,因为他深耕南通数十年,基业甚大,也被尊誉为“张南通”。

张謇是1894年中的状元,那一年他42岁,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他在科举这条路上,跌跌撞撞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光是在考场上,就耗费了120天时间。这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当事人心中最清楚。

所以,中了状元这一天,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并没有特别兴奋。再加上,中了状元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照清朝规矩,他需要守制3年。

1894年,正值甲午清日战争爆发,大清国惨败。再加上《马关条约》也签订了,规定外国人可以在清国投资设厂,这深深地刺激了中国人。

真正刺激张謇弃官从商的是1897年的一件事:

当时张謇去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他的恩师翁同稣被罢官,官场险恶难测。

他又想起甲午年的时候,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进宫,那一天恰逢暴雨,路面积水一二尺,文武百官出城迎驾,个个匍匐路旁,衣帽尽湿,两膝泡在水里,顶戴上的红缨流下鲜红的水,其中还有七八十岁的老臣,慈禧乘轿子经过时,视若无物。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震撼,读书做官,身居庙堂,难道就是做叩头虫吗?

所以,张謇决定远离官场。

再加上当时,世人都说书生只会空谈,只会负气。张謇不服,想为书生争口气,没有任何从商经验的他,下定决心去“舍身喂虎”,要去投资办厂,去做出个样子来。

张謇创办的纱厂叫——大生,取自《易经》中“天地之大德约生”的意思。1877年的冬天,张謇起草了《厂约》,要为读书人找一片报国之地。兴奋之下,他还写下这样一幅对联:

生财有道,大利不言。

一开始,南通当地的人对工厂不了解,心存疑惑,甚至有谣言说:“工厂要用童男童女祭烟囱,女工要被洋鬼子割乳房。”

但是,无论实业的路有多难,张謇都咬牙坚持下来。

十多年后,大生的纱厂名震一方,又开办了二厂、三厂、八厂,以及广生油厂、资生铁治厂、大兴面厂、输墨林印书局、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大生轮船公司数十家企业。

大生公司经营的南通,被称为“江北小上海”。张謇被誉为“实业之王”,“江湖”人称“张南通”。

盛名之下,张謇没有骄傲自满。反而,他的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他说:

“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

所以,张謇极其重视办教育,他对办教育的热情比办实业还高。张謇认为,要普及教育,就要多办小学,小学是教育之母,但是办小学需要师资,所以他第一步选择办师范。

1902年,大生开机不到三年,他就开始筹办“通州师范学校”。此后的5年里,通师耗费18万元多,2/3是大生拿出来的,1/3是张謇和他夫人一起捐出来的。尽管创业之初,张謇还不富裕,但他说过:“家可毁,师范不可毁”。

1904年,张謇私人捐资了第一所小学,校舍施工时,他就要求“30年不要动斧头凿子”,一次遇到台风,边上的房屋都倒塌,只有这个校舍抗住了。

1905年他又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这是南通大学的前身。

随后,农校、纺校、医校等专门学校也相继诞生……还有南通博物苑、南通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中国影戏制造有限公司、公共体育场、医院、养老院、狼山盲哑学校、贫民工场等一系列慈善公益事业。

直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南通已有350多所初小、60多所高小,另外还有7所初中,大体上做到了普及小学教育。

张謇如此热衷教育,就在于他早年就认定了,中国要振兴实业,责任首先在士大夫。

他自己也曾经坦陈,从德国卑斯麦那里得到过启示:想从教育着手救国,要办教育,不能赤手空拳,所以,只有先办实业。

所以,“南通模式”就是从办企业人手,带动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这种模式的吸引力经久不衰,后来也直接影响了无锡的荣德生、上海穆薄初、四川卢作孚、湖南范旭东等实业家。

张謇一生投入到教育,但自己却十分节俭,即使是在大生事业最鼎盛的时候。《大商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他平时走路,看到一枚钉、一块小木片都会捡起来,放在一起。

在五山修“东奥山庄”,他验起三寸以上的木头废料,说可以做痰孟、类匀、泥桶,看到有工人用木头零料当柴烧,他很心疼,关照下次不能再用木头烧火。

1903年,他应日本博览会之邀去日本考察,买的是“博爱丸”轮船最便宜的三等舱客票。

据说,船上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节俭,感到很惊讶,他的回答是:“三等舱位有我中国工、农、商界有志之土。他们与中日双方各界接触甚广,知识丰富,一路与他们叙谈振兴实业之大事,乃极好良机,求之不得。”

张謇常说一句话:“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需节省。”

张謇用一生的事业,书写了100年前的企业家精神。他的墓碑上有一副自挽联:

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

等到1966年红卫兵砸开他的墓时,张謇的孙女孙柔武亲眼目睹,他爷爷的陪葬品只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只尽根牙,一束胎发。

如今,回看历史,慎思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