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登场:罗马独裁时代的开启

反派是什么样的?电影、动画、小说中,常常会把反派塑造成自私、卑鄙、贪婪,甚至是愚蠢的人,因而观众和读者可以轻松地区分英雄和反派。

但读历史我们会发现,不少我们现在认为是“反派”的人物,或许在当时还是“英雄”和“伟人”,人们围绕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并不是古人比我们愚蠢,只是我们有更多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马略和苏拉,就是这样的“反派”人物。他们是公元前120—78年罗马政坛上的中心人物,一个是平民派的英雄,一个是“少数人统治”的捍卫者,两人你争我斗,谁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赢家,但是他们共同吹响了独裁时代的前奏。


01 “新人”马略:平民派的精神领袖

公元前157年,马略出生在远离罗马城的一个小镇里——30年前,这个小镇的居民还没有罗马公民权。马略祖上也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可以说,对于罗马政坛,他是一个生活在各种政治关系网外的纯“新人”。

作为一个毫无背景又颇有野心的人,马略是依靠靠军功入仕的。不过,虽然有军事才华,但苦于没有政治关系,马略在民众中也一直碌碌无名,直到48岁那年,他才真正地崛起。

1、“朱古达战争”中崛起的平民英雄

给马略带来人生转折的,是非洲努米迪亚国家爆发的内乱,前国王的养子朱古达战胜了前国王的亲生儿子,继承了王位,于是这位亲生儿子跑到罗马请求对朱古达进行仲裁。


罗马本无意干涉他国的内政,但是朱古达相继杀死了在努米底亚经商的意大利人,还在罗马进行了暗杀活动,于是全民掀起了镇压朱古达的舆论。可是,派出的军队却失利了。

海战不利是一个原因,但是罗马人不能接受,他们靠武力称霸了地中海,可是近5、6年没有取得任何战争胜利了:

在北方,他们被色雷斯人打败;在欧洲,他们被北欧的蛮族挫退;而无法忍受的是,在非洲,罗马竟然还打不过朱古达

马略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对人民说:选我当执政官吧!让我带领军队,我一定生擒朱古达,把他带到罗马来处死!于是,激动的公民们纷纷把票投给了马略,把胜利的希望全放在了这个毫无背景的“新人”身上。

2、军制改革——独裁者滋生的土壤

为了取得朱古达战争的胜利,马略当选执政官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行军制改革,以提高罗马军队的实力。

罗马并没有职业军人这一说,公民们有自己的职业:农民、工匠、教师……但是当战争需要时,他们便会通过服兵役作为“直接税”上缴给国家,

有时候,这种服兵役是被迫的,尤其是对于收入低下的家庭,因为服兵役让他们不得不丢弃自己的职业,“多个当兵的,就少个挣钱的”。正是因为他们是被迫上战场,所以军队质量才如此低下。

马略的改革是:

改征兵制为志愿兵制,并给志愿兵发放工资,从此,罗马的兵役不再是公民的义务,而是一种职业。

众多的失业者,还有下层阶级的平民,纷纷响应马略,一方面,曾经困扰着政治精英格拉古兄弟的失业者问题,被马略歪打正着地解决了;另一方面,这些人成为了马略的“后援会”,形成了势力众大的“平民派”。


与其说,这是一支共和国的军队,不如说,这是马略征召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而他后续的一系列改革,包括让统帅拥有对高级军官的人事任免权,为自己组建卫队……虽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效率,可是也促成了“军队私人化”这一现象的出现,自他之后,苏拉、庞培、恺撒等一系列手握重兵的武将相继出现。

可以说,马略的军制改革,为独裁者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02 “新人”苏拉:拥有共和制理想的独裁者

朱古达战争除了催生马略的军制改革,还让另一位搅动风云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那就是苏拉。

朱古达战争中,苏拉展现了强大的外交天才,他策反了朱古达的盟友,令其设计抓住了毫无防备的朱古达,从而奠定了战争的胜利,只是功绩都安在了马略的身上。

苏拉出身名门,但是家里却很贫穷,有传闻称,他的母亲早逝,是由妓女们供养他完成学业。和马略一样,他们生活的地方,与元老院阶级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他们都属于政界的“新人”。

但苏拉和马略是完全对立的,如果说马略是维护平民权力的“平民派”的领袖,那苏拉一定是维护元老院权力的“贵族派”领袖。


1、两次政变,独裁官变成独裁者

苏拉一共发动了两次政变,两次政变都得以成功的因素在于——他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88年,苏拉与马略争夺东征希腊的统帅权,苏拉胜出了,可是马略利用自己在平民中的声望,夺取了苏拉执掌的兵权。因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苏拉找到了自己旧时的下属,利用在军中的威信,武力夺取了罗马,放逐了马略。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83年,在苏拉远征希腊时,以马略为首的平民派又掌控了罗马,并对贵族展开了五天五夜的屠杀,屠杀后的幸存者纷纷投奔正在返程的苏拉军队,此时马略又意外死亡,于是苏拉几乎毫无悬念地重新赢回了罗马。


“我是合法的统帅,可是平民剥夺了我的军权;我在希腊为罗马而战,可是平民却把我定义为国贼!”苏拉对平民派的厌恶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更觉得,平民派势力的壮大,对于共和国的危害实在太大了——因为几乎所有的混乱,都是因为那些无知的平民受到了护民官和马略的引导。

他决心一定要把平民派彻底清除,为此,他要进行一场大改革。为了让自己的政策畅通无阻,他给元老院提议:

”国家处于非常危急的状态,,还按照平时的执政官体制是不够的......要按照非常时期的做法设置独裁官,而且给予他解决问题充分的时间,因此,独裁官的任期应该是无限的。“

独裁官,其实是罗马危机管理体制下的产物,可以在危急状态下提高决策的效率,任期只有6个月,但是苏拉的要求是”无限期“,于是独裁官,就变成了独裁者,后世也常称之为”独裁者苏拉“。

2、维护共和制的独裁者

如果说马略是“平民派”的领袖,那么苏拉一定是“共和派”的领袖,他认为罗马的混乱就是由那些无知的平民引起的,因此愈发坚定要维护以元老院为主导的,“少数人领导”的共和制。

他在担任独裁官期间,进行了很多改革,有两个主要的方向:

1、加强元老院的力量,削弱平民的力量。比如:扩大元老院的席位,吸收更多有实力的人;限制护民官的仕途,于是有能力的年轻人不再愿意担任护民官,平民就缺少了高素质的领导者;

2、防止独裁的再次发生。比如,实现军政分离,防止“武力夺取罗马”;重塑“年功序列”的权力结构,也就是按照年龄和资历担任职位,而不是靠“实力”,特别是武力。

第二点会让人感到惊讶,因为苏拉自己就是独裁者啊!理解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知道:对苏拉而言,独裁是为了维护共和的手段,他必须得在这个独裁者的位置上,才能按照自己的政治构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恢复共和制的统治效能。

因此,在完成改革后,苏拉就辞去了独裁官的职位,并在第二年就安详地离世了。

03 “独裁”颠覆了“共和”,却拯救了罗马

苏拉放弃了独裁,给后人留下一个“打满了补丁”的共和制,可是这样的共和制,真的可以拯救混乱的罗马吗?

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载了“苏拉体制”的崩溃,独裁者一个个地出现:庞培、克拉苏、恺撒.....直到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共和制彻底地结束了。

首先,苏拉想从制度设计上,防止独裁的发生,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谁来保证这个制度执行下去呢?谁有这个实力呢?

苏拉有,因此他活着时,一切相安无事。但是元老院没有,于是制度就形同虚设了。

苏拉死后,逃到非洲的平民派蠢蠢欲动,可是有实力清剿这些余党的,只有当时才29岁的庞培。在苏拉的”年功序列“体制中,年满42岁才能担任执政官,有执政官资历的人才能有军事指挥权,可是迫于形势,元老院只能把军事指挥权交给这个完全不符合要求的年轻人。

当庞培凯旋而归时,他要求元老院提议自己为执政官,当时他才35岁,根本达不到要求。可是,当时元老院,有谁可以来阻止庞培呢?


其次,共和制已经无法解决罗马国内的阶级斗争问题了,掌握着元老院的贵族派和掌握着平民大会的平民派,互相之间已经不死不休了。

想破解这个二元对立的困局,强化其中一方的力量,只会让对立更加加剧,还不如出现一个强大的独裁者,让权力结构从二元对立变成三元对立。


这就是恺撒的做法,他同时削弱了元老院和人民的权力,直接让自己成为终身独裁官,进而成为罗马的君主,这反而为当时混乱的罗马创造了一种新的出路。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定于一人”的君主制匹配了当时罗马的国情。

随着罗马霸权的扩张,罗马的公民不再集中在罗马,而是分散在整个地中海区域,所有的公民都来罗马参加公民大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定于多人”是不现实的。


“定于少数人”的元老院权力模式,历史证明了,这只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当时的罗马,已经从“极速扩张期”进入到“维持稳定期”,需要的是有一个有大局意识,而且极具管理才能的人,为罗马创造一种新的秩序——他还必须手握大权,以保证想法得以顺利实施。

恺撒本应该成为这个人,可是元老院的人刺杀了他,于是这个任务由屋大维来完成,于是罗马终于迎来了秩序和和平。

04 结语

有人说,罗马的灭亡,是因为它的伟大。

是的,共和制成就了罗马的强大,可是当罗马强大到一个新的阶段时,共和制就成为了阻碍它成长的因素。

独裁颠覆了共和,并拯救了罗马,因为它带来了秩序。同样地,当罗马帝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制也同样会被取代,这也许就是历史不可违的规律吧。


参考文献

《罗马史》 李维

《恺撒传》 阿德里安 戈兹沃西

《罗马人记》 瓦罗

《罗马盛衰原因论》孟德斯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