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为什么会从历史上消失?

心有明叔一点通


\t名家的诡辩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的哲学思辨水平。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在西方看来代表着哲学正途的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却遭到了其他学派的联合绞杀。庄子说,辩者所强调的仅仅是口舌之争,但却无法让人心悦诚服。

白马就是马,而公孙龙偏偏说不是马,真是怪哉!怪哉!儒家对这些“辩者”的批评更加严厉。 儒家强调“正名”,而名家玩弄概念,把等级名分都搞得乱了套,结果只能让社会失去了秩序,陷入混乱。

荀子对名家的点评更是一语中的:蔽于辞而不知实。过于玩弄概念,以至于从不睁眼看看摆在自己面前的世界。

据说有一次公孙龙过城关,关吏说:“要过关,人是可以,但马不行,需要交通行费。

”公孙龙便向关吏展开了一场“白马非马”的诡辩,结果说得关吏哑口无言。但说是说,做是做,关吏最终还是没有给他放行,直到公孙龙乖乖地交了通行费才得以通关。中华民族是一个过于注重道德修养的民族,你可以在“反身乃诚”为道德而道德的修炼中获得“乐莫大焉”的愉悦,但绝对不能允许你在为思辨而思辨的概念游戏中获得快乐。

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是中国古代个人和社会相结合的平台,对个人来说能够修身,把握人生的方向,对社会来说则是使社会和谐有序。“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而思辨呢?不能让人安身立命,只能让人走火入魔;只能把社会搞得乱了章法,坏了秩序。

对个人无益,对社会无功,注定了名家被淘汰的命运。 因为他们的快乐实在太奢侈,他们的思辨确实太无用。

就这样,中国古代的思辨思维,却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事功追求中被淘汰了。而这,可能是中国没有产生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奇正国学


名家为什么会从历史上消失?

查看一下能被中国历史记录的人物就知,不要说是一般的名家,就连大多数的皇帝也被历史所遗忘。

古人为了留名,著书立德立言是个起点,没有真才实学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历史上留下记录的人往往是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及思想家。

但是,还是一种特殊人群也会被历史所记录,那就是书画家。

而能被历史留名的书画家,基本上都属于创造性人物,开宗立派者才能被艺术史所记载。

所以,普通的名家自然会被历史所遗忘……


吕永亮


你好,我是晓屿词话,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一、引言

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还是自然科学类领域,理论学说的更新、权威名家的更替都是自然规律。本质上来说,不是名家消失了,而是时代变化了。名家的影响力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减弱了。

二、原因分析

1、名家或名作的出现是契合了一个时代的需要,表达了一个时代的心声,解决了一个时代的问题。但是,时代在不停变化,每个人的眼界和思维都受其所处时代的局限,势必不可能有一眼万年的超能力。当时代过去、事过境迁,名家所代表的理论和作品也会失去其生命力。

例如,“礼治”、“德治”和“法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发挥着非常不同的作用。“德治”曾经是一面冠冕堂皇的大旗,儒家思想为主的时代,所有君王都希望“德主刑辅”,成为“仁德之君”。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产业发展对效率的要求,法治逐步取代中国古代的德治,走上了历史舞台。现在,法治几乎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学学者更是主张利用普适性规则而非道德来提高管理效能。

2、下一代人站在上一代名家的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高,预测得更远。他们不断学习,传承前人总结分享的智慧,也发现世界变化带来的差别,学会不断适应新局面、解决新问题,不断推陈出新。所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总是延续的,是在前人理论的证实或证伪基础上一点点、小心翼翼地发展起来的。

3、在时代变迁中,也总有一些不会变的东西,比方说人性。极少数经久不衰、千古流传下来的名家名作成为经典也是由于深刻的契合这些不变的东西,写出了每个时代人们的心声。例如,我国的人文经典著作《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影响力一直还没有消失。


晓屿词话


不但名家,谁都会消失。


大三圣dmh


名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 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其与“儒家”、“道家”等并列为“六家”。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名家作为一个学派,并非有着共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而仅仅在于他们都以“名”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与其他学派相区别。在名家内部,由于观点不同又形成若干派别,其中主要有“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

合同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认为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主张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的界限,直至承认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同一,“毕异”的本是“毕同”的。他们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主要命题有10个,《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这些命题。其中第一个命题说,万物都由一种叫做“小一”的东西构成,因而彼此在本质上并无差异;由万物组成的宇宙,又是一个唯一的“大一”,此外别无他物。第五个命题说,一般常识认为,事物之间有“大同”与“小同”的差别,但从本质上说,可以认为万物是“毕异”的,也可以认为万物是“毕同”的。第十个命题说,归根结柢,“毕异”的本是“毕同”的,因而应该不分物我,“泛爱万物”,天地虽然上下悬隔,其实犹如一人之身,也不必要分彼此。

离坚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孙龙。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和名称的差异、独立和稳定,强调不同名实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中断性。他们认为,万物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因而否定了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派的著名论题为“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他们认为“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说“白马非马”。他们又说,眼看不见石之坚,而只能看见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之白,而只能触及石之坚,因而“无白”,由此断言“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

走向衰落

先秦名学到了秦始皇灭亡六国就难以发展,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第一项:政治环境恶劣。秦朝使中国统一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禁止私学,只能以吏为师;到了汉代,又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政府的强势领导下,名辩之学难以发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第二项:与主流价值观冲突。名辩之学与秦汉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化重人文,轻自然,名辩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评;而儒家成为显学之后,士大夫皆关注于社会伦理,强调经世致用,名辩之学被视为以争胜为目的的无用之学。此外,名辩之学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纯粹的语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学皆对此方法有所批评,甚至根本否定。在主流文人的排挤之下,名家之学无立足之地。

第三项:自身缺憾。就名家内在的发展而言,名辩之学本身相当艰涩难懂,也影响了其发展。首先是一字多义的情况严重,致使后学众说纷纭,难以诂训;其次,由于名家时常以违反常识的语言叙述命题,常人难以接受而失去研究兴趣。在后学难以为继的情况之下,难免走向绝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古意新知


呵呵,务虚比不上道家,务实比不上儒家,连君主之利器法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况论名家及其它各家!!


麸子皮


可能成名后,或许有点沾沾自喜,不求进取,后淡出人们的关注。或许对社稷或民众没有明显贡献。


何处天天芳香


能举个例子吗?[灵光一闪]历史名家留下不少,消失的,大部分不是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