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清朝赔款两亿,日本却倍感屈辱,欧洲列强笑的合不拢嘴

导语:

公元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清朝和日本爆发了东亚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一——甲午战争。最终的结果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战败,彻底失去了在东亚与日本争夺霸主的机会。


一般学术研究认为,本次战争源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与满清封建主义的没落,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侵略,历史的发展似乎印证了这种“强大的日本侵略落后的中国”的霸权思路。


但这种强弱的对比其实并不适应于甲午战争之前的历史时期,一旦我们带着这样的成见去简单化地分析问题,我们往往会忽略当时中国与西方、日本与西方、中日之间等各方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在文化、经济、社会、思想等各个层面上的竞争,而这些综合竞争的方方面面,才是这场战争的根本。

甲午海战(影视)

山县有朋的隐忧与德国版“隆中对”

山县有朋是当时日本仅次于伊藤博文的实权人物,他自幼习武,善柔道、长剑术,曾将“我是一介武夫”作为座右铭,被誉为近代日本“陆军之父”。


山县有朋在欧洲考察的时候,特意拜会了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洛伦茨·冯·施泰因,向他请教日本国防问题。


彼时的俄国,正着力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山县有朋担忧的是,一旦铁路通车,俄国将可以直接运送兵员至海参崴,从而对日本构成威胁。


施泰因是经历过欧洲用铁路进行调配组织战争过程的人,他对日本即将面临的局面做了精辟的说明,堪比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


首先:铁路通车后有一个地理上的限制因素,那就是要通过中国的土地,这将在政治上限制其运力。

其次:整条线路是铺设在荒野中的单线线路,意味突发状况会比较多,在客观上也会限制运兵能力。

再次:即便兵员运输至海参崴,还会面临港口冻结,运兵船不足等实际困难,距离将士兵送上战场还有很大难度。

山县有朋听到这里,暗自长出了一口气。但施泰因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刚放下的心又急速地悬了起来。


施泰因说,虽然有诸多不便,但有一种情况可以打破这种限制,那就是俄国侵占朝鲜半岛,在远东建立可靠的海军基地,这样的话,日本将直面巨大的威胁。


只有朝鲜半岛独立并不被其他列强吞并,日本才会有绝对的安全。在主权之下的领土范围被称为“主权线”,关乎本国存亡的外国状态,被称为利益线。


日本此时利益线的中心,就在朝鲜半岛......

02朝鲜李氏王朝的抉择

李氏王朝

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自立国以来,以明、清两朝为宗主国,一直接受中国政府的册封,采用中国年号。


在中国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的同时,朝鲜也与西方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比如1876年与日本签订的《江华条约》、1882年与美国签订的《朝美修好通商条约》。


打开国门的朝鲜突然发现周围中、日、俄列强环伺,简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况。于是图谋改革,改革派受日本暗中支持,保守派则希望继续维护以往宗主国的统治状态。


1884年,趁中法战争的时机,日本支持改革派发动了甲申政变。驻守朝鲜的清军在袁世凯的指挥下,经过激战平息了叛乱。188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会谈,签署《中日天津会议专条》,两国以今后出兵朝鲜须事先通知对方为条件,达成了从朝鲜撤军的协议。


甲申政变的结果是改革派失利,其实李氏王朝面对列强各方的压力,自己根本无力选择独立的发展道路。此后,日本对朝鲜政府的影响力极大地下降。联系到我们上文讲过的“利益线”原则,对接下来日本政治思潮的变化就顺理成章了。


福泽谕吉为什么会提出《脱亚论》

克拉塞维茨曾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甲申政变后,日本的政治思潮最大的变化就是福泽谕吉发表的《脱亚论》


福泽谕吉是最早访问欧洲的日本人之一,他早期对朝鲜改革派人士抱有很大期望,对朝鲜留学生也是爱护有加。

福泽谕吉

1885年,福泽发表《脱亚论》,其主要思想有三点:

第一:虽然日本在地理上处于亚洲,但精神上却日趋西化。

第二:日本不应等待邻居开明后共同振兴亚洲,而应脱离其行列与西洋文明共进退。

第三:两个邻居(中国、朝鲜)在此次文明浪潮中,最终会被列强分割,日本不必因为是邻国而对其特别照顾,只需追随西洋人对他们的处理方式即可。

福泽谕吉后来在其回忆录中曾说,他当时其实希望“远东各国能合并成一个大国,一方面对抗西方的日不落帝国,一方面参加世界迈向进步之旅程”。


但甲申政变失败使他失望异常。因此主张日本因脱离亚洲。由此之后,日本放弃了对改革派的支持,从政治思潮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在精英集团来看,当时的世界只有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两种选择,不存在中间道路。而日本要想生存,只有选择帝国主义并武力吞并朝鲜这条道路。

04甲午战争前的国际形势

《中日天津条约》签订后,日本政府一直在朝鲜保持低姿态,而中国的影响力则日益增强。清政府向朝鲜派遣了诸多“顾问”,帮助其在军事、通信等领域进行改革建设。

俄国此时在朝鲜的势力也在不断渗透,一方面源于俄国自身利益的扩张,另一方面也源于朝鲜希望引入俄国来制衡中国的实际需求。

英国却对俄国步步南下朝鲜半岛的举动大为不满。1885年4月,英国出兵,占领朝鲜半岛南部海域的巨文岛,并修筑工事,逼迫俄国答应不侵占朝鲜领土后方才撤军。

美国也加入了角逐朝鲜半岛的活动,在日本策划“乙未事件”时,率领卫队保护朝鲜闵妃集团的正是美国人戴伊,而美国的《纽约先驱导报》更是第一时间报道了事件的真相。

总之,列强诸国的态势犬牙交错又互相制约,朝鲜领导人希望在这种局面下获得国家独立的空间变的愈发艰难,面对四面八方的压力,终于在19世纪90年代爆发了引发日后甲午战争的“东学党起义”。

中国作为宗主国,迅速出兵平叛。日本的山县有朋及其他领导人认为此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已经与中国海军大致持平,他们决定放手一搏。

1894年6月,日本借口“保护本国侨民”,派军8000人至朝鲜。要求于中国平等的地位,中国拒绝所请,日本与7月攻占皇宫,随即对中国宣战。


日本舰队(影视)

05日本的屈辱感从何而来

“恭贺新禧!文明的名誉在全世界发扬光大,陆海军连战连胜”1895年1月1日,日本议会的新年贺卡里这样写到。虽然战争还未结束,但日本议会对胜利已经充满了信心。

甲午战争历时10个月,每月军费2000万日元。议会认为,正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政府才能缩减开支,筹措到足够的军费,最终促成战争的胜利。


外交方面,外相陆奥宗光曾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战争中如何行动、如何奋斗的经过。同时,特别强调了对战后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感到的耻辱。

日本明明在战斗中胜利了,但是就因为俄国、法国、德国的不满就要将浴血奋斗得来的利益拱手让出,这是政府不够强大的原因。所以虽然得到了2亿两的战争赔款,但日本还需要卧薪尝胆,努力向前。

日本虽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也深切地知道自身跟西方列强在客观上存在的差距。这也是陆奥宗光一直主张“在外交方面处于被动者地位,而在军事层面则要掌握先机”的原因,这种屈辱感一直贯穿日本的对外政策中,直至二战结束。

西方列强在战后开始对日本刮目相看。《泰晤士报》曾这样写道:日本在过去40年的变化,等于英国过去800年间发生的变化。我们不得不说,对日本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他们一起加入了瓜分殖民地的行列,关于朝鲜的条约及最惠国待遇可以让其他列强同样享有;《马关条约》规定,除已作为开放口岸的城市外,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及杭州等地。这些条件平等地适用于其他各国。

马关条约签订

总结:

我们在分析战争的时候,常常会以歼灭敌方军队、占领敌国领土、战后补偿等方面来加以衡量。其实战争的本质与范围远不止这些,正如卢梭在《战争与战争状态》中所述:“战争是国家之间对于主权和社会契约的攻击”。

所以说,战争攻击的最终目标是对方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从法制的角度看,就是对“宪法”的攻击。中国当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所以,攻击的对象就是以皇权为统治的对外朝贡体系。

《马关条约》第一款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现在重读,是不是更加清晰一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