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半岛情人——韩国海军214型潜艇

韩国海军真正的潜艇部队成立,距今也就不过短短的二十来年时间,而形成自主建造大型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和并不算悠久的潜艇部队经营时间这两者之间巨大反差的原因之一,就是本文的主角——韩国海军第二代国产潜艇KSS-2项目即214型"孙元一"级潜艇。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叙述214型/"孙元一"级潜艇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性能特征,以及对韩国潜艇工业甚至未来东亚地区水下力量角逐的深远影响。

韩国海军的潜艇之路

上世纪70年代,得益于朴正熙政府的强力统治,韩国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工业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韩国开始考虑从国外采购潜艇装备本国海军。1980年,韩国正式从意大利购入5艘SX-756型微型潜艇用于执行对北方的渗透任务(中国台湾地区海军也曾在1969年引进过两艘该系列的SX-404型微型潜艇)。尽管这是一款排水量仅80吨,下潜深度仅为40米的微型潜艇,但着实迈出了韩国海军40年潜艇探索之路的第一步。

SX-756型微型潜艇纵剖图

在SX-756型微型潜艇的基础上,韩国通过消化吸收相关技术,由塔科马集团韩国分部(现韩进重工)建造了排水量放大到175吨的"海豚"级潜艇,这也是韩国海军史上第一型真正的国产潜艇。首艇于1983年4月2日下水,但随后潜艇案的预算被用于建造高速公路,"海豚"级的建造一度陷入停滞,2号艇和3号艇直到1990年和1991年才下水,两艇更是一直服役到2016年,3艘"海豚"级潜艇自此担负起韩国海军潜艇部队艇员训练的重要任务。得益于"海豚"级潜艇的成功建造,韩国海军于1990年6月正式组建了自己的潜艇部队——韩国海军第5混成战团第57潜艇战队,1995年10月升格为韩国海军第9潜艇战团。

韩国首尔战舰公园中的"海豚"号潜艇博物馆

诚然,通过自主设计加装了完善的STN阿特拉斯公司的声纳设备和2具406毫米鱼雷发射管,韩国造船工业掌握了一定的潜艇设计和建造技术,韩国海军更是自此开始建立自己的潜艇部队培训体系。然而与此同时,北方的朝鲜海军潜艇部队在中苏两国的技术援助下,早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形成了对韩国海军的绝对碾压。

1971年9月6日,中朝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国向朝鲜无偿提供军工成套大项目的协定,其中包括由中方提供12艘33型潜艇。同年10月,以刘华清为团长的中国学习考察团及潜艇装配考察组赴朝,并于次月确定朝鲜"烽火台锅炉厂"造船厂为潜艇装配厂。次年2月,六机部按照每年装配4艘的规模,审查通过了装配厂建厂工艺设计方案。1972年3月14日,六机部下达援朝生产任务,由江南造船厂承建,计划从1973年起的三年内,分年交付3艘、4艘、5艘的半成品和配套设备,同时派遣技术人员赴朝指导潜艇装配以及接受朝方实习生培训工作。在中朝双方的努力下,1976年首艇及2、3号艇完工,1977年4、5号艇完工,1978年6、7、8号艇完工,1979年9、10、11号艇下水后的后续工作由朝方自行解决,12号艇的装配、下水、试航、完工交船均由朝方自行解决。1979年项目结束后,朝鲜开始自行建造33型潜艇直到1995年停产,据称自行建造的数量在10艘左右。

朝鲜最高领导人视察朝鲜海军潜艇部队

在韩国海军确定采购SX-756微型潜艇的1980年,朝鲜海军已经拥有了5艘来自苏联援助的613型(W级即"威士忌"级)和至少10艘已完工交付的33型潜艇,这近20艘中型潜艇(据称苏联也曾援助过朝鲜海军633型潜艇)无疑将对尚未装备任何正规潜艇的韩国海军构成极大的威胁。

面对来自北方的水下压力,韩国海军在1985年正式向全球招标18艘常规作战潜艇(即KSS-1项目,后缩减为8艘)并要求帮助韩国建立完善的潜艇工业,最终德国蒂森克虏伯海事公司旗下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HDW)的209-TR1400型潜艇中标,并被命名为"张保皋"级。在HDW的帮助下,韩国造船业很快便拥有了世界先进的常规潜艇自主建造技术并具备了部分设计能力,甚至在2011年和今年凭借"张保皋"级出口型方案一举拿下了印尼海军的两批共6艘潜艇订单。从1993年开始至2001年,"张保皋"级按照每年一艘的速度入役韩国海军,组成了韩国第一支真正的正规潜艇作战部队。

而本文的主角214型潜艇便是在KSS-1项目8艘"张保皋"级潜艇建造完成后进行的第二阶段,即韩国第二代国产潜艇 KSS-2项目。"张保皋"级潜艇作为德国209型外贸潜艇的子型号,是一款典型的具备九十年代技术特点的先进常规柴电潜艇。但是面对新世纪中日新一代常规潜艇的质量优势和中日朝三国的数量优势,以及因预算不足而削减的另外10艘"张保皋"级造成的数量缺口,韩国海军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下一代国产潜艇的招标与建造。因此,韩国海军再次将目光瞄向了老朋友家的新产品,也就是HDW船厂运用了大量德国海军自用212A潜艇新技术开发的214型AIP 常规潜艇。韩国海军为其冠以韩国首任海军参谋总长、原国防部长、韩国海军创始人孙元一之名,足以可见韩国海军对214型潜艇的重视。

2000年11月,韩国海军耗资11.2亿美元向HDW订购了首批3艘214型AIP 潜艇,均由韩国现代重工蔚山造船厂进行建造(1、2号艇由德国提供全套散件,3号艇由韩国独立建造)。2002年11月,首艇"孙元一"号开工建造,2006年6月下水,2007年12月27日入役韩国海军,2号艇"郑地"号和3号艇"安重根"号分别于2008年12月2日和2009年12月1日入役韩国海军。2008年12月,韩国海军与HDW签订了第二批次6艘艇价值32亿美元的材料供应合同,包括燃料电池组、永磁电机在内的重要设备依旧由德国方面提供。第二批次于2013年开工建造,由位于庆尚南道巨济市的大宇重工玉浦造船厂和现代重工蔚山造船厂以每年一艘的速度交替进行建造。

214型潜艇性能浅析

214型AIP潜艇是由德国HDW基尔造船厂(德国最大的造船厂,也是目前德国最主要的潜艇设计建造基地)在德国海军自用的212型AIP潜艇基础上设计建造的一型先进的常规潜艇。艇长65米,高度13米,宽度6.3米(耐压壳体直径),浮航状态下吃水约6米。水上排水量1727吨 ,水下排水量1890吨。

214型潜艇是德国海军自用的212型潜艇的外贸版本

和德国海军自用的212型一样,214型同样采用了水滴型和雪茄型的结合,拥有非常平滑的外部线型,围壳前后均采用倾斜设计,围壳前方的甲板下还设置了回转收放的水平舵,左右两侧与艇体甲板逐渐融合,拥有较低的航行阻力。同时为了降低航行时的水流噪音,艇体外部的表面开口大大减少,保留的开口均采用挡板结构,并在艇体外表面敷设了消声瓦,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被敌方声纳发现的概率。

与过去的206/209型的单壳体结构不一样,212/214型采用了单/双壳体复合结构,即艇身前段采用传统的单壳体结构,后段则采用双壳体结构,为燃料电池组和储氢/氧容器等大型设备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保护,但与212型不同的是,214型采用了传统的十字形尾舵布局而非X形尾舵布局。艇体由HY-80和HY-100低磁钢建造,作战深度大于250米,极限下潜深度大于400米。214型潜艇分为4个主要舱段,从前到后分别是鱼雷舱段(包括鱼雷发射管和8枚待装填弹、铅酸蓄电池以及全艇的生活区)、指挥舱段(包括CIC、控制中心和储氢罐)、燃料电池舱段(包括燃料电池和液氧罐)、机电舱段(包括柴油机和推进电机)。

214型潜艇内部结构布局图

214型潜艇安装了2台MTU 16V 396 SE-84柴油机用于水面航行和潜望镜深度的水下航行。众所周知,柴油机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而潜艇的航行深度一旦超出潜望镜深度,通气管便无法正常进气,需要大量氧气的柴油机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消耗掉艇内的全部氧气。2003年我军"361潜艇事故"便是因潜艇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海面风浪较大,通气管存在机械故障未能正常工作,而柴油机此时仍在迅速的消耗艇内氧气,导致全艇70名官兵在不到2分钟内窒息,全部遇难牺牲。214型的两台MTU柴油机可以提供3.12兆瓦的动力,保证12节的水上航速和20节的水下航速,燃油储备足够12000海里/6节的航程和长达12周的续航力。

鉴于传统柴电潜艇无法长时间在水下待机,而理论上具备无限水下待机时间的核潜艇又因其极为高昂的建造和运维费用让多数国家望而却步,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原有柴电潜艇的基础上研发了更加先进的AIP潜艇,即装备了"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潜艇,大大提升了常规潜艇在水下的待机时间,也正因此AIP潜艇甚至被称赞为"廉价版的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