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

先秦时期

古文献中,“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先秦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广东被称为“南越”[23] 。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民国以后,以“粤”字作广东省简称。[24] 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扬越族系所建古国。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25][26]



广东省省会--广州

广东历史久远,是太古时代“南海盘古国”所在地。[27] 距今60万年至8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智人(马坝人遗址)。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28] [29]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以木德王天下。《三命通会》:“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考古研究发现,广东地区是中国人起源地之一。全基因组分型研究结论表明,远古先民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30] [31] 学术界已公认距今四五千年的广东石峡文化已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王权政治。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

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出现不少古方国实体。广东境内,在珠三角地区有“驩兜国”,在粤中地区今博罗一带有“缚娄国”,在粤北阳山、英德一带有“阳禺国”,在雷州半岛及海南有“儋耳国”、“雕题国”等等。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25] 在正史记述中岭南至秦军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近代相继出土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实证了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秦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有现存文献记述的第一次划分行政区。[38]


广东古典岭南园林

秦将赵佗任龙川县令后,上书朝廷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岭南[39] 。从北方中原(河南一带)迁来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北方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岭南的行列[4] 。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定都广东番禺[40] 。

两汉时期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遣大夫陆贾使南越。赵佗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藩属国。刘邦死后,吕后临朝,从经济上制裁南越国,并发兵南下攻打南越国,赵佗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断然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公元前179年,吕后死,汉文帝刘恒即位,再次派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赵佗再次接受了陆贾的劝说,除帝号复归汉朝,南越国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39]



广东科学中心

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定南越国[39] 。汉朝将南越国地划分为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合浦郡、荆州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广信是两广之“广”所在地。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起,将交州治所从苍梧(梧州)迁到番禺(广州市)以后,才有广州的崛起。[41] 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42]

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4]

唐宋时期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唐朝中期潮州汕头一带曾经隶属福建,属闽州都督府和福建节度使等。756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

元明清



肇庆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元代,因战争原因,人口一度有所减少,至明代中期,又增至近400万人。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权,清政府更是经常派水师巡视。



惠州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全省在册人口已达1448.7万。至鸦片战争前夕,更达2286.4万,跃居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42] 1841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1月9日,广东便实现“和平光复”,胡汉民为广东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广东军政府执政期间(1911年11月—1913年8月),贯彻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法令[43] 。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

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

1921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1925年6月24日,国民党中央议决改组大元帅府。

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44]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

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

1955年,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东省,并更名为合浦专区。

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州、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

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

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

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38]

行政区划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其中2个副省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粤北:韶关、清远、梅州、河源。[45] [46]

广东省辖市当中,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47] ,深圳为副省级市及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下分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2] 其中佛山市顺德区被广东省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48] 20个县级市法律上直属省政府,实际上是由地级市暂为代管。

广东省县级行政区中,南雄、紫金、兴宁、封开、龙川、五华、博罗、阳春、徐闻、高州、英德、饶平、普宁、罗定、南澳、仁化、丰顺、陆河、怀集、揭西、乳源、大埔、陆丰、廉江、化州、德庆、连山、连南、新兴是财政省直管县。[49] [50][51]

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省设立了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

位置境域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57] 。

广东省境内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由于历史原因,东沙群岛被台湾当局控制),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中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24]

地形地貌

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东莞

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气候环境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中山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土地资源

广东省面积为17.977万平方公里,其中宜农地434万公顷,宜林地1100万公顷。[60] 广东是中国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全省未利用地130.05万公顷(1950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69.79万公顷(1000万亩),其他土地60.26万公顷(900万亩)。

水资源

广东水资源相当丰富,年降水总量3194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1819亿立方米,加上邻省从西江和韩江等流入广东的客水量233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4735立方米,大大高于中国平均水平。



珠江

广东境内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广东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61] 珠江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的第二位,居中国江河水系的第二位,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中国第四位[62] 。

金属资源

广东为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全省己找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的有88种。其中高岭土、泥炭土、冶金用脉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锗、碲的储量列中国第一位,银、铅、铋、铊、铀矿、独居石、磷钇矿、玻璃用砂、油页岩、饰面用大理岩和辉绿岩列第二位。

生物资源

广东动植物种类繁多。属于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银杉和虎颜花3种,属于Ⅱ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此外,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很高。被列入国家Ⅱ级保护的动物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列入Ⅱ级保护的有金猫、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海洋资源

广东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374万吨;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位于中国首位。

广东沿海的游艇码头

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中国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

常住人口

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225.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40%,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43.38万人,出生率12.54‰;死亡人口50.99万人,死亡率4.46‰;自然增长人口92.38万人,自然增长率8.08‰。[20]

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

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海外侨胞人数一半以上,分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南美洲的秘鲁、巴拿马、巴西、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省内有10.17万归侨、3000多万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等侨乡地区以及23个华侨农场[63]。

经济

发展历史

古代广东经济以其鲜明的特色在全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秦汉时期,南越地区的犀牛角、象牙、翡翠、珠玑等物品成为中原人民喜好的珍品,岭南的水果、矿物、海产品也不断北上与中原其它物产交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广州很早就成为中国沟通东南亚、非洲、欧洲的重要港口。唐宋市舶贸易的繁荣,广东成为朝廷的财富重地,中央王朝十分重视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广东很早就和中原有经济文化联系,唐代大庾岭通道的开辟,进一步加强了广东和全国的交流。[64]

国父孙中山

明中叶以后,广东社会经济更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农业方面,沙田的开发和桑基生态农业的发展,使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作物种植区;手工业方面,佛山的冶铸,佛山石湾的陶瓷,广州一带的丝织业,粤东的制糖等都独步全国,“广货”驰名天下;商业领域,广东商帮周流天下,明清时期大庾岭商路的繁荣是广东经济发展和商业兴盛的标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广州一口通商制度,又使广东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省份。此时,广东经济发展已领先全国,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虽然晚清的鸦片输入和帝国主义的入侵给广东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广东得风气之先,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最快的地区之一。[65]

国民党统治广东时期,中央银行(1924年8月15日至1929年2月底)与广东省银行(1932年元旦至1949年10月底),先后实为唯一的政府金融机构。[66] 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最发达、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67]。广东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5位,到1989年上升至稳居第1的位置。GDP年平均增长率14.1%,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位。在省会广州举办的每年两届的广交会是中国出口贸易的晴雨表,支撑了广东省内外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多年的持续发展。

广东省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许多经济指标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专利申请量、税收、进出口总额、旅游总收入、移动电话拥有量、互联网用户、货物运输周转总量等。其中进出口总额年均占全国约1/4;累计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约1/4。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全力建设金融强省,对周边地区的金融辐射力越来越强。广东已基本形成了以货币、外汇、产权等市场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现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都市圈。

运行情况

经济总量

2019年,广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671.07亿元,比上年增长6.2%。[68]

2018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77.77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31.44亿元,增长4.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5%;第二产业增加值40695.15亿元,增长5.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8.6%;第三产业增加值52751.18亿元,增长7.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41.8:54.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4.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2.7%,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3%,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3.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3198.45亿元,增长8.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7026.39亿元,增长7.9%。民营经济增加值52611.59亿元,增长7.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1%。2018年,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41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058美元。

分区域看,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80.2%,东翼、西翼、山区分别占6.6%、7.4%、5.8%[69] 。

发展规划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16] [17] 。接下来广东还将打造由珠三角九市和环珠三角六市组成的大珠三角经济区,打出政策“组合拳”,提速粤东西北振兴发展。[70]

广东省政府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在城镇化方面,广东要形成以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为引领、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为支撑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该《规划》提出,要对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布局,推进形成“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一轴”即依托沿海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构建贯通粤东、珠三角、粤西的沿海发展主轴;“多中心”即以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揭阳、潮州、阳江、茂名等为地区性中心,构建“双核多心”功能等级体系[71] 。

交通运输

公路

市际交通

珠三角为了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已开通城际巴士,如莞惠巴士(东莞到惠州)、广佛巴士、莞深巴士(东莞到深圳)、惠深巴士(惠州到深圳)、佛肇城巴(佛山到肇庆),岭南通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已发行,可在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汕尾、惠州、茂名、珠海、韶关、中山、清远、云浮、揭阳、阳江、河源、汕头、潮州、湛江18座城市。力推岭南通与八达通互联互通,广东与澳门岭南通已互通。

水运

早在5000~3000年前,广东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通过对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铜鼓和铜钺的分布区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时期的广东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10] 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在汉唐时期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乾隆“一口通商”使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港口。[72] [73] 清末,《中法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中,英法等国分别租借租广州、潮州、汕头、琼州(琼州时属广东)、广州湾(今湛江)[74] [75] [76] 。

广州港

深圳港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岸,毗邻香港。深圳260公里的海岸线被九龙半岛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是华南地区优良的天然港湾。蛇口、赤湾、妈湾、盐田、大铲湾、沙鱼涌、下洞、东角头、福永和内河10个港区。

铁路

高铁

客运专线: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贵广高铁、赣深铁路、广汕铁路、梅汕高铁、双龙高铁[78] [79] 。

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珠海—澳门高速铁路(含广珠城轨)、清远—广州—佛山—江门—珠海(含广清城轨)、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含广佛肇城轨、佛穗莞城轨和广莞惠城轨莞惠段)、江门—中山—广州—东莞—深圳、穗莞深城际、广州地铁14号线(广从轻轨)、广佛环线等规划建设:广湛客运专线、梅汕客专

客货共线:厦深铁路、深湛铁路、南广铁路

普铁

国铁Ⅰ级:广梅汕铁路、广茂铁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黎湛铁路、粤海铁路、赣韶铁路

国铁Ⅱ级:梅坎铁路

规划建设柳韶铁路

地方铁路:广深铁路、广珠铁路、平南铁路、惠大铁路

地铁

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珠海地铁、佛山地铁、东莞轨道交通、中山轨道交通(规划)[80] 。

电车

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工程线路全长约8.877km,共设车站14座(在建)。[81]

龙华新区有轨电车:线路长9.1公里,设9站(在建)[82] 。

有轨电车:佛山市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有轨电车)试验段建设启动[83] [84] 。

无轨电车:广州

航空

根据远期规划,将完善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国际复合型门户枢纽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及粤西国际机场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其他支线机场为补充的全省民用机场布局。

广州历史上的8个老机场

作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祥地,从1911年广州成功起飞第一架飞机,广州先后出现过的机场多达8个,最早的是燕塘机场,此后是大沙头机场、南石头水上机场、二沙头水上机场、河南沙头机场、石牌跑马场机场、广州天河机场和白云机场。

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在广东省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肇庆七星岩

广东省高等教育水平位居中国前列,截至2016年5月30日,广东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47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公办本科院校37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中外合作院校2所、独立学院16所、公办高职院校57所、民办高职院校28所[86] 。2013年两个学科中国排名第一,26个学科进入中国前5[87] 。2018年1月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广东13所高校6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校数占全国219所的5.9%,学科数占全国6.72%。

高等院校

广东省境内高等院校分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普通高等本科独立学院、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军事院校以及技师学院[89] 等5个类别。

科学技术

广东省境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单: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源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5]

广东省境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汉文化(即南迁的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即舶来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组成,其内涵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100]。



广东文化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了岭南汉文化的主体[100]。

岭南建筑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是古代的一种大铁锅。“镬耳屋”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其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101]



广东岭南建筑

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102]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103] 。

岭南画派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104]

工艺美术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南狮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104] 。潮汕有潮州木雕、潮绣、潮汕抽纱、潮州工艺瓷等工艺精品。其他还有雷州换鼓、雷州石狗等。

饮食文化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104] ,由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105] 。粤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岭南越族先民已有独特的饮食风格,如嗜好虫蛇鱼蛤与生食。[106] 早在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106] 广东饮食文化近百年来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响的饮食文化之一。[106]



粤菜

传统戏剧

粤剧、潮剧、花朝戏、广东汉剧、正字戏、西秦戏、雷剧、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粤西白戏等。粤剧、潮剧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

音乐曲艺

岭南音乐因其文化的多样化具有多重属性,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雷州音乐和岭南的少数民族音乐[107] 。广东音乐代表性人物有严老烈等,著名乐曲有《旱天雷》、《倒垂帘》、《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104] 。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为中国一流乐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为国际知名舞团。粤语相声(南派相声)威震港澳[108] ,代表人物黄俊英[109] 。



广东文化版图上的潮汕文化

标志性文化设施有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东莞玉兰大剧院等;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总成绩和金奖数全国第一。

民俗节庆

广东部分民俗庆典活动:南狮、佛山行通济、广州广府庙会、佛山秋色、七夕贡案、潮州大锣鼓、英歌、烧塔、烧龙、扒龙舟、飘色、粤西年例、佛山北帝诞庙会、广州波罗诞庙会、盘古王民俗文化节[110] 、人龙舞、傩舞等等。[111] [112]



广东文化荟萃

语言文化

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粤西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及归属不明的汉方言旧时正话、军话、韶州土话(粤北土话)等,主要流行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广东本土汉语方言粤语(包括

古话)、客家语(包括涯话)、闽语(包括潮州话、雷州话、福佬话、学佬话、海话、隆都话等)。粤语,俗称白话,一说源自岭南古苍梧语(古代岭南话),另有一说源自北方中原雅语(古代河南话)。广东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200万,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广东粤方言在海外华人社区广泛流行;广东是客家语最重要的流行地;广东闽语属闽方言闽南一支。

广东省方言分布

境外电视

广东省有线及各市线有翡翠台、明珠台、本港台、国际台、星空卫视、华娱卫视、凤凰卫视,是中国大陆唯一有境外电视合法落地的省。

科技之城

科技典籍是科技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岭南地区流传至今的重要著作,包括《幼幼新书》、《南方草木状》、《萍洲可谈》、《异物志》、《海语》、《海录》、《肘后备急方》等,都具有重要的科技参考价值。[127] 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85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领跑全国[128] [129] 。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