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郡王”郭昕——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大唐,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以至于今天,海外华人聚居之处都被称为“唐人街”。大唐王朝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唐一代,我中华大地可谓将星如云,李靖、李勣、侯君集、苏定方、裴行俭、高仙芝、薛仁贵、哥舒翰、郭子仪……一个个威震寰宇的名字永远记录在史册上,书写着大唐的辉煌。但是,也因为大唐名将如云,使得很多名将的事迹也被埋没在了浩瀚的史册之中。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生是汉家人,死亦大唐兵!”这首诗,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是这首诗的背后,却有一个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名字,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1984年12月,在吐鲁番的哈拉和卓古墓区发掘出一座唐墓,出土了石质墓志一合。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生前曾任北庭副都护、卒任伊西庭支度营田副使的高耀。墓志铭上有“广德四年”(766年)的年号。但是我们知道,765年唐代宗便已改元永泰,所以实际上“广德”年号只使用了两年(763-764年)。为什么高耀的墓志铭会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呢?这一切还要从那场让大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说起。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唐。当时海内成平日久,可谓“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内地唐军战力严重不足。坐拥三郡精锐的安禄山迅速占据了大片土地,甚至占据了东都洛阳并在那里称帝。之后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潼关守将封常清、高仙芝,又强令继任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出战,致使潼关20万守军全军覆没,长安也陷于安禄山之手。

不得已之下,唐玄宗李隆基逃亡蜀地,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肃宗继位之后,以郭子仪、李光弼为帅,讨贼平叛。与此同时,为补充兵力不足,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下辖的精锐边防部队和陇右、河西诸郡防备吐蕃的军队被调回内地平叛。如李嗣业、段秀实、李栖筠等安西军的名将也都尽数调回内地,驻守安西的只剩下数千残兵。

吐蕃士兵

​西域边兵大批内调,对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的作用,却也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由于吐蕃出兵攻打陇右、河西一带要比直接入侵西域要快捷,获得的好处也更为丰厚,于是吐蕃大举进攻陇右、河西诸郡,边兵大批内调之后,河西防务空虚,以至于吐蕃来犯之后迅速沦陷,至此,西域和长安就彻底失去了联系,所以才造成了西域的墓志铭中出现不存在的“广德四年”的年号。

连改元这种大事都不知道,可见当时的西域,别说得到朝廷的支援,甚至连个信儿都得不到。但是,这种危急时刻,正是英雄用武之时。所以我们的主角——铁血郡王郭昕,出场了。

郭昕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之父郭幼明,是郭子仪的同母弟。身为名将之侄,郭昕继承了伯父的军事才能和铁血作风。永泰二年(766年),西域守军才终于和朝廷取得联系,得知西域未失,朔方节度大使、中书令郭子仪奏请朝廷遣使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并请置瓜、沙、甘、凉、肃诸州长史。于是,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奉命前往巡抚河西、安西等地。

由于道路断绝,郭昕无法带军队前往西域。换句话说,他在西域抵挡穷凶极恶的吐蕃大军,只能依靠在那里苦战了十来年的四镇留守军马。前文说到,安西军主力都已调往关中,留守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可见郭昕继续经营西域的难度之大。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踏实了西行之路。

然而,似乎是送给他的见面礼一样,郭昕刚到西域,吐蕃便加紧了对西域的进攻。形式急剧恶化,在吐蕃的步步蚕食下,掌握在唐军手里的西域,只剩安西四镇与北庭两地。郭昕则带领着安西军马和吐蕃人苦苦周旋。后来,郭昕担任安西四镇留后,李元忠则坚守北庭。为了能继续坚守,除了在军事上和吐蕃相持,为了解决孤立无援的问题,郭昕还在外交上下了功夫。凭借伯父郭子仪在平叛时与回鹘上层结下的关系,他成功的拉拢了西域的回鹘部落协助唐军作战,又通过回鹘人联络沙陀人,得到了他们的援助。此后,在回鹘、沙陀的援助下,安西军继续坚守西域,这一守就是十五年。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终于得到了唐王朝消息的郭昕派出自己最为信得过的士兵,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口信前往唐王朝,告诉皇帝:“他们这些人还存在,并没有战死和投降。”据记载,郭昕曾这样对前去的士兵交待:“兄弟们,你们这次的任务非常重要,此行的目的就是告诉朝廷和那些官员们,我们所有的将士们还活着,都在龟兹这里,没有战死和退缩,更没有投降。整个安西一直在我们手上,没有丢失。”

使者到达长安,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长安朝堂哭声一片,他们这才知道,这些早已被他们放弃的勇士们居然凭借一腔血勇,坚守到了现在!唐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任命李元忠为尚书右仆射、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郭昕为尚书左仆射、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赐爵武威郡王,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使者们从长安返回,安西四镇的军士们可谓热泪盈眶。原来大唐仍在!原来我们誓死守卫的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加上人人都得以加官进爵,今天的安西,几乎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除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郭昕,身为军镇最高长官,此次又加封王爵,还当上了尚书左仆射,可谓位极人臣(编者注:三省以尚书省为尊,由于李世民曾经担任尚书令,故有唐一代,自太宗朝起不设尚书令一职,故尚书省的实际最高长官就是尚书左仆射,也是文臣的最高官衔)。但是郭昕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他痛苦的跪倒在地,面向长安的方向含泪叩首。因为使者带回的除了册封郡王的金印宝册,还有他的双亲已经离世的噩耗,以及在他加封郡王前不到一个月,伯父郭子仪也驾鹤西去的消息……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十四日,汾阳王郭子仪卒,年八十五。建中二年七月一日,以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所部将士皆迁七资

史籍没有记载安西使者到达长安的具体时间,但是考虑到安西与长安十五年间未通消息,一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再者,加封郡王程序冗杂,礼仪繁多,半个月之内应该是办不好的。所以我相信,在郭子仪病故之前,安西使者一定已经到达了长安!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这位撑起大唐帝国天空的国之柱石,在弥留之际,一定得到了侄子仍在西域为国家浴血奋战的消息!

不过,唐朝中央能给的也只有封赏而已,此时的唐王朝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北庭、安西依旧孤立无援。为了激励士气、鼓舞人心,郭昕下令铸造“大唐建中”制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大唐建中”制钱

中国历史上的制钱大都采用“年号-通宝/元宝”的命名法,而以“国号-年号”的方式命名的,仅此一例

但在此之后,安西与中央又失去了联系。

后来,与郭昕并肩战斗多年的李元忠病故,杨袭古继任北庭节度使。吐蕃继续对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进攻,而将士们在郭昕的率领下继续与敌人周旋,两大都护府的地盘日渐缩小,兵马越来越少,但是,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带价!但是连年的苦战,也在不断的透支着将士们的生命。他们的盟友也在越发绝望的情况下渐渐离开了他们。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北庭被吐蕃攻陷,杨袭古率兵奔西州,为回鹘人所害。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中国高僧悟空回国,途经疏勒镇,见到镇守使鲁阳;到于阗镇,见到镇守使郑据;到龟兹,见到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到焉耆镇,会见镇守使杨日佑,说明此时,安西四镇仍为唐军镇守。这也是大唐朝廷最后一次获知西域守军的情况,此后,安西军不见于唐朝史籍的记载。甚至,我们连大英雄郭昕故去的确切时间和安西四镇具体的陷落时间也不得而知。目前,史学界认可度比较高的一种说法是安西最后沦陷于808年。

或许,就是在公元808年的某一天,大唐安西都护府迎来了最为悲壮的时刻:在安西都护府最后的堡垒——龟兹的上空,依然高高飘扬着大唐的旗帜。在这个远离故土数千里之外的城堡,安西大都护、武威郡王郭昕率领着麾下最后的兵马屹立在城头。从766年算起,他们已经守卫在大唐帝国的西极已经整整四十二年!彼时尚是少年的军士,此时也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他们的统帅郭昕更是已经年逾古稀。但是,流逝的岁月和凶残的敌人可以打碎这些老骨头,却不能拗弯他们的脊梁!

虽然早已在吐蕃的围困下粮尽援绝,虽然在漫长的征战中留下了满身伤痕,虽然断粮许久的他们已经饿得面黄肌瘦,但是在震天的杀声里,他们依然挥舞着手中的陌刀,与登上城头的侵略者进行了最后的浴血搏杀,全数壮烈殉难,无一投降!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吐蕃攻陷龟兹,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充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殉职于任上。后世尊其为“铁血郡王”。

谢谢大家阅读小编的文章,喜欢的话请加个关注哦!小编会持续更新大家喜欢的内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编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