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论功过,只论做人的道德?

橴脃兲漟


只论功过不论道德就相当于把一个人剥离出来讲了。其实不论从哪一个层面来说李世民都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如果我们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是不够客观的。

李唐王朝的有鲜卑人的血统,所谓李姓老子李耳之后只是汉化需要,进行美化而已。在当时的观念中没有啥道德方面的太大约束力。

在李世民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战争考验。当他才十几岁时就随李渊多次出征,平复发生在今天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抵抗东突厥人的入侵。

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15岁左右,就带领一支人马,在山西北部长城的雁门救出被东突厥包围的隋炀帝杨广。李世民在李渊执政初期最初始的是一个军事将领,是一位英勇而常胜的指挥官。也许常年打仗形成的威严,让他在朝廷上显得很庄严威武。

李世民是一位真正的卓越的政治家,但也是个心机很重的人,为了后人传世他的英明,他耗费了无数苦心。但这些苦心所完成的事,切切实实的让唐王朝成为当时全球最强大的王朝,国家。这一点,李世民也算深入后世之人心了。






史海逐浪大徐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小先生历史记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每天鉴宝


如果只谈李世民道德,不谈功绩的话,下面一些史实足以说明他的道德

手段残忍:李世民杀兄弟满门逼父让位

武门之变,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同时,李世民还派手下杀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秦王的部将还想杀光他们左右亲信百余人、籍没他们的财产。尉迟敬德竭力反对,于是屠杀行动才宣告中止。当尉迟敬德带着士兵来到李渊身边的时候,唐高祖的命运也已经确定。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欲盖弥彰:李世民命令史官修改记录夺父兄开国之功

太原起兵的全过程,大都是李渊一手操办的,他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王朝创立的主要功劳应该在他身上。然而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事实却发生了歪曲。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劳划到李世民身上,李渊则成了消极被动的角色,从而使李世民成为起兵反隋、开创大唐的首要人物。按照李世民的意图,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费尽笔墨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水到渠成了。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们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因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大义行为,从而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

纳谏秘密:形式主义表演塑造出一代圣君的形象

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对自己日后留在史书中的形象是如此强烈地关注,以至于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极力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贞观时期的20多年里,太宗确实接受了太多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对太宗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意味深长的是,对儒家知识分子,尤其是文职官僚们而言,重要的也只是纳谏,而不是执行纳谏的内容,因为他们需要的。至于贞观之治,剔除那些家给人足的“神化”,也只剩下一场完美的形式主义表演罢了爱惜民力的明君?不,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筑宫殿,搞到百姓怨声载道。

朱熹和欧阳修眼中的李世民

  欧阳修说太宗好名,特别是好身后之名,其间的细故,除了人性的通病无法克服之外,便是得国时的做贼心虚使然。如何让邪恶的行径转正,首先便得把己方的行为包装成正义的行为。唯有把己方的行为包装成正义的行为,方能使自己变成当然的好人。太宗要看档案记录,这是对史官独立制度的公然破坏,太宗皇帝为自己找出的破坏理由是“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也就是知错能改或就错改错。正自太宗皇帝始,太宗皇帝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为往后的伪历史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

朱熹眼中的唐太宗:善于假仁借义行其私欲

李世民“圣君”形象的形成,是充分动用了帝制时代政权对信息的垄断和对历史的解释权力的“造神运动”。用这种方式给皇帝画上浓重的脸谱,如此将私欲的张扬套上假仁假义的外套,李世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在他身后,后世帝王们依样画葫芦,塑造出一系列“大帝”“千古一帝”来。也为国人心中浓重的明君情节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相信,看了一些,李世民是一个道德怎么样的人,已经不言而喻了吧。


心有明叔一点通


记得小学时一位老师总说,不毒不狠不能做皇帝;

帝王好像不太好讲个人道德,哪个帝王身上不沾点血案;李世民也一样,就一个自然人来说,单一条为争权杀亲兄弟就可以归到恶人里。但换个角度,他是一个出色的帝王,至少对于当时的江山社稷来讲;但谁又能说若是太子李建成当政就一定不如他呢,历史不能假设,所以世人渐忘了本该掌权的人,而成就了另一位伟大的帝王。

至于他笼络人心、知人善用的操作,你可以归到政治手段下的驭人之术,也可以看作他自己的个人魅力.......


百态看台


李世民为人我们只能从史书上去窥探,当然或多或少有些失真。毕竟一部《二十四史》,写尽的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

很多人对李世民的为人或者说个人道德评判,难免不提起玄武门之变,杀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甚至是逼宫李渊。当然史书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当是大头。

无情最是帝王家的兄弟阋墙,本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残酷政治斗争紧紧相逼必然使个人道德的节节败退。因为在这种这样程度的斗争已经近乎自然选择,就如猎豹追捕羚羊,你不能说猎豹是邪恶的,并且事实上也有追捕失败,力竭而死的猎豹。

这个问题的答案毕竟还是要基于史书去寻觅。历史真真假假,我们作为后人、当代人,应该用无产阶级的史观去评判,于民生有益就是最大的道德。


勸學


如果不论功过,只看做人的话,我觉得李世民是一个:心狠手辣,能装能忍;念旧有容人之量;恩怨分明。

①《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就曾称他:“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②弑兄,以及所有子嗣;并娶弟媳。

③李世民与魏征这对“CP”,就操作的很好,名流千古。

④不杀开过功臣,历史上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很多,比如刘邦,朱元璋等。

李世民没有杀父,为什么不说他孝呢?小编觉得,不杀父有很多因素:

①李渊还是有一批拥护的忠心之臣的,加上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在大唐初期还是有实力的。

②李世民是誓要做千古明君的,背不的杀父之名。

③李渊对李世民还是很器重的,虽然答应的太子没有兑现,但是对李世民还是很好的,掌兵权,封秦王。


人以书为粮


唐太宗李世民历史被后人所推崇,说他是一代圣君不为过。他所创造的历史功绩是辉煌的,他所拥有的成就与他本人的自身性格密不可分。

李世民一生中唯一所为人诟病的便是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虽说是不得以而为之,但杀害兄弟这一件事情却留下了抹不去的污点。在个人道德层面上是不为人所接受的。但是他所创造的贞观之治,又使得人们对他充满敬仰,上马打得了天下,下马创得了盛世,也他个性很强,在军事上是个天才,而且果敢坚韧,几乎战无不胜。

当他得到江山时,又能保持清醒克制,识人善任,用人唯贤。无愧于天可汗的称号。综合来看,他的能力,成就和贡献,当至少在秦始皇,汉武帝之下。


扶苏与鱼


在历代华夏君主中,唐宗虽然也跻身各大千古一帝排行榜,而且是流水的千古一帝铁打的天可汗,无论大家价值观如何不同排名如何狗血,李二都妥妥高居三甲。

但在所有千古一帝中,李世民却是个十足的另类。要想理解李世民的高度,看一下他身上的对比就知道了:

名为守成之宗,实为开拓之祖,武功为历代君主最高,偏偏混了个文皇帝的谥号。修齐治平成为儒家最理想的华夏帝王,又顺便给自己找了个天可汗的兼职。

一般人可能认为唐太宗厉害,是厉害在文治武功,他们津津乐道那个一战擒双王的天策上将,和那个三载时间从城下之盟到封狼居胥的大唐圣人,却不明白,这些事情在一身戎马倥偬数次身陷绝境的李世民心中,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常规操作。

李世民这辈子最凶险的时刻,可能是那个艳阳高照北门喋血的搏杀半日,这半日比千里奔袭更漫长,比昭陵六骏更艰难,因为他对面站着最强大的敌人,他的父亲兄弟和他自己。

帝王可以征服世界,却不一定能征服自己!

强如成吉思汗,也要用屠城来泄愤立威,强如杨广,也要驱策百姓万民造长城开运河,强如汉武帝,也要把帝国折腾到濒临崩溃,强如唐明皇,也要亲手把如日中天的帝国带到万劫不复的祸乱。因为这些君主明白,他们的欲望和野心要实现自我,要彪炳千秋史册,要碾碎脚下匍匐的蚍蜉蝼蚁。这就是帝王,权力和欲望的极致,极乐之乐。

唯有李二,面对魏征的咄咄逼人,回家跟老婆大骂田舍郎,唯有李二,面对功臣文官的逼迫,亲手放逐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儿子,唯有李二,面对久攻不下的安市城,登城劝勉罢兵回师。唯有李二,想偷偷看一下起居录被骂的狗血淋头留下后世篡改历史的污点。

这个皇帝当的憋屈,当的二。

换作任何一个标准模式的华夏千古一帝或者游牧帝国的至高主宰,都是应该血流遍地值得历史大书特书的轰动事件,唯有太宗,只是无奈叹口气,自己安慰自己。

他放弃了所有君主会采取的常规操作,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要高过任何一个千古一帝。没有一个君主比他更懂战争,没有一个君主比他更懂历史,所以他明白战争的限度在哪,知道历史的禁忌在哪!

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历史深处那个逼父弑兄戮弟的皇子,那个被一座辽东小城挡住的将军,一个被挖苦讽刺痛骂奚落却不敢发天子之怒的落魄天子。

这些,比一声令下万民匍匐血流成河的千古一帝,要更难。

我觉得,千年国史,有这样一个君主,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闪光点,照亮了千年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