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之间关乎国运的较量,经此一役,日本开始称霸亚洲

文|邬斯大人 阅读用时3分钟

历史的烽烟早已被吹散,甲午之痛依旧不堪回首。

19世纪60年代,亚洲三个国家先后开启了近代化改革,它们分别是晚清洋务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然而,相比于日本的上下一心的积极进取,中俄则显得被动、消极许多。

日本自黑船事件后,迅速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力主向西方全面学习。其维新改革几乎涉及各个方面,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皆囊括其中。反观当时的清政府,更多只是经济、技术上的模仿和学习。大清开明的高级官僚坚信中西之差在于器物,所以洋务派领袖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均主张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强国强军,御敌于国门之外。

在中日这两场关乎国运的改革中,双方都建立了近代化的新式军队。晚清的军事改革更多是用来自强和自保,日本除此之外还有其对外扩张的政治野心。它深谙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所以相比封闭、自大的对手,其改革的动力和紧迫性更加强烈。

历经30年的铁腕改革,日本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迅速转变为具有近现代社会雏形的资本主义新兴国家。政治上的集权和君主立宪取代了逐渐落伍的幕府统治,一切新兴的东西在这片土地建立起来,整个国家也欣欣向荣,夹杂其中的则是日益膨胀的野心。

信心膨胀的日本再也不愿意遮遮掩掩,在得知晚清建立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强大海军后,日本不甘其后,力争要一决雌雄。

1894年,日本两路出击,陆军大举侵略朝鲜,清廷震惊。紧接着,日本联合舰队迅速开进黄海鸭绿江出海口西的“大东沟”,日本已经决定放手一搏,甲午海战爆发。此次战役,晚清政府投入舰艇12艘,日本也是12 艘,但是北洋水师的舰艇质量、总吨位、火力配置就不如日本联合舰队,综合火力上,日本更是北洋水师的近三倍。黄海海战前后持续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损失巡洋舰5艘,受伤4艘,日本则是4艘受伤,战争最后以北洋水师大败而告终。

除了海战的失败,平壤战役清军也不敌日军,溃败之后,日本趁势占领了朝鲜全境,不久日本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经此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再也无力抵挡日本的进攻。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第一次对外大规模的战争,也是第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这极大的增强了日本军民的信心,也让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得到民众巨大支持。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日本放弃了对华最后的敬畏之心和学习之心,坚定了其“脱亚入欧”的政治目标,更坚定了日本对外扩张、称霸的野心,日本军国主义的獠牙暴露无遗。

巨大的胜利让狂妄的日本在甲午战争后称霸亚洲,坚定的走上了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道路,而此后中国的领土割让和战争赔款更让日本的政治野心急剧膨胀,1887年的称霸计划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而它的下一步,将是得到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