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实属无奈?实则早有预谋

公元959年6月,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七岁的第四子梁王柴宗训继位。

第二年正月,边境的镇州、定州有紧急军情来报,契丹军队入侵、势不可挡,希望朝廷派兵前来抵抗。

此时朝廷禁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后周最厉害的大将军就是任殿前都点检(禁军总司令)的赵匡胤。恭帝听到军情奏报,二话不说就招赵匡胤前来商议。最后决定:派赵匡胤领兵北征。

赵匡胤领兵在大清早卯时就出发了。他们的军队走的很慢,晚上才走到京城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当晚军队就在这里驻扎下了。

这一夜,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周恭帝退位,大宋王朝由此诞生。史书记载是“未曙,军变,拥匡胤南还而立,是为宋太祖。”

从史书记载就可以看出这场军事政变过程之简单。同时,从史料中也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说明这场政变是早有预谋的。

首先,在赵匡胤发动兵变时,满朝大臣只有韩通一个想要保卫后周皇帝,抗拒政变,结果马上就被散员指挥使王彦升所杀了。满朝文武,再没有一个公然反对赵匡胤兵变。这说明,他很早就在做准备了,把军队和大臣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后周皇帝可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个。

赵匡胤百密一疏之处就是没有把掌握实权的地方将领完全拉拢过来。地方将领李筠、李重进等都发生了叛变,赵匡胤亲征,才将局势稳定下来。

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契丹军进犯,似乎也是一场阴谋。史书《十国春秋·北汉纪》记载:“辽师谋会兵攻镇、定,则虽有其谋,未尝出师也。然则边警之言,特为拥戴造作而已。”这说明很可能所谓契丹军进犯就是赵匡胤等人为了调动军队,故意谎报军情。结合后面的一系列情况发展来说,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的军事政变会有这么多人的支持呢?

这得从赵匡胤受后周世宗信任说起。首先,赵匡胤是周世宗从基层提拔起来的军官。当初周世宗初登帝位,整顿军队、裁撤了一大批的老弱残兵,同时也提拔了一大批的精锐之士。而赵匡胤就是被提拔的这一群人里面最杰出的,他作战勇敢,深受周世宗信任。史书记载:“时赵匡胤以战有功,为殿前都虞候,使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这就是说,王朝禁卫军里面的部分选人的大权落到了赵匡胤的手里,他自然会选择一批他自己的亲信到禁军里面来,这样赵匡胤开始逐渐培植起了自己的私人力量。

人的欲望是会不断膨胀的。在世宗在位的时候,摄于其威严,赵匡胤还能做一个兢兢业业干工作的忠臣。可是到了周宗去世,赵匡胤又是大权在握,掌握京城武装力量的殿前都点检。可能想到自己掌握军事大权,叱咤风云,征战半世,还要听命于一个七岁的黄口小儿,心理就不平衡了,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干脆推翻后周王朝,自己当皇帝。

再次,不能忽视的是他的一帮手下的推动作用。大家都想加官进爵,赵匡胤当了皇帝,不用打仗,不用拼命,大家都有做高官享厚禄的机会,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有了这般享法,他的收下自然也是极力怂恿他当皇帝了。

总之,多种因素综合最用下,产生一个计划严密的巨大阴谋:以政变的方式推翻后周王朝,建立以赵匡胤为皇帝的新王朝。这样,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唐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宋。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