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谈到三国,感觉曹魏的粉丝数量要明显多于蜀汉?

舒梦阳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乱世枭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攻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腾、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艰苦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并开启了建安文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用人唯才,打破了世族门第的观念,在其统治的地区,社会和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位仁义明君,刘备成长于市井,求权欲望极强,喜怒不形于色,他凭借着个人魅力拉起队伍镇压黄巾,因功做了县尉。另外,刘备一生征战,失败次数远多于成功次数,他的身上既有常人的优点,也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

现在人们对三国的认知大多源于三国演义,嗯三国演义亲刘贬曹的导向,让人们加深了曹操“奸雄”的形象,现在很多人开始通过三国志和其他史实资料慢慢的认识了真实的曹操,视其为英雄,反而认为刘备虚伪、无能。


LZ初尧


人们对曹魏集团和蜀汉集团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曹操、刘备二人身上,在唐代之前,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补注中都对曹操有着高度评价。在唐之后,随着诗歌、小说的发展,对曹操残忍、好色的描述有所加深,尤其到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曹操进行了比较公正、全面、立体的评价。

司马光舍弃了《后汉书》对曹操“乱世之英雄”的评价,转而引用了孙盛“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司马光叙史通达,对历史杰出人物的评价更为公正,对后世影响深远。宋元时期基本上把曹操定义成了一个“奸雄”形象。

苏轼在《志林》中有过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从这方面来看,在宋代民间,“尊刘贬曹”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听见刘备兵败就暗自垂泪,听见曹操兵败,立即拍手称快。

明清时期,由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氏父子的《三国演义》,对曹操“国贼”、“奸雄”的形象更一步加深,影响了更多的人。直至现代,易中天老师讲解《三国》,掀起了“三国热”,更多人把眼光从《三国演义》转向了《三国志》,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大多数人更喜欢曹操,视其为真英雄,反而认为刘备虚伪、无能。

看见有人说喜欢刘备讨厌曹操的是没有文化的人,没有真正读过《三国志》。这一点我十分不认同,很多人读书“不求甚解”,只看了陈寿对曹操、刘备的评价,就轻易的下结论,岂不知“尽信书不如无书”?今天且从《三国志》中简单对比一下曹操、刘备的机干才略。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操“明略最优”,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极尽溢美之词。称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刘邦)之风”,但“机权干略,不逮魏武”。陈寿认为刘备权术谋略,不如曹操。其实刘备韬略权谋并不逊于曹操,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一、唯才是举

曹操、刘备都以知人善用而著称,曹操麾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远远领先于刘备。但这并不能说明,曹操在用人方面高于刘备。人才在“质”,而不在“量”。曹操长期占据中原,是当时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人文荟萃之地,天然占据了很大优势。

《三国志》中,曹魏集团立传的文臣武将最多,但曹操最器重的文臣莫过于“二荀(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武将“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悼、夏侯渊”。荀彧、荀攸出身颍川大族,曹操最喜欢、认为能力最强的郭嘉出身寒士,一直屈居二荀之下,可见出身在曹操这里占了很大的比重。

武将中“四曹二夏侯”皆是豪族,与曹操关系密切。而备受称赞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

于禁、张郃、徐晃)”,却一直受他们节制。“四曹二夏侯”比于五子良将,临阵决机未见更高明,临锋决敌也未见更勇猛。但每次征伐,若非曹操亲征,都由他们担任主帅,都督各路军马,五子良将只能充当被“督”之将。曹操此举明显有“唯亲是举”之贤。

而刘备这边,立传人最少,却最优秀。刘备最器重的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五人之中,只有法正算是出身名门,诸葛亮、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关羽、张飞为武将之首。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不问门第”。王夫之认为刘备信诸葛亮,不如关羽,但关羽地位却一直在诸葛亮之下。

由此可见,在“唯才是举”方面,刘备要比曹操做得更好。

二、曹操、刘备“机智”、“权术”比较

在这一方面,曹操和刘备直接交锋的主要有两件事,一件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为诈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大吃一惊,筷子掉在了地上,却巧妙的借雷声遮掩了过去,就此麻痹了曹操,躲过了杀身之祸,可见刘备反应之迅速机敏。纵然曹操的应变能力也在《三国志》中多有描写,但大多蒙蔽的是吕布等心机寻常之辈。

另一件事为刘备失徐州后前来投奔,曹操明知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程显也建议杀掉刘备“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他不但不听,反而受刘备种菜假象的迷惑,竟然派遣刘备领兵东击袁术。最后“程显、郭嘉闻公遣备,言于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为将来争霸天下留下了一个最强劲的对手。可见,曹操在关键时刻往往优柔寡断,一再坐失消灭政敌的绝好良机。

也有人说刘备谢却荆州牧一职,才是真正的优柔寡断。其实不然,刘表让荆州纯粹是对刘备的一种试探,他在传给两个儿子之间犹疑不定,恰巧刘备来投,用此试探刘备。如果刘备欣然接受,岂有命在?

在权术方面,曹操最成功之举在“狭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是要为朝廷和皇室负担巨额的财政开支;二要分散许多精力防止汉献帝和忠汉之士勾连(如“衣带诏”事件)。反观刘备一直高举“兴复汉室”大旗,更容易获得政治优势和笼络人心。其实,大家都是想当皇帝,只不过最终一个成为了“权奸”的代表,一个成为了“忠义”的化身,二人之权术,高下立判。

再有,曹操对有功之士以各种方式给予经济、名位、精神等方面的奖赏,做到有功必有赏,绝不抹杀属下的功劳。但曹操猜忌嗜杀,荀或、许枚、孔融、崔琐、娄圭、杨修等都因语言不慎等琐碎小事而被逼死、杀害乃至灭族。因此,曹操的驭人可谓恩威并用、软硬兼施。使手下的文臣武将抱着感恩和恐惧的复杂心态为其谨慎效命。

刘备的驭人之术与曹操截然不同。他没有足够的钱财或权力去奖赏给有功的将士。刘备驭人靠的是真诚和信任。显然,真诚和信任与玩弄权术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它比任何权术都能准确地击中人性的弱点。只因为有了真诚和信任,关羽才会谢却曹操的隆恩厚赐,千里单骑投旧主;赵云才会在长阪坡冒死救刘禅;诸葛亮才会谢却孙权、张昭的说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从用兵作战方面来说,曹操除了“官渡之战”外,没有其他特别出彩的战绩,相反却有许多战败的事例,如荣阳之战败于徐荣;蹼阳之战败于吕布;宛城之战败于张绣。我们在承认曹操长于用兵的同时,也应承认他行军用兵之道并非登峰造极、无人能及。至少,周瑜、诸葛亮并不逊色于他。

而刘备在这一点确实不及曹操甚远,除了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之外,基本上是连吃败仗。但刘备身为君主,知人善任,正如古人所说:“为将之道,在能用兵;为君之道,在能用用兵之将。”

诚然,陈寿被称为“良史”,其著书严谨程度要高于司马迁,但不得不说他对曹操、刘备的评价有失偏颇。刘备出身低微,贩卖草鞋,虽有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却无多少吸引力。且不说中山靖王一百多个儿子,子子孙孙不知多少,而且传到刘备这里已经过了二百余年,中间又经历了王莽新朝,汉室宗亲实在是不值钱。但他一路屡战屡败、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最终靠着坚毅的品格、广阔的胸襟创下一片基业。在当今物欲横流,拼爹、拼背景的社会下,我更愿称刘备这样的人为真英雄。


昨夜北风起1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三国时期的历史本来就很精彩,再加上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关注三国的人越来越多。关于这段历史,有三个主要玩家,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既然存在三大主角,那么根据自身的不同喜好,人们往往会钟情于其中某一个主角,当然萝卜蔬菜,各有所爱,你有资格喜欢蜀汉,那么他也有喜欢曹魏的自由。不过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喜欢某一个对象的粉丝特别多。

就像题主所言,感觉现在喜欢曹魏的人,明显要多于蜀汉。这里可以稍作分析一下,既然题主有这样的感觉,说明曹魏在某一方面具有吸引人的特征,或者说曹魏的形象,符合了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其实从曹魏的代表者曹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也就是说,只要曹操受欢迎,那么曹魏就会受到关注,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凡事有果必有因,对此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薄之见。

其一:在现在有关三国的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更加具有亲切感。

其实曹操相对于刘备、或者孙权,给人感觉比较爽朗,大气,而且个性鲜明。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喜欢什么就大声说出来,想要什么就敢于昭告天下。在讨伐董卓时,曹操就是冲在了最前线,赚足了眼球。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朝廷大权,开始为自己谋取利益。从来不管是否会被骂作曹贼,始终从自身利益出发。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小市民的感觉,因此亲切感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尤其曹操在影视剧《三国》中,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则展示了一种霸气和蛮横。至于别人骂他为小人,也从不在乎。因此曹操设定的性格特征,比较讨人喜欢。只要曹操受到人们的欢迎,曹魏也会跟着获得更多的粉丝。

二:刘备以及蜀汉的形象,从神话回归到了现实,流失了许多粉丝。

之前《三国演义》影响非常大,罗贯中被刘备描述成了悲情英雄。其实这一人设,容易受到人们的怜惜,也会得到更多人喜欢。后来刘备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慢慢觉得他有点虚伪,或者说他是靠着收买人心,才得到一亩三分地,来建立起蜀汉。还有人们感觉到刘备的能力比不过曹操,他文靠诸葛亮,武倚仗关羽、张飞等人。如果让刘备与曹操二人直接对决,曹操应该会取得大胜。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曹操取得了更大的好感,然后此起彼伏,刘备的影响降低了。相应地,曹魏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好感。

总之,由于东吴一直没有存在感,在某一特定时期,要么是曹魏受欢迎,要么是蜀汉更受青睐。因此感觉曹魏的粉丝,明显多于蜀汉,也实属正常。


子正寻道


说句得罪人的话。喜欢曹魏还是喜欢蜀汉,与受教育的水平有很大关系。

如果去问中小学生,你是喜欢曹操还是喜欢刘备,小学生们估计有百分之九十几都会选择刘备。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所接触的刘备。都是通过家庭或学校的传承,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美谈。

而他们所接触的曹操,比如说赤壁之战的大败。误杀吕伯奢的恩将仇报。杀华佗,杀杨修。这些民间传说中一笔带过的东西。

他们考虑的是这些事情的结果,而不会考虑起因,民间传说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正史记载。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开始接受正史观念,对刘备的印象由白手起家,变成了巧取豪夺(比如刘表的荆州刘章的益州,刘备的自立为王,发行大额铜钱掠夺人民财富)

而对曹操的印象由一个奸雄,变成了赏罚分明,胸怀天下,唯才是举。

思想观念上也完全认可民间传说中的一些美谈,变成了从政治中寻求,为什么会这样?当桃园三结义发现完全是虚构的,当草船借箭发现不是诸葛亮所为,当七擒孟获在正史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当越来越多的希望变成了失望,

对于蜀汉政权由粉转黑变成了一种必然。


少校柳下惠


为什么现在读三国,对刘备集团粉转黑的越来越多呢?终生扶汉的忠义代表刘备集团,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集团,还有一个粉丝不温不火偏居一隅的孙权集团。

小学六年级,笔者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那个时候文言文对于我读起来还有些吃力,但是大体意思都明白,深被“桃园三结义”“三让徐州”“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大闹长坂坡”等故事所感动。所以相信刘备是仁义的人,所以身边围绕着一批忠义之人。

自中央电视台《易中天品三国》和新版《三国》播出以后,易中天先生对三国进行了更深的解读,编剧和导演以及演员对角色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解读,因此也改变了很多三国迷的一些观念。那有哪些事件让很多粉丝粉转黑呢?

刘备不借兵马只借赵云

陶谦因手下作乱,杀害借路而过的曹操之父曹嵩,曹操本来就在想怎么扩大版图,正好来了个借口,立马以为父报仇的口号杀向徐州,徐州刺史陶谦立马请求支援,这时候,所有的诸侯都按兵不动,只有刘备在公孙瓒处借了赵云去救徐州。得赵云和得十万雄兵又有何区别。之后公孙瓒被袁绍所灭,赵云就只能死心塌地跟着刘备了。

刘备三让徐州,嘴上说着不要

成年人哪有无缘无故的帮忙?俗话还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呢”!刘备冒着生命危险,以寡敌众,幸得吕布攻打曹操兖州,这才无奈班师,解了徐州之围。刘备也是豪赌一把,看陶谦是仁义之人,又年岁已高,天不假年,大概率会把徐州托付给自己,刘备何不想留有根据地再发展壮大呢?

刘备让徐州给吕布

刘备让徐州给吕布,一方面假意告诉世人,我刘备根本不贪恋徐州。向吕布让徐州,就算吕布想领要徐州,那陈宫也不会让吕布领徐州。另一方面,想试试吕布的人品如何,如果真是不忠不义之人,此人不能久留。所以吕布被曹操擒获的时候,刘备丝毫不讲情面。

刘备取荆州,有借无还

赤壁之战后,东吴军一直是战场主力,南郡、荆州之战,东吴军力消耗甚大,最后胜利的果实被刘备集团窃取。东吴第一任大都督周瑜为讨回荆州,壮烈牺牲;第二任大都督鲁肃费了多少口舌,也未能将荆州之地全都要回;刘备取了益州之后,还是不肯全部归还荆州,第三任大都督吕蒙忍无可忍了,夺了荆州,还要了关羽的性命。所以关羽的死和刘备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

关羽傲气冲天,张飞暴躁无度

关羽的武力值在三国一直是开挂的存在,自吕布死后,斩颜良、诛文丑,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他骄傲啊!目中无人,认为江东都是鼠辈,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更是惹恼全体东吴。之后大意失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成了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张飞在关羽死后,执意鼓噪刘备攻打孙吴为关羽报仇,没有大局意思,在军队里饮酒无度,将令苛刻,经常打骂士兵,招致怨恨,所以也不得善终。

刘备过度自信,执意伐吴

夷陵之战是整个三国的转折点,刘备从一介布衣到汉中王,再到皇帝,或许有一个暴发户心态,前期和后期是截然不同的人,蜀汉如日中天的时候,弃用诸葛亮、赵云,执意伐吴,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刘备惨败,最后白帝城托孤,饮恨而终。

诸葛亮执意北伐,不管民生疾苦

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六次北伐也耗尽了蜀汉的气力。其中有一次,托孤大臣李严向刘禅密告诸葛亮谋反,刘禅半信半疑,召回诸葛亮,致使北伐大业中断。李严虽然有错,但是连年征战,蜀中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也是事实。


古今几多


儿时的你,单纯善良。

而现在的你,只是平庸的一份子。

你是一只燕雀,无聊生活的间隙偶于枝头歇脚,你叽叽喳喳的不理解,不理解鸿鹄为什么还要、又为什么还能——向天而飞。

耳闻目睹社会上骗局种种,于是你不再相信真诚。

利益纠缠纷争不断,所以你不再相信情谊。

遭遇挫折因而你不再相信奋斗。

面对失败你不再相信希望。

你看到了黑夜——多么厚重、固执、绝望的长夜!于是你怀疑所有的光。

月亮只是太阳的映照,真诚只是利益的伪装……对吧?

后来你被这世界的流俗所化。

维持着自以为光鲜的躯壳,可内心早已腐烂了却不自知。

儿时的赤诚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你还相信拉勾发誓为好友保守秘密吗?

你还相信无论老师有多严厉,朋友都会倔强的不出卖你吗?

你信奉利益至上。

你觉得勾心斗角才是社会的真理,推心置腹都是收买人心的伪善。

你认为所有人都可以为利益割舍一切情感,那些舍身取义都只是骗人的虚假童话。

你年少时的英雄梦想去了哪里?

你还记得你拎着一把木剑决定惩恶扬善,拿着一个奥特曼想要保护全人类吗?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气风发还能回来么?

你或许会说,不。回不来了。

你必然会说——那也太幼稚了吧。

现实击垮了你。

寻常的家境、普通的工作、平庸的才能、高昂的房价……这些都让你迅速的认清现实。

你相信家世累续、财富堆积、默认阶级固化。

你知道你一生就这样了,没有希望了。

你知道你会这样默默无闻一辈子!

无止境地坠落于蝇营狗苟的生活中!谁会颠沛一生却有永不甘于人下的决意啊?

你放弃了做一个英雄了么?

真正的英雄是认清这个世界真相后,依然热爱着生活,继续为了梦想前进的人,哪怕被人说成傻瓜、蠢货。

谁会愚蠢到付出毫无保留的真诚和信任。

谁会髀肉复生痛哭流涕?

谁会在毫无希望且岁月将暮时那样平静地说,志犹未已,继续前进?

谁又舍得,以毕生基业,相付他人呢?你不相信。这可是不是愚蠢,亦或是大智若愚

你不是不相信刘备和他一样的傻瓜,而是不相信曾经那个单纯诚恳不畏前行的自己。

你可能觉得你既然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那么别人也不可能避免。

你认定所有人都应该是那样阴暗,所以你才可以接受阴暗的你自己。你已经否定了那个如今只存在于你梦中的少年,那个自己,于是也否定所有年少的人。

可是。

重重夜幕里有发光的星,茫茫尘世中的确有不屈的人!

总有人坚守着德行与梦想,一以贯之的度过他英雄的一生。而你嗤笑着说:

——那怎么可能?

他板起脸来倔强的告诉你:“可能,怎么不可能!因为那是我们在桃树下面的誓言!”

在他心里永远有这少年一样纯真笑声,在他的耳边。在涿郡的桃园里响彻。


暴躁的皮卡丘


所谓上行下效,一个势力、国家的领导人的性格喜好,会深深地影响到他下属的臣民。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曹魏和蜀汉分别代表着什么。

曹魏的天性

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信奉的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不思悔改,将错就错,再杀吕伯奢。大不义!
曹操父亲被杀,于是趁机起大军,攻伐徐州: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大好河山沦为人间地狱,数十万百姓惨遭屠戮!汝父之死,与百姓何干?此举和禽兽有什么区别?

3.军粮不够之时,为了稳定军心。可以恬不知耻向手下接人头一用,再来一句“汝妻子吾养之”,阿瞒呀阿瞒,你可真够无耻的。

此外,也可以用人肉来当军粮,程昱用的如此熟练,自然也少不了曹操的默许。这是他们丧失人性、人格的开始,食人之人,终究不配为人。

而且,还可以组织人手官营盗墓,真的为了利益是无所不用其极,是不是害怕报应,所以才设置了七十二疑冢!

4.欺凌献帝,逼杀伏后,董妃,大不忠!难怪曹魏三世而亡(算上曹操三世,曹睿死后名存实亡)。你自己都犯上作乱,怎么教导臣下精忠报国?

宋朝为什么军事不振,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得国不正,害怕手下大将效仿自己黄袍加身,所以处处制约、打压武将,如狄青、岳飞,再大的本事也无处施展。

忠义蜀汉

刘备是宽厚仁德之主。和曹操相反,他信奉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所以百姓愿意愿意抛家舍业跟着他,而纵使有生命危险,刘备也不离不弃,携民渡江。

所以关羽可以舍弃荣华富贵,千里走单骑去追随刘备。

所以同样是托孤,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却用生命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他,上行下效,国家风气决定了士人的品性。

对比

所以曹魏实质上就是一个极致的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可以不择手段,没有下限和底线,连人格、人性都可以抛弃!

而蜀汉是一个匡扶天下的理想主义者,仁义忠信,屡屡碰壁也不改初心。

而现今社会,人心不古。虽然不至于“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却仍脱不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风气。而曹魏的现实、自私、不择手段正是他们所奉为珪臬的“优点”,自然受到他们的喜爱。

而蜀汉的理想主义,见效太慢,也容易失败,在急功近利的他们看来,是不可取的。

此外,还有许多喜欢三国的人,代入自己时不由自主地想象为豪门贵戚,或是猛将谋士,以为能够作为既得利益者在魏国获得成功。而代入普通百姓视角的话,恐怕他们才知道乱世三国,谁才是真正对百姓好的君主。


煮酒论千秋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你长大了,接触的人也是和你差不多的人,我们常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们的身边都是和自己有差不多一样的三观的人,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和你认识的世界差不多,极少数人是被人孤立,而他也会因此觉得世界与他格格不入。

比如,你喜欢为三国杀,那么你接触关于三国杀的人和事物更多,而不是其他的游戏,我们发现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加容易引起话题,你们有共同的话题之后,你们就会不知不觉之趋向同一种观点。换句话来说,你提这个问题我可以有很大的肯定你或者你的身边的人是曹魏的粉丝,你们因为同一种三观而在一起,你平时接触的都是身边的人,我们的感觉大概是这样的,如果身边的人都有同一种行为,那么你可以觉得这个世界差不多是这样子吧!因为你的世界差不多就是他们。这是从“你”来分析的,具有很大的主观意识。

三国是什么,绝大部分人都说不清楚,极大部分人会把三国同某人联系在一起,比如曹操可以代表魏国,刘备可以代表蜀国,孙权可以代表东吴,可三国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许多的任何事物值得说。可以说,曹魏的粉丝不是魏国的粉丝,他们粉的不是魏国,不是魏国的体制,而是曹操等人的人格魅力,同理,蜀汉的粉丝实际上是刘备,诸葛亮等人的粉丝。

我们对三国人物的认知大多从《三国演义》开始,而三国不算是历史,三国的作者罗贯中把蜀汉当成正统朝廷来写,因此他不可能客观中立,他对曹操的描写有失偏薄,他更是把诸葛亮写成了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人。因为,我们小时候觉得刘皇叔才是拯救大汉的大英雄,曹操是坏人,我们的内心更加偏向蜀汉。

但是,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了解三国不仅仅靠一本《三国演义》,我们接触大量的历史,三观更加偏向正轨,我们更能地客观评价曹操和刘备。长大后,我们发现曹操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智慧,他有缺点,他怕死,同时又可以不顾一切争取。这时曹操在我们的眼中不再那么讨厌。

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身边都是“大人”,我们的阅历和看法大同小异,所以我们觉得曹魏的粉丝比蜀汉更多。但如果你问小学生曹操和赵云那个更厉害,结果显而易见。


那把弯刀似明月


凡是活跃在人们茶前饭后的历史人物,一般可归纳为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最被人们长谈的是后两者。特别是在农村,人们谈起了这些历史名人,一上劲会争的面红脖子粗。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年龄段与不同的知识层次柔和到一块了,就发生争执。其中,老年人主要是凭借看戏听书的印象来刻画他们心里的人物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而一些年轻点的或看过一些这方面的小说的,在他们心里又勾勒出另一幅形象,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只有少数人读过这方面历史,在他们心里便又是一种形象。小说也好,戏曲也好,共同特点就是对人物和故事有针对性的夸张,使其形象特征更加突出丰富。缺点就是极不尊重历史,过份的褒奖或贬低人物对象。不过到了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将这些演义化的小说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做比较后,开始给一些小说人物该“平反”的平反,该曝光的曝光。三国演义里贬的最狠的是曹操,吹的最响的是诸葛亮。如楼主所提,现在为什么曹魏的粉丝多了起来,蜀汉粉丝怎么会少了呢?只有一个解释,现在的读者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学会尊重历史事实了。


大洪山人1964


这句话只能说明题主是个魏粉,三国各个粉丝都差不多。

有的是真粉,却是喜欢某个人物,有的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比如网络普及前人气最高的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

网上交流的很少,扯淡的很多,所谓探讨,不过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你说诸葛亮如何如何厉害,我说这是吹的,吧啦吧啦一堆。

网上要火,必须要有争论,你拿地球是圆的去跟人说,能聊出什么?

你说曹操厉害,我说曹操残暴。

我说刘备无能,你说刘备被演义黑了。

我要说诸葛亮是个男人,你怎么反驳?

黑也好,粉也罢,大多都是假的,找话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