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16世纪的罗马教宗西斯图斯五世为现代罗马奠定了基础?

古罗马

在以前城市的建设更新,也就是都更,不比现在拥有如此多的现代化器械,对都市的更新建设一直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整顿罗马城的西斯图斯五世不仅承袭前人,更为后来的都市计划奠定另一个重要先例,直到今日仍处处可见,不断提醒世人这段罗马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

古罗马

摊开16世纪的罗马城地图可清楚看到,与人口拥挤的西半部相比,缺乏水源的东半部显得荒凉许多。因为急迫性较低,都市计划较晚才开始。当地道路系统多半承袭古典时代的成果,沿东西向的山脉或山谷延伸,缺乏南北向道路协助行人跨越各山丘,以参拜散落于各处的教堂。为了拓展生活圈、提升交通的便利性,东半部罗马城的开发大约在16世纪中叶逐步开始,并在教宗西斯图斯五世时期达到高峰。

欧洲地图

▎都市更新:教宗西斯图斯五世

公元54年的罗马

16世纪罗马城绝对是欧洲的重要大城。人口规模在16世纪大抵呈现不断往上攀升的趋势;以1560年代为基数,直到世纪末时,人口成长将近一倍达到10万人,丝毫不下于其他大城。这个数字只统计城内居民而已,还不包括每年到罗马参加庆典、参访古迹,或是做生意的流动人口。最可怕的是,罗马城的人口分布极不平均,因为水源问题,大多数的居住人口集中在以台伯河沿岸为主的西半部。

16世纪的罗马,其西半部人口拥挤,缺乏水源的东半部显得荒凉许多。因为急迫性较低,都市计画较晚才开始。

教宗身为罗马的统治者,也意识到解决城市发展困境的必要性。自15世纪中叶起,他们用尽一切手段重振教宗暨教会的声望地位,改造罗马即为其中之一。

古罗马公厕

从现实面来看,教宗既然自诩为教会领袖,照顾众人的信仰与生活便是不可忽略的责任,改善罗马的公共设施同时也是评价教宗的重要指标。

公共厕所

这股趋势在16世纪初就已相当显著,以道路为中心,搭配各式大型建设,在台伯河沿岸创造南北向的城市轴线。新道路系统不仅改善交通,更美化城市景观,是兼具实用性与美感 的大型公共建设,对城市发展有莫大贡献。

冲水

西斯图斯五世俗名为菲利切‧佩瑞提,生于1521年, 九岁时进入修道院学习,31岁以神父的身份到罗马讲道,结识不少教会高层。他在49岁时由庇护五世拔擢为枢机主教,进入教会最核心的决策圈。

西斯图斯五世

但在1572年,枢机主教彭科帕尼被选为教宗葛雷高里十三世,刻意冷落素来与他关系恶劣的佩瑞提。接下来十几年间,佩瑞提远离各项教会事务,并在此时结识石匠出身,日后相当倚重的建筑师丰塔纳。

示意图

1585年西斯图斯五世当选为教宗随即推动东半部罗马的都市计划。备受教宗重用的丰塔那主导相关工程,成为全罗马,甚至是全欧洲最著名的建筑师,并在罗马留下不可抹灭的伟大成就。

罗马城

▎都市更新建设第一步:建立星芒的道路网络

示意图

根据丰塔那的著作《梵蒂冈方尖碑搬移工程》记载,教宗决定在多山丘的东半部地区,铺设宽敞笔直的新道路系统,打造出无论步行、骑马,或乘坐马车都能轻松通行的朝圣路径。新道路以圣马利亚大教堂为中心向外四散,整体看来宛如不规则的星状,不仅有效串联当地各重要教堂及城门,还与既有道路连结,改善罗马城的整体交通效能。

古代

教宗也知道开发东半部不能只靠道路系统,还必须解决最根本的用水问题,当选的第一天就开始兴建菲利切水道,1587年完成。

示意图

供水范围遍及东半部,使当地享受充足水资源,曾是一片荒野的山丘如今种满各种植物,教宗也得以在山丘上建设美丽的花园别墅。

圈起来的地方由左至右分别代表波波洛广场的方向、圣玛利亚大教堂、圣乔凡尼大教堂、圣十字大教堂。

一旦基本的公共建设完成,原先人口稀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东半部,马上吸引大批居民、商人甚至是社会上层人士前来置产定居,使罗马的发展迈入新阶段。

示意图

如星芒般的道路系统不仅有实用性,西斯图斯五世还将宗教意涵镶嵌其中,使罗马更显神圣崇高。他曾这么形容其所创设的道路系统:

“以多条笔直道路通往圣殿,西斯图斯五世开创通往星体的道路。”

罗马大道

这句话援引自拉丁文诗句“历经艰苦道路终达繁星”,以基督宗教的精神来看,所谓的“星体”意味人类经过努力与试 炼后,最终得到的救赎。教宗便以道路形状,将此意涵在一个明确的空间内加以具像化。

街景示意图

位于星芒状道路网正中央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即为献给圣母玛利亚的教堂,她扮演着人类与上帝之间的中介角色,帮助人类取得救赎;教宗还在教堂东侧增建西斯汀礼拜堂,放置耶稣出生地的遗迹,使道路的形状也具备伯利恒之星的意涵,强调耶稣作为救世主降临人世;最后,圣玛利亚大教堂位在山丘上,比喻成人类必须要跨过的艰难,再次呼应“历经艰苦道路终达繁星”的精神。

圣玛利亚大教堂

简言之,西斯图斯五世创设的道路系统,可说是他为全人类所建通往救赎之地的道路,借此更加突显罗马无论是实质上或象征上,都是全欧洲最重要的朝圣地。

示意图

▎都市更新建设第二步:迁移方尖碑的浩大工程

建筑

1585年,人们聚集在圣彼得大教堂附近,甚至不惜花钱购买视野良好的窗边位置,只为了观看一场千年首见的工程行动:搬迁方尖碑

方尖碑

方尖碑的历史相当久远,最早由古埃及文明大量创造,基于宗教与政治上的目的,古罗马人花费不少力气从埃及搬迁多座方尖碑安置在罗马。中世纪时,唯一成功抵抗时间与人为摧残而屹立不摇的,仅剩圣彼得大教堂旁的梵蒂冈方尖碑。

示意图

因为15、16世纪欧洲兴起一股研究柏拉图哲学与古埃及文明的热潮,原本著名的梵蒂冈方尖碑更加受世人瞩目。不少教宗开始计划将梵蒂冈方尖碑迁移至圣彼得广场,直接面对教堂正门,配合教堂打造宏伟景象。

1585-1856年间的盛大工程:搬迁方尖碑。

但方尖碑硕大的尺寸与重量成为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像是教宗保罗三世曾多次要求米开朗基罗执行迁移计划,后者对此表现却相当消极,因为他担心方尖碑会因此而断裂。直到西斯图斯五世时期,这项曾击败多位建筑师与教宗的工程才得以顺利实现。

罗马

毫无疑问的,西斯图斯五世相当积极地迁移梵蒂冈方尖碑,在当选的四个月后便下令召开会议来决定迁移方尖碑的最佳人选。这场会议吸引欧洲各地的建筑师、工程师及数学家,他们以模型或口头报告的方式说明计划。

罗马起重机复原,高10.4米

整个会议耗时约一个多月结束,决定指派丰塔纳,教宗在不久后也给予他众多特权,全力协助相关工程的进行。

罗马

为了搬运方尖碑,丰塔纳利用巨大木条、滑轮、挂勾等工具,组建名为“城堡”的巨大三角形鹰架。以绳索穿过“城堡”与额外安装在方尖碑上的滑轮后,再动用数百人力或马匹便能移动方尖碑。

罗马时代赫利奥波利斯锯木厂的结构图,这是已知最早的使用连杆和曲柄的机械。

准备动工的早晨,教宗为这次工程举行了祈福弥撒,丰塔纳接着下达执行命令。当负责传递讯号的吹奏手发出声响,所有人员 同步开始行动。

古罗马

虽然“城堡”因承受巨大重量而发出声响,但透过绳索与滑轮的牵引,总算将方尖碑抬起,水平放置在已铺好圆木的地面上,米开朗基罗的顾虑并未成真。接着拆除“城”,移至新地点重组,等待方尖碑从旧址拖运过来。

18世纪中叶绘制的科隆纳宫,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气势

下一步的相关准备工作又耗时一年,1586年9月,众人再次聚集在圣彼得大教堂前方,屏息以待方尖碑重新竖立起来的那一刻。确认工程顺利结束的那一刻,在场民众莫不欢声雷动,就连教宗也急忙前去观赏罗马城内的新地标。

带有方尖碑的城市景观,皆由西斯图斯五世竖立。

成功经验鼓励了教宗与丰塔纳竖立更多方尖碑。他们挖出其他倒塌的方尖碑,并在接下来的3年间,依序安置于圣玛利亚大教堂北侧、圣乔凡尼大教堂北侧,以及波波洛城门南侧。这些地点都是罗马城内最重要、显眼的位置,方尖碑的高大外观充分融合精心设计的广场、道路及建筑,成为城内最显眼的地标,形塑美丽壮观的城市空间。

古罗马

不可否认的是,西斯图斯五世可能带着考古般的好奇心看待这些方尖碑,但作为教宗,也希望资源能用在有益于信仰与教会的工作上。当梵帝冈方尖碑的工程结束不久后,教宗随即举办宗教仪式以净化“异教成分”,并在顶端放置十字架与山丘雕像,再次呼应“历经艰苦道路终达繁星”的概念,其它三座方尖碑也比照处理。

中世纪时,唯一成功抵抗时间与人为摧残而屹立不摇的,仅剩圣彼得大教堂旁的梵帝冈方尖碑。图为现在方尖碑景

如此一来,西斯图斯五世将原本用来彰显帝国威望的古迹,转化为基督宗教战胜古代异端的战利品与朝圣地点,搭配星状道路系统,更加突显罗马城的宗教性质。

圣伯多禄大教堂

▎参访罗马的新路线

地图

新道路系统的实用性,反映在当时出版的罗马城导览手册中,借由他们的描述,得以观察人们如何看待罗马的转变。由16 世纪著名人文学者弗维欧(1470-1527)撰写,并在1588 年由罗马居民出版的《罗马古迹》,大篇幅介绍西斯图斯五世时期的新道路,包括连接地点、沿路经过的教堂、古迹等。《罗马古迹》丝毫不吝赞美新道路的实用性,以最长的菲利切路为例,该书这么形容:

“教宗西斯图斯五世在 1586 年开辟一条新道路,其直接从圣玛利亚大教堂直达圣十字教堂,可让人便利舒适参访上述教堂。”

古代罗马

后续段落也强调,菲利切路对于想前往教堂的沿路居民之重要性:那条道路相当便利,为提升大众利益与公共便利性乃是必要设施。

16世纪的菲利切路已变成现在的西斯蒂纳路,跟罗马四喷泉之路。

16 世纪末的导览手册以更有系统的方式,指示读者如何运用新道路往来各重要教堂,即时透露更多元的交通路线。著名建筑师帕拉迪欧(1508-1580)在1544年出版的《罗马城内教堂、休息处、特赦仪式与圣人遗骸之描述》,开宗明义表示要提供最便捷的参访路线。

罗马

当提及参访圣玛利亚大教堂、圣乔凡尼大教堂、圣十字大教堂及其周遭教堂的路线时,并未建议读者从罗马北端直接前往,反而是要先沿台伯河岸到达卡比托林广场后,再从广场一带寻路前往其所在位置。

示意图

从罗马北端的波波洛广场往南直达圣三一教堂后,继续往南并沿路参观重要景点,遇到庇亚路时暂时脱离原先路线,沿庇亚路往东参观其他景点;从庇亚路折返后,建议读者沿着先前道路,也就是通往圣玛利亚大教堂的道路继续行程。在另外一天,从圣乔凡尼大教堂开始,沿东南边的城墙到达圣十字大教堂后,直接往通往圣玛利亚大教堂的道路前进。

罗马

《高贵罗马城》的文句未直指菲利切路,但从当代地图来看,唯一能符合建议路线的仅有菲利切路。简言之,这两本导览手册的规画路线,立基在截然不同的道路条件上;其中差异再次反映出,当代人相当认同新道路系统的便利性,视之为往来重要教堂的另一选项。

罗马地图

▎16世纪末的罗马:近现代欧洲都市计划的重要先例

西斯图斯五世的罗马都市计划是属于教宗的文化传统。众多文字或图像资料显示,他的都市计划相当程度奠基于前人累积的经验与成果上:早从16世纪初,已有利用笔直道路解决交通问题,并进一步美化城市景观以提升教宗形象的先例。

示意图

都市计划除了道路系统,还包括位在道路两端的重要建设,如教堂、宫殿、广场等,以宏伟外观或特殊象征意义,既强化道路系统的实用功能、美观效果,也能宣传教宗形象或宗教精神。

罗马皇帝

西斯图斯五世对城市空间的重视不下于前几任教宗,依自身所需重新诠释前人经验、成果,建构以宗教建筑为中心的东半部罗马道路网;如同负责规画的设计师丰塔那所言,先让观者感受强烈视觉效果,进而让世人更容易注意教宗的想法。

16世纪西斯图斯五世对罗马程的规划,成为近现代欧洲都市计划的重要先例。

西斯图斯五世的道路系统不仅规模更大,也更善用开阔空间及刻意创造的秩序感,积极整合道路、广场、教堂、方尖碑等城市元素。最特别之处莫过于利用巨大方尖碑,在广场正中央建立万众瞩目的显眼地标。

示意图

在此之前,罗马都市计划从未如此将众多元素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