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那场大瘟疫,这位帝王的选择如此出人意料

说到魏文帝曹丕,尽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成员,但一般人了解并不多,而且对他也没什么好印象。

曹丕画像


这种坏印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立场鲜明,不折不扣地拥刘反曹,与刘皇叔为敌夺江山的曹丕自然是反派人物,更何况他比老爸曹操还猛,亲自下手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如果让读者列个《三国演义》乱臣贼子排行榜,他应该能入选。

二是七步诗。七步诗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事的立场也很鲜明,大家对那位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有多同情,有多喜欢,对这位手足相残的哥哥曹丕就会有多憎恨,有多讨厌。

启功书曹植诗


今天,笔者却要以抗击瘟疫的名义为这位帝王说点好话,让大家认识其人生的另一面。

疫情期间,每天闷在家里,看着不断增长的确诊病例数字以及五花八门的各类新闻,难免有些焦躁。既然足不出户,有的是闲时间,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

读书也许可以让内心平静下来,为此笔者前几天专门写了一篇小文《闭门正是开卷时 人间最乐是读书》,提倡在家读书。

《三曹诗选》


其实防疫期间读书的这个想法并不新鲜,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想到了,这个人正是曹丕。

说起来历史上真有惊人相似的一幕,曹丕的这个念头就是在瘟疫肆行的时候产生的。

这个话题还得先从曹丕写给王朗的一封书信谈起: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落叶半床书:书香小品赏读》

当初读这封书信时很是感动,就把它收在自己所编的《落叶半床书——书香小品赏读》一书中,并且列为首篇。

但里面有个问题,这封书信引自《三国志》注所引《魏书》,其中“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这一段话到底是书信的内容,还是《魏书》的记载,学界的理解不同,各种整理本的处理也不一样。

笔者在小书中是作为书信内容的,但在写这篇小文时,反复揣摩语气,似乎又不是。犹豫不定,暂且把问题放在这里,期待高明。

齐燕铭书曹丕《月重轮行》

说完基本文献问题,再说一千多年前那场可怕的大瘟疫。

东汉末年的几十年间是瘟疫的高发期,数年间多次爆发瘟疫,曹丕书信里所说的“疫疠数起”指的是建安二十二年(217)的那场大瘟疫。

《建安七子集》

当时有许多文士因此而丧命,比如人们所熟知的“建安七子”,其中有五位即徐幹、刘桢、陈琳、应玚、王粲都是死于这场瘟疫,由此不难想见当时疫情之严重。说瘟疫曾经改变过中国文学史,这一点都不夸张。

对这场瘟疫的情况,曹丕在写给吴质的书信中是这样说的:“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耶!”

高毓浵书曹丕《与吴质书》

他的弟弟曹植写过一篇《说疫气》,说得更为具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真是一幅凄惨的人间地狱图。那个年代医学远没有现在发达,哪知道什么是病毒,更不懂得要隔离的道理,经常是一死死一家,一灭灭一族。人的生死,完全听天由命。

赵雍绘《建安七子度关图》

兄弟俩的话并非文人惯用的夸张笔法,而是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笔者手头有一本赵文林、谢淑君写的《中国人口史》,翻阅之下,很是震惊。

据两位作者依据相关史料进行的估算,公元188年,东汉王朝的总人口为五千九百多万。到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的总人口为一千一百多万。

短短三十多年间,人口竟然减少了四千八百万。尽管难以区分减少的人口哪些是死于战乱,哪些是死于瘟疫,但可以想象,三十多年间被瘟疫夺走的生命应该不是几万或几十万级,而是百万级乃至千万级。

清管念慈绘《魏文帝娶亲》

在异常严酷的瘟疫面前,刚刚战胜弟弟曹植被封为世子的曹丕并没有什么特权,病毒并不会因为他是王子就高抬贵手,网开一面。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被病魔夺去生命,曹丕心里很明白,自己很可能也会有这一天。

清郑簠书魏文帝《善哉行》

这篇书信很真实也很生动的写出了他当时的想法,篇幅不长,即便是把最后一段算上,也只有几十个字,但内涵相当丰富,给人印象深刻。

字里行间,曹丕谈到两件事:

一是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大灾大难面前,每个人离死神的距离都不遥远。生命真的太脆弱了,“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看起来是个活蹦乱跳的七尺男儿,转眼间就躺在棺材里成为一具尸体。

每个人都在追求不朽,梦想长生不老,但那是不可能的,人类已经尝试了几千年了,此路不通。

清刻本《魏文帝集》

既然生命不能做到不朽,那就通过别的方式来延续。曹丕想到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另一个是“莫如著篇籍”,前一个有些泛,他真正想说的是后一个。

身为帝王,曹丕看重的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著书立说,以此追求不朽,在其《典论·论文》中,他也有类似的说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欧豪年书曹丕语

比起那些将心思用在修仙成道以求长生的帝王来说,曹丕的境界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在追求不朽,到底何为不朽,如何才能做到不朽,曹丕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话虽不多,但耐人深思。

二是如何面对灾难。

作者面对死亡的那份从容和淡定让人感动。当时医学知识有限,医疗技术不发达,面对肆虐的瘟疫,曹丕虽然贵为王子,同样束手无策,能做的事情不多,只能是听天由命,靠体质免疫力加运气来对抗瘟疫。

《曹丕集校注》

在如此严酷的形势下,还能如此从容淡定,沉下心来著书立说,谈文论道,乐此不疲,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并不是对亲友的去世漠然,这是面对残酷人生的一种务实态度和方式。你终日以泪洗面,病魔不会有丝毫怜悯;你恐惧万分,死神不会因此而却步。与其在煎熬中坐以待毙,不如微笑面对,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三曹塑像

让自己健康且有意义的度过灾难,有尊严的活下来,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一方面为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加油,祝福他们,另一方面老老实实在家里待着,自己和家人健康,每个人都平平安安,不给社会添乱,这就是在为抗疫所做的切实贡献。

曹丕墓


从曹丕的身上,后人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说要上课的话,曹丕一千多年前就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极为生动深刻的生命课。

幸运的是,曹丕挺过了这场可怕的瘟疫,斯文未丧,天佑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