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姜维有多大责任?

历史思想家


可以说姜维对北伐的执着信念是导致蜀国的灭亡加速器。诸葛亮死后蜀汉在姜维的苦心经营下苦撑了九年,但处在漩涡中心的他却无法改变蜀汉的命运,蜀汉灭亡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姜维在蜀多有羁绊,有志难伸。姜维在弃魏投蜀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是一个依计行事的战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似乎在蜀国一直是主角,其实诸葛亮后的十九年里蜀汉真正的掌权者是蒋琬、费玮,蒋、费主政时强调修明政治,与民休养生息,徐图进取,姜维的处境并非演义中的光鲜。蒋琬、费玮二人去世以后,姜维主政似乎可以倾全国之力北伐了,但政治却不简单。各种政权斗争消耗了国内太多的资源,结果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力不从心,空负兴复汉室的大志。

第二,姜维对时局的判断不准确,战略战术上较大失误。姜维一直认为蜀汉粮用足支数年,人强马壮,军器皆整,正是北伐的时机,作出这种判断的前提条件是蜀汉经历蒋琬、费玮的治理,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仔细分析这恐怕只是姜维北伐的托辞;另一误判则是姜维一直希望借魏国内部争斗时起兵,低估了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影响力,司马氏由于长期领兵在外,在军队中有其他人无法超越的影响,所以司马家族的统治能力是不容姜维怀疑的。

第三,姜维兴兵二十万二伐中原,司马师派司马昭作大都督,徐质领先锋,姜维计杀徐质,又将司马昭围于铁笼山,司马昭手下有六千余人,仅有一口供百人饮用的山泉,危急关头司马昭拜泉出水,最终魏兵智败羌兵并合兵一处,将姜维大败,司马昭似乎有天助,姜维被上天遗忘。另一次命运悲剧也是姜维悲剧一生的终结,蜀汉灭亡,姜维诈降钟会,挑起邓艾与钟会的矛盾,让钟会计收邓艾,并鼓动钟会杀死魏将,但就在领武士前去杀魏将时,忽然一阵心疼,昏倒于地,半响方苏,而魏将已里应外合杀入,姜维拔剑上殿,不幸又心痛转加,姜维自刎而死。可见英雄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无奈。

“天数”二字解作把一切不可解的事,不能抗御的灾难都归于上天安排的命运。姜维的悲剧命运并不是不可解的,但最终的失败却是无法避免的,或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本身就是悲剧。弃魏投蜀,承武侯遗志兴汉室。虽然蜀汉国力弱小,后主暗弱;虽然无武侯的绝世才学,权倾朝野的影响力;虽然多次伐魏多有掣肘,难有支持;虽然时运不济,命运作祟。但仍坚持复兴汉室,鞠躬尽瘁。


唐明国亮


对于蜀汉灭亡和姜维之间的关系,我有两点看法:

一、蜀汉不管怎么样,都得亡,就是个早晚的问题,和姜维祸祸与否关系不大;

二、姜维的一系列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先说蜀汉之必亡,这一点应该是不存在争议的。历来割据蜀中的政权,关起门来搞建设,平平稳稳过个几十年日子,不成问题;但是要想指望靠着益州这一亩三分地就能灭魏吞吴,那属实有点理想主义。此前的古蜀国、公孙述、刘焉父子,此后的成汉、谯蜀、前蜀、后蜀、张献忠,无一打破这个宿命,刘备父子自然也不能例外。

换言之,当关羽丢掉荆州的时候,蜀汉政权(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儿)就已经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虽然本来也并不大)。这个问题,蜀汉的治理者们不可能看不见,睿智如诸葛亮更不可能看不见。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蜀汉的内部矛盾问题。

蜀汉的外部威胁,来自于曹魏和东吴,在三国鼎立后逐渐趋于缓和;然而,由于统治阶级和益州士族、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使得其内部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而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就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也就是不断地北伐。

北伐是有效果的,但是在过度使用后却也有极强的副作用——长年累月师劳兵疲、北伐无果后,这样的战争就不仅无法转移国内矛盾,反而会加剧其演变。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和蒋琬都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把北伐的节奏放缓。

然而,姜维成为大将军后,以“孔明弟子”为人设的他又走回了诸葛亮的老路,继续发动北伐。他的“九伐中原”的背后,是对国内民力的不断征用,以及对财富的不断消耗。

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百姓还是士族,都对这样的穷兵黩武怨声载道。再加上谯周这样的“恨国党”不断煽动,蜀汉二世而亡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青言论史


当曹魏钟会、邓艾两路大军杀奔蜀汉而来的时候,姜维应该没有惊慌失措,相反很是兴奋。他感觉全歼魏军主力的时机已到,诸葛丞相未酬的壮志终于有一朝伸展的良机。

当年诸葛亮五次北伐,虽说始终是以弱小之蜀汉压着强大之曹魏猛砍,但终究是进展不大。姜维认为与其主动出击,不如诱敌深入,放敌人进来,然后关门打狗。

具体方略就是撤掉汉中的防卫。

汉中是蜀地的门户,有“若无汉中,则无蜀矣”的战略地位,当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宁可蜀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耗费全部战力,也要坚决拿下。汉中对于蜀地之重要可见一斑。

刘备攻取汉中后,为确保稳固无虞,定下了“错守诸围”的防御战略,即在祁山道、褒斜道等汉中战略要地出口设立山寨围子,重兵把守。曹魏来犯,若驻守,则根本找不到平原地带安营扎寨;若攻战,则在秦岭险峻山路中无法展开兵力。这就是凭借有利地形,御敌于国门之外。

汉中的几任守将魏延、王平等人都是执行的这一战略,虽然曹魏数次来攻,且有几次极为凶险,但都转危为安,没有让曹魏踏进汉中半步。

在姜维看来,这一战略太过于被动,只能防御,而不能有效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他准备把敌人放进来打,敌军来犯,诸围皆敛兵聚谷,避而不战,主力退守汉城、乐城,予以牵制,同时派出一支偏师在汉中境内打游击,予以骚扰。

这样,来犯之敌进则攻不下重兵防守的汉、乐二城,退则出口被封住,不进不退原地防守则后勤补给跟不上,只有被包了饺子全歼的命。

姜维这套诱敌出击的战法,也是从孔明那学来的。诸葛亮北伐中原主动出击,均斩获不大,反倒是撤退打埋伏时战果不小,尤以大败费耀和射杀张郃为甚。但诸葛亮从来没有考虑过撤退到汉中腹地再打埋伏。

退,也是要有底线的。

姜维等不及了,他提出改变“错守诸围”战略时,应该是蜀汉后主景耀年间,即公元258年以后。这年,他已经56岁,已经过了诸葛亮去世时的年龄,而北伐大业却始终没有进展,丞相的“蜀汉梦”仍然是志未酬!蜀汉本来就疲弱的国力,也不可能再支撑几年的用兵。他惟有兵行险着,放手一搏,孤注一掷!

让姜维欣喜的是,他撤除汉中围守后,还没诱敌,曹魏就主动钻了进来。蜀汉后主景耀六年,曹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夏五月,急于为改朝换代积攒功业威名的司马昭,下令发动灭蜀之战。

让姜维意外的是,剧情并没有按照他的剧本发展。曹魏大军深入汉中腹地后,反而越打越顺,钟会夺南郑、下汉城、拔乐城,轻取阳安关。邓艾又取甘松,得强川口,据阴平桥。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防线,诸葛亮独子诸葛瞻率领的成都最后守备力量被邓艾击破,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双双阵亡,后主刘禅出城纳降。

失败,从姜维改变“错守诸围”战略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

当然并不是说姜维不主动放弃汉中,蜀汉就不会灭亡。从国力消长来看,曹魏灭蜀汉是早晚的事。但不应该败得这么快,这么烂,这么窝囊,这么出人意料!

就在灭国的前一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维还率军进攻曹魏的洮阳(今天甘肃省临潭县)城,并与邓艾会战。司马昭决定进攻蜀汉时,包括邓艾在内的大多数文武官员均表示反对,认为蜀汉尚有姜维等重臣在,此时攻伐,恐难成其功,只有钟会一人支持。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主流民意对此战都没有太多的幻想。曹魏对攻灭蜀汉没有太大的胜算,蜀汉对自己的灭亡同样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所以当后主下令姜维率军投降钟会的诏书送达剑阁时,蜀汉将士扼腕慨叹,拔刀砍石,愤恨不已。

姜维不会真正投降,从他归附孔明的那一天起,对故国曹魏已经恩断义绝,何况曹魏已经被司马氏专了政。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他唯一的政治正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但是丞相的壮志,更是他伯约的信仰!

假意投降钟会后,他又试图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说服钟会尽杀魏将,举兵谋反,然后再诛杀钟会,复兴蜀汉。可惜事机不密,功败垂成。姜维死于乱军之中,蜀汉最后一缕希望就此破灭。

姜维是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蜀汉一向以汉室正统自居,姜维也可以认为是大汉最后一位大将军。

对姜维的评价,后世颇多争议。正如大鹏这篇文章所认为的,蜀汉之亡,尤其是汉中之失,他姜维脱不了干系,必须负起责任。但他自始至终,一心向汉,以诸葛丞相之遗业为毕生奋斗之鹄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是在最绝望的灭国之时,仍不放弃希望,正如他写给已成亡国之君的刘禅密信所言,“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香洲谢霆锋


蜀汉和东汉一样,亡就亡在宦官专政,把朝廷弄的乌烟瘴气。

刘禅估计是老了,相信鬼神之说。黄皓这个宦官恰恰就是搞这一套,这就对上胃口了。刘禅做什么事情都要喊黄皓给占卜一下,问问老天爷要不要做。

钟会和邓艾来攻打蜀国的时候,姜维已经上奏提醒刘禅派大将去镇守各个险关隘口,结果刘禅让黄皓去卜一卦,算算魏军是不是真的要来,黄皓为讨他欢心肯定说不会啥。结果就不做准备,魏国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就晚了,阳安关口被迅速攻下,姜维只有退兵去守最后的天险剑阁了。

以为有剑阁关就可以高正无忧,再加上听信黄皓的鬼神之说认为魏国打不过剑阁,所以守城那些都不做安排。结果邓艾偷渡阴平后,一路畅通无阻,直逼成都。他就慌了连忙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有大臣劝他去东吴、有大臣劝他迁都南中、有人劝他坚守待援。结果朝中有一大臣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阿斗估计是急蒙了,结果就真的去投降了。所以又有“谯周误国”这么一说(还有的直接就是说蜀国是被他给说灭的)。

姜维也是没想到阿斗为了世界和平投的那么快。《三国志》里面记载“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说的是下旨让他们投降的时候,士兵愤怒的拿刀去看石头泄愤去了。邓艾经过绵竹一战损耗巨大加上孤军深入补给那些很困难的,阿斗如果能坚守一守的话,邓艾估计自己会退兵的。

还有就是东吴这个小人,魏国大举进攻蜀国的时候,假借出兵援救,其实就是趁火打劫偷袭永安。幸好蜀将罗宪英明神武,打的他满地找牙。个人觉得姜维是尽力了,如果非说他有责任的话就是他不懂政治斗争。他给阿斗上书过杀黄皓,结果阿斗天真的认为黄皓得罪姜维,让黄皓去给姜维赔个礼道个歉就没事了。幸好姜维不天真,为躲避黄皓报复跑去屯田去了,想想黄皓专权好吓人。





罗萧弋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曹刘孙三家独大,并引得众多谋臣虎将为各自的志向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有"卧龙"和"凤雏"之称的诸葛亮与庞统。刘备在新野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诸葛亮出山,为蜀汉大业殚精竭力。

  而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就是标题中提到的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阵营的人。后来被诸葛亮招降,一同为蜀汉绸缪未来。诸葛亮死后,姜维坐上了他的位子,替其为蜀汉保驾护航。但是姜维后来却因错用一人,导致了蜀汉的灭顶之灾。此人是谁?蜀汉灭国历史真相又是如何呢?

image.png

  第一,姜维错用的那人或许是胡济。

  或许胡济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并不出名。但他对蜀汉的影响却也不小。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的友人之一,便有胡济的一席之地。而胡济本身也是荆州的元老,与董允、费祎等人都十分交好。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镇北将军王平逝世,时任中监军的胡济就被任用为骠骑将军,同时接手了王平都督汉中的责任。此时各国皆派有大将镇守疆土,南方有马忠,东方有邓芝,西方有张翼,北方自然是胡济。作为镇守疆域的大将,胡济的地位自然不同寻常。

image.png

  而推测胡济是姜维错用之人的原因,依据便是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时,姜维发动的段谷之战。此时邓艾率大军压境,姜维意图借此次战争抗拒曹魏攻势而胡济也作为镇西大将军参战。据《三国志》记载:

  姜维深入,不待辎重,士众饥饿,覆军上邽。

  也正是如此,姜维才求助于胡济。两人约定于上邦(今甘肃天水)会合。但是当姜维失去地利优势,进取上邦时,胡济却失约未至,导致蜀军士卒溃散,死伤甚众。这样的败绩,更加剧了蜀汉的灭亡速度。

image.png

  第二,姜维错用的那人也可能是蒋舒。

  众所周知,蜀国实力不强,又人才匮乏。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主持北伐期间,蜀国几无可用之才。后来姜维在选择驻兵汉中的大将时,挑中了傅佥和蒋舒。这两人曾多次随姜维北伐,并屡立战功。

  而汉中一带本就是蜀汉要地,从前诸葛亮在时,派的是仅次于五虎上将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而诸葛亮死后,姜维就用了蒋舒,并派其镇守阳平关。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让人不得不觉得,姜维或许真的是识人不清了。

  此时钟会率曹魏数万大军伐蜀,蒋舒见魏兵势大,于是骗傅佥说自己要出关迎敌,傅佥信以为真,谁知蒋舒出关之后却直接背叛了蜀汉,径直前往魏营投降了。原本阳平关就只有蒋舒和傅佥两人合力镇守,现在蒋舒跑了,傅佥最终也只能是寡不敌众,兵败战死。

  汉中的阳平关一失,就相当于蜀汉中心被曹魏打开了一个缺口,魏国大军占据阳平关后,可以直接深入蜀地,直捣黄龙,这样的结局,也算得上是为蜀汉的灭顶之灾了。如果姜维没有错用蒋舒,或许蜀汉还不会这么早灭亡。

  第三,蜀汉最终被灭国,并不只是姜维的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国时期,无论是在刘备生前还是死后,蜀汉都是魏蜀吴中最弱的那一个。而在刘备和诸葛亮相继去世后,蜀汉更是步入了节节败退的境地。若论蜀汉惨被灭国的真实原因,姜维的战略谋划出错也只能算是原因之一。姜维虽数次北伐,导致蜀汉内部民力衰竭。但终究也有阻碍曹魏进攻的步伐。蜀汉最终的灭顶之灾,究其根本,离不开其内部的混乱和主君的荒诞。

  刘禅大家也都知道,扶不上墙的阿斗而已。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也死了,他在《出师表》中推荐的忠臣谋士将才虎臣也都死的死,跟随姜维北伐的北伐,失去了管教,刘禅就开始了各种作死。亲小人远贤臣,重用宦官黄皓,任由其惑乱朝纲,将朝堂搅和得乌烟瘴气。

  再加上蜀汉内部势力不统一,荆州等外来势力与益州本土势力相看两厌,刘禅又不知相互稳定、制衡之道,种种原因加在一起,综合作用之下,蜀汉就有了逃无可逃的灭顶之灾。所以说,蜀汉的灭顶之灾,并不仅仅是姜维错用一人的过失,而是多种因素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知,三国里姜维错用的或许是蒋舒,或胡济,但无论是谁,都不是导致蜀汉灭国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蜀汉内部的分裂,政治的昏暗,君主的无能,等等。





宁静的大海29184229


蜀国灭亡是必然的,而姜维的一系列操作是大大加快了这个过程,最后更是因为一些阴谋而客观造成了蜀国的灭亡。

我以前一直说过,《三国志》记载,刘备入蜀时益州有户23万口90万。曹叡时期魏国有户230万口450万。人口差距这么大,冷兵器时代人口决定了国家的存亡,蜀国先天带着不足。

从这一点说,蜀国灭亡是必然。

253年费祎遇刺。现有的各种推测都把怀疑对象指向了姜维。姜维也确实从这件事中获利,他掌控兵权,高举武侯遗志大旗,开始北伐。到262年,9年时间姜维6次北伐,北伐耗干了蜀国的国力。

而最后,我的观点是,姜维和钟会达成了协议,通过一个阴谋各取所需,只不过谁也没想到邓艾居然逼降了刘禅。


甲申十七年


姜维文武双全,在蜀汉后期无人能出其右。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一直想要北伐恢复中原,可惜后期蜀国兵将匮乏,谋士短缺,后主无能,已经无力回天。

邓艾出奇兵偷袭阴平,致使蜀国灭亡,之后姜维设计劝钟会造反,想要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将,以次兴复汉室,可惜大计未成,与钟会一同被杀。魏兵恨姜维计谋毒辣,杀掉他之后还把他的“胆”给挖了出来,发现姜维胆大如斗。

纵观姜维一生,虽是魏将降蜀,但是对蜀国忠心耿耿,至死方休,作为一个臣子他能做的都做了,无愧于心。蜀国之灭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不需要负责任,怪只怪后主无道,国力不行,没有争天下的实力了。






林浩清


没有多大责任,因为巳经是要烧尽的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