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求凰——为什么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能成为爱情典范


剧照《凤求凰》


他,司马相如,生于公元前179,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少年时喜欢读书击剑,景帝时,官至武骑常待。景帝不好辞赋,他就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待从邹阳、枚乘等共同出游,写了《子虚赋》。后来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归蜀,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就召见了他,又写《上林赋》献上,武帝大喜,封他为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写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后被指控出使受贿,免官。过了一年,又召为郎,转迁孝文园令,常称病闲居,有消渴疾。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六篇。


剧照《凤求凰》

她,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眉色远望如黛,脸际若芙蓉,皮肤滑如脂。通晓琴棋书画,家中富贵,为卓王孙之女,丧夫家居,面对春花秋月,感物伤人,倍感凄凉……

眼看着红颜春光东流去,卓文君只能把一个深闺怨女的惆怅借用纤细的手指,播撒在清冷的琴弦上,让哀婉的音律释放出淡淡的酸楚……在一个觥筹交错的宴席上,只见司马相如时而吟赋,时而弄琴,温文尔雅,又风度潇洒,这使得她心神不宁,产生相见恨晚之感,此时的司马相如也对卓文君爱慕已久,便以一首《风求凰》以求美人心,他文采斐然,风度翩翩,俊逸清朗,抚琴高歌:

“风兮风兮归故乡,邀游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迹人退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也许是一曲感人肺腑之歌,令傍晚白雪纷飞,纷纷扬扬的大雪,给伴静幽美的山城添了几分神韵。她雪夜私奔,成就了一个缠绵排侧的爱情故事。卓文君放弃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生活,放弃独守空房对月抚琴的日子,更显示一个女子的追求与尊严。司马相如的爱极深矣!不爱她的名,不爱她的财,只为和她相守一生,尽管她有丧夫寡居之恶名。为了爱情,他们不情当垆卖酒,抛头露面,忍受流言蜚语,清者自清,外界的唇枪舌剑,又怎能伤得了他们两颗坚贞之心?

比翼齐飞,双双把家还!一个罕见的女人,不慕虚荣;一个傲骨的男人,一点都不为自身穷困潦倒而自卑羞愧,卓文君如此一位慧质兰心的女子,却偏偏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举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敢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奇女子!坚持爱情的专一性,大胆地反对一夫多妻制,真乃古代女性中一个光辉形象。


剧照《凤求凰》


后来司马相如逐渐显达。不久,汉武帝下诏来召,相如与文君依依暂别。岁月如流,不觉过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书。万没料到盼来的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十三个数字的家书。文君反复看信,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文君苦等,等到的是一纸数字,卓文君毕竟是非同寻常的女子,知其心变,面对丈夫的无情无义,虽然心如刀绞,但并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平静的梳理了自己的心思,理智委婉的回信给司马相如,表达了她的态度,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并表示将与另结新欢的丈夫诀别。这就是后世流传的《怨郎诗》(俗称数字诗)和楚调曲《白头吟》: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嫋嫋,鱼尾何徙徙。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司马相如将文君的回信一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把卓文君接往长安。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之不衰,是因为两人身份特殊,为真爱私奔,中间虽经波折,但最终伉俪情深,不离不弃是爱情的典范,司马相如不以卓文君为新寡,卓文君不以司马相如贫穷,二人敢于冲破封建世俗的藩篱,追求自身的幸福,这正是历代文人墨客赞不绝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