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牛家族,1700年间出了35位宰辅和36位皇后,因六字家规发迹

在隋唐科举制度兴起之前,古代有不少簪缨世家,这些家族世代人杰辈出,能够掌握朝堂上的话语权。有一个家族,从秦汉到明清人才辈出,先祖封侯后代出了35位宰辅、36位皇后、36驸马以及180多名名士。可谓是数风流人物,尽看其家。这个家族,就是曾经“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开创东晋王超的王导、王敦,卧冰求鲤的王祥、书圣王羲之、容貌冠绝当世的美男子王衍……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看到这些人名,不难猜到这就是琅琊王氏。

早几年有一部电视剧《琅琊榜》走红,琅琊榜的时空背景是虚构的,但是古代确实是有琅琊这么一个地方。李白有诗云“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琅琊是个很古老的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等,东晋元帝司马睿曾为琅琊王,琅琊是司马睿的封国,大约包括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

琅琊国内最显赫的门第琅琊王氏,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三代琅琊王都刻意结交琅琊王氏,结成姻亲互为依靠。皇亲国戚都要巴结的家族,究竟牛在哪里?琅琊王氏的先祖是秦始皇所倚重的大将王翦,王翦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秦灭赵国、燕国、楚国过程中,王翦立下汗马功劳。王翦封侯,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王翦一脉本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末天下分崩离析,王离兵败身亡,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这便是琅琊王氏的肇始。

琅琊王氏成为簪缨世族,是从西汉开始。第一代光耀门楣的人物,便是西汉时期的大儒王吉。汉武帝独尊儒术,士子通一经便可以入仕,而王吉通五经,以高起点步入仕途,后来通过举孝廉,平步青云,地位日显。王吉官至博士谏议大夫,其子王骏官至御史大夫,父子两代官声清廉,在朝堂上都是刚正直谏的人物。

二十四孝之首“卧冰求鲤”的王祥,也是王氏家族的杰出人物,也是王氏家风的奠定者。王祥是曹魏至西晋时期的人物,书圣王羲之的曾祖。奉后母至孝,大冬天的他后母想吃鲤鱼,王祥卧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融化冰层,终于弄到一尾鲤鱼。他有“孝圣”的贤名,东汉末年隐居20年,在曹魏初年出山,后来历任魏、晋三公之职。自此,王氏宗族繁衍,名士辈出

带领王氏家族进入巅峰的王导,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在金陵没有半点根基的司马氏,正是靠王导和其堂弟王敦的力挺,才成南渡的北方士族和东吴本地士族承认。有一个细节,东晋元帝司马睿登基仪式,非要王导陪着坐御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王导在内为文官首领,王敦在外手握朝廷重兵,至此琅琊王氏实乃东晋第一门阀世家,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有载:“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初年诸位皇帝,对王导非常恭敬,不敢以臣僚视之。晋元帝对王导以仲父相称,晋成帝对给成帝的诏书以“顿首”“敬白”开头。琅琊王氏手握军权,不仅是当世最牛的家族,其显赫威仪在后世也是不多见的。王导尚能尽忠职守,王敦曾经两次兴兵犯上,不够司马家的天下,有一半是王氏的,因此司马睿是硬不起来的。

永昌元年,王敦兵入石头城,元帝派了使者给他带话,“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琊,以避贤路。”不敢以君臣大义责备王导,委曲求全提醒王导“天下共治”,否则就避居琅琊国。这是琅琊王氏在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候,离权力最近,帝王兴废全在一念之间。自古,便有盛极必衰的道理。王氏一门独大,早就引起其他家族的不满。王导两次叛乱,第一次晋元帝因忧愤而死,第二次遇到了比较“正面刚”的晋明帝,他平定了叛乱。司马氏皇帝开始扶植其他家族,制衡琅琊王氏。王导第二次叛乱,自己失败不说,王家也因此盛极而衰。庾家开始崛起,到后来的桓家、谢家,王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虽是如此,琅琊王氏一门俊杰,在东晋政权上颇有作为,也出了不少文采风流的俊彦。王导从弟、晋元帝姨弟王廙,他初仕晋惠帝为太傅掾,转任参军,当世书、画为第一,他被聘请为晋明帝的图画老师;王敦兄长、累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的王含;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师从卫夫人学习蔡邕学习书法,擅长隶、行书的王旷;官至太尉、好清谈神情清雅的当世美男子王衍;“书圣”王羲之及他的儿子王献之……一句话,琅琊王氏几乎包圆了当世所有出门的才子、权贵、美男子、名士,王家的男人没有不优秀的。

王家的女人也不也不简单,东晋和后来南朝的多位皇后,都是姓王的:晋哀帝司马丕的皇后王穆之、东晋孝武定皇后王法慧、王羲之孙女、东晋安僖皇后王神爱、王导后人、南朝宋文穆皇后王宪嫄、南朝宋明恭皇后王贞风、南朝齐文安皇后王宝明、南朝齐和帝皇后王蕣华、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皇后王氏……

“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琅琊王氏的显贵,其实是从西汉大儒王吉开始的。他因为举孝廉登入仕途,据说他入仕之前,有位世外高人曾赠送他一句话三个字“言宜慢”,就是这句话让王吉顺利应对官场险恶,从小小县官升迁至朝廷重臣。中年之后,王吉位极人臣,这位老人又送他三个字“心宜善”。这句话让位高权重的王吉悬崖勒马,及时遏制住党同伐异之心,在官场上广结善缘,终得善终。至此,“言宜慢,心宜善”成了王家的家规,世代相传,王家子孙恪守此规,故此能世代昌盛。当然,这是不是真的,诸君见仁见智了。

门阀世家起于两汉,兴盛于魏晋,没落于隋唐。科举制兴起之后,更多的寒门仕子登上官场,门阀世家终成过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