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赵昀卷:燃烧的凤凰

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40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合罕下令全面撤军,可怕的、历史数年的蒙古狂潮就此暂时退去。南宋这边,自朝廷至庶民,终于都松了口气。

然而,对于孟珙来说,这一切却才刚刚开始。孟珙深知,蒙古人绝对只是暂时退去,假以时日,他们还会再度挥着马刀冲过来。再一次血洗四川,威胁临安。

而四川,这里是多少个朝代,多少皇帝,多少汉人心中的避难所。是千年来被无数次冠以不可攻破的要塞,更是南宋在西南地区,军事和经济的支柱。

同时,我们都知道。蒙古军横扫东亚,兵指欧洲,征服世界,靠的就是战马、弓箭、火炮(又称西域大炮)这三样武器,即火炮先轰炸,马上接高机动性的骑兵迂回冲锋,最后用最远射程的弓箭手射住阵脚,稳固推进。

这三样武器,足以毁灭任何军队与城市。几百年以后,以天子守国门著称的明成祖;欧洲的战神,法国皇帝拿破仑;还有二战时曾席卷世界的希特勒,都是用的这个战术。

不过,这个战术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没法征服高山与大河。而高山、大河,正是南宋所拥有的。具体来说,就是蜀川。要知道,蜀川的高山大河,是连飞机和巨轮都难以挑战的。

所以,绝不能让四川再这样被轻易地攻破了!孟珙下定决心,他要在有生之年,为四川修建一道不可跨越的屏障。可以在他百年之后,还能稳稳地保卫四川。

他要为这道屏障挑一个至关重要的枢纽。这个枢纽必须是四川门户的中心,这样就可以随时快速地支援整个防线;这个枢纽也必须在悬崖峭壁之上,这样可以极大地限制蒙古军飞驰的战马;这个枢纽还要能自给自足,有自己的田,有自己的水,这样在大军围城的时候,可以禁得起消耗,挺过最困难的时间。

孟珙找到了这个地方。那就是今合州附近的钓鱼城。那里石壁陡峭,山势耸立,相对高度达三百余米,山下湍急的嘉陵江、涪江、渠分别从南、北、西三个方位保卫着这里,唯有东面可以登临。

它的山水之利,足以固险;它的山水之便,可通蜀川各地;它的肥沃土地,更可以在绝境中自给自足。如此雄关天险,交通枢纽,正是上天赐予蜀川的天然要塞。

可是,谁曾想,这个坚不可摧的堡垒,是孟珙带领蜀川老百姓们,爬山涉水,一砖一瓦,凭空建出来的。

而要完成这样一项壮举,还少不了另外一个有着广阔眼界的绿林好汉。他就是当时游荡在川陕一代的民兵领袖,余阶。

余玠,字义夫,蕲州(今湖北蕲州)人。史书上的他,在前半生可谓是黑的不行: “少时家贫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少为白鹿洞诸生,因斗殴杀死卖茶翁,避罪逃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

年少轻狂,还有杀人犯罪的前科,后来又落到了赵葵这个急功近利的衰神帐下。讲道理,按照正常的剧情发展,他这辈子都别想洗白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年少轻狂、放荡不羁、好大喜功、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在面对嗜血狂暴的蒙古骑兵时,并没有像主帅赵葵那样仓皇退却。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当地的难民们,和蒙古人打游击,并多次烧毁蒙古军的船厂和粮草。甚至一度打到了开封府。

只不过,这人的案底实在太黑。黑到孟珙就算极力推荐他,宋廷的大佬们还是不敢轻易信任。直到宋理宗亲自召见余阶,仔细端详了他的面孔以后,才得以批准。

孟珙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而那个时候,把他高瞻远瞩的战略落地到实处的,就是余阶。

在仔细研究这次宋蒙交战的战报时,余阶发现,蒙古军虽攻破蜀口,肆虐两川,但所有的记录都显示的是:成都被攻破;开州被攻破;合州被威胁等。这说明了什么?那就是,受损的都是建立在山与山之间的大型城市。那么那些建立在山上的军砦呢?

蒙古人全都绕了过去!

是的,和平岁月中,没人愿意放弃平原,去山上当泰森。这导致蜀川的山地,除了放哨屯粮的军砦以外,基本都处在原始状态。

而余玠,就是要把它们利用起来。为此,他把重建蜀川防线的任务分成了两步走。 第一步:聚统人才。 蜀川自古人杰地灵多杰士,这里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相马的伯乐。通过细心搜寻,余阶得到了王坚、张钰、张实三将,这三人在日后的宋蒙战役中会大放光彩,成为汉人在蜀川防线的屏障。来日,他们将给蒙古人一个巨型的惊喜。

然而,在构建蜀川防御体系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不是这三个将,而是冉琎、冉璞,这对冉氏兄弟。

当时的宋廷,举朝欢庆宋蒙战役的胜利。人人皆是醉生梦死,奢靡度日。孟珙想重建蜀川防线,就需要人和钱。可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在用绝大多数的“钱”享乐。

谁管你蜀川防线要不要?

这也是,为什么孟珙一个朝廷大员,不得不借助余阶这个江湖势力来帮忙的原因。而事实证明,老百姓们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尤其,孟珙的计划,是要在高山之上建城市,还要可以自给自足,囤积粮草,训练士兵。

注意这是建立城市!这不仅仅只是砌石头、修要塞炮那么简单。城市,是需要老百姓们来住,来开荒,来种地打井过日子的。

在当时看来,大家都以为孟珙疯了,放着好端端的旧城不去加固,竟然去修新城。这不摆明了拿大家开刷吗?

好日子不过,我干嘛非要上山去重新来过?什么,蒙古人要是再来怎么办?不是还有你孟老爷子撑着吗?

在这个最要命的当口,余阶把小说故事里的江湖义气风,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二话不说,背起两筐石头就朝着山上走去。

“你们去不去修城,随你们。我余阶是去定了!大不了,钓鱼城我一个人修!(城成则蜀赖以安矣!)”

最先响应,跟随余阶上山的,就是这对冉氏兄弟。

终于蜀川人民被感动了,大家争相恐后地上山,与余阶还有冉氏兄弟一起,共建山城屏障,开垦荒地,囤积粮草。

钓鱼城就此铸成。它城墙高数丈,全用山体里最简易的大块条石垒成。全城开八门,分三道城墙。外城,在南北各构筑一个一字城与嘉陵江相连,以便补给,并能同时阻挡敌军在城外的运动,更可以与外城形成立体攻防。

钓鱼城的成功,带动了周边一系列山城的兴建。围绕着成都、篷、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大蜀川州府的,共建有云顶(今金堂县)、运山(今篷安县)、大获(今苍溪县)、得汉(今通江县)、白帝(今奉节县)、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剑阁县)、钓鱼城八座山城。

这些山城因山形而筑,史称: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积粮,为必守计

同时,孟珙把金州都统司迁至大获城,用以守护蜀口;沔州都统司移至青居城、兴戎都统司移至钓鱼城,以此共同防御蒙古军沿嘉陵江南下;利戎都统司移至云顶城作为支点,来阻挡蒙古军进扰川西。

以上八大山城与州府连做一片,再与嘉陵江、涪江、渠江协同防御,合称“三江八柱”。

这还不够,孟珙以为,“三江八柱”是蜀川的防御核心,以此为基础,南宋还需要一个拱卫三江八柱的防御体系。他和余阶,又先后在岷江、沱江、长江、通江、南江、巴河等流域建近百座山城。

这些山城一般选择在崖势陡峭的群峰之间,用来大大减弱蒙古骑兵的冲锋力量。同时依江傍水,既能借水利增山势,更能发挥南宋水军的优势,并与外界取得联系, 保持补给。

然后,他们又在山顶上开垦几十亩,甚至几百亩的土地,可以种田、伐木、捕猎,并凿开泉眼。

以上足备之后,这一片山城终于自成体系,互相联防,不必外界给养,就能长期生存。

最后余玠还总结了一整套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一、以逸待劳,不可轻战;二、聚保山险,不居平地;三、多用夜劫,不可昼战;四、收聚粮食,毋以资敌。

总结一下,无外乎八个字:坚壁清野,主守后战。

蜀川形势自此空前大好,史称:“军得守而战,民得业而耕,士有处而学”。

一切准备就绪,孟珙和余阶还在此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可以一举重创蒙古的机会。那就是窝阔台合罕暴毙,蒙古境内大乱。

一不做二不休,徐阶出川陕;孟珙出荆湖,蒙古人猝不及防。余阶一路从“川”打到了“陕”,并拿下了当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大败曹操,挥师中原的战略要地——汉中;孟珙则肃清了淮南残存的所有蒙古势力,准备渡过淮河,重新收复洛阳和开封。时间就这样进入到了公元1246年,这一年是南宋淳祐六年。在这一年,曾经无比支持孟珙和余阶的宰相郑清之先生,因抢救无效病逝。令一个新的宰相,谢方叔走马上任。

谢方叔,不能说他是一个坏人,但他绝对是个死脑筋的人。此人出自微寒,自幼在边疆看尽那些作威作福的长官们为非作歹。所以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治理边疆。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谢方叔高中,位列二甲第十,如御史台,成为了一个管纪律的言官。再然后,他成为了监察御史,游历四方,专门打击为非作歹的地头蛇们。

他每到一出,都留下了勤政爱民,赏罚分明的美名。

也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背景,早在好多年前,余阶刚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谢方叔就看不起他。

谢大人的眼睛里别说沙子,连基本粒子都容不下。

于是,他不断弹劾余阶,不断搜罗一大堆证据指责余阶,甚至不止一次公开声明,余阶要反,如若不管,肯定会变成第二个吴曦。

以前有老宰相郑清之照着,没出什么乱子。郑清之一去世,接班人谢方叔就把余阶往死里面整。

终于,宋理宗赵昀被说动了,他下令以谋反罪缉捕余阶。余阶得知后惊怒交集,他想自辩,可朝廷之上却无一人听他说话。

悲愤不已的余阶,在前往临安的途中忧愤而死。

孟珙得知后,惊愕万分,他不断上书,证明余阶的清白。不仅如此,孟珙还不断强调,这是一个多么千载难逢的机会。荆湖、川陕一代的宋军可以随时出兵,一举击破蒙古军,中兴大宋,恢复旧疆,指日可待!

然而孟珙的一番慷慨之言,却成了南宋朝廷打击孟珙,重新瓜分荆湖、蜀川这两块大大蛋糕的武器。

孟珙以和反贼余阶勾结为罪名,被撤职查办。

为国拼死杀敌,鞠躬尽瘁,流尽鲜血,最终却捞了个这样的下场?虽然南宋朝廷并不是真的要处罚他,而是想起到一个吓唬的作用,让他别惹事。可是孟珙的心却碎了,没过多久,他也病逝了。

公元1246年,真是个充满了戏剧化,悲伤泪流成河的一年。。。。。。

就这样宋理宗继续回归他的歌舞酒宴,老百姓们继续过他们的小日子,蒙古继续他们的内乱。

一切风平浪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曾经蒙古铁骑的刀刃所带来如同修罗场般的地狱,仿佛成为了一个梦。

直到公元1254年,南宋理宗保佑二年,一封急报送到了宋理宗面前。

宋朝数百年的好邻居,曾为宋朝挡下数百年少数名族入侵的战友,延续三百一十七年二十二帝的大理国,亡了。

凶手是蒙古的新统治者,成吉思汗之孙,仁侠拖雷之子,蒙哥汗。而整个战术的制定者,则是成吉思汗。

阴魂不散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早就想到了,蜀川有可能会出现不能突破的状况。于是,他留下了另一条路,那就是渡过大渡河,攻下大理,占领黄河上游,再南下直取南宋。

这个计划几乎就要成功了,如果没有孟珙和余阶。机关算尽的成吉思汗,当然没想到,在他之后还有一个人预料到了蒙古可能的进攻方向。

此时的蜀川防线早已不仅仅只是拱卫蜀川一处,而是宛如远古张开双臂,守卫天地的巨神兵一般,矗立在整片西疆,将柔弱的南宋,护在身后。

还有,成吉思汗更没料到的是,他或许真的征服了无数身体上比汉人还要强壮的民族,但汉人的勇气和决心,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蒙哥,他是他爷爷的忠实崇拜者,他更是自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民心中最强壮的男人。

因为看尽了窝阔台的小手段,他嫉恨着阴谋诡计;他嫉恨着尔虞我诈;他嫉恨着政治手腕。在他看来,蒙古就应该骑乘着战马,纵横天下,把农田全部推成草原。

他很蒙古。在他狂热的演说下,蒙古士兵的战斗力,瞬间达到了狂战士的等级。他们呼号着跪倒在蒙哥面前,尊他为长生天的战神。在这里,蒙古人的好战和武勇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公元1257年,南宋理宗宝佑五年,蒙哥汗正式下诏伐宋。蒙古全军分为三路,蒙哥自将右路军,以都元帅纽磷为先锋,率领四万精兵攻打最硬的四川;左路由联蒙灭金时的猛将塔察儿率领,进攻荆湖;云南蒙军由兀良哈台率领,进攻广西、湖南。

再一次,蒙古誓言,三年灭宋!

就在蒙古军全军陷入无比狂热情绪的时候,有一位冷静的蒙古贵族悄悄拉了拉蒙哥,提醒他此战千万鲁莽不得,不然蒙古必遭大难。

蒙哥哈哈大笑,他当场赶走了这个蒙古贵族,笑他胆小,很不“蒙古”。

这个人,没再说什么,就这样沉默离去了。他知道,此时还轮不到他说话。而且,他还需要学习更多汉人的智慧。

孛儿只斤.忽必烈,这个名字,此时还无足轻重。

至此,宋蒙第二次大战,就此打响。蒙古军看似兵分三路,但蒙哥的意图却非常明显。上一次,蒙古军在四川被顶了回去,这一次,他要在同一个地方找回场子!

所有人的焦点都凝聚在了蜀川。

此时南宋在蜀川的兵力有五万左右,大体上稍微优于蒙古军,孟珙生前也早就想好了蒙古军会从云南打过来,所以事先设下了防线。

对此,蒙哥表示嗤之以鼻。联防又怎么样?事先想好了又怎么样?阴谋诡计,算尽天机又怎么样?看我蒙哥一拳把你的蜀川山脉揍成平地!

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而实际上确也十分有效。由于防线过大,地域广阔,兵力分散,加上这几年,在孟珙余阶死后,蜀川防线无人修理,以至于实在是有些破落了。这导致,宋蒙在具体到某一块区域的争夺上。宋军会居于绝对的劣势。

蒙古军先锋纽磷率军自利州沿嘉陵江而下,过阆州大获山,出梁山军,直抵夔门,破宋军于云顶山,接连攻破彭州、汉绵、怀安军等要塞,完成了蒙古大汗亲征的先期准备。

接着,蒙哥的主力军团终于出动。他七月入大散关,过和尚原。同年十月,就攻破了剑门西边的苦竹隘,然后再破潼川府治所长宁山城,迫降阆州大获城守将杨大渊。

期间,蒙哥每一战必身先士卒,率先登场。同年十一月,蜀川的青居城、运山城、大良山城相继被破。蜀川防线三江八柱,已有四柱沦陷。

转年二月,蒙哥率领伐宋主力,直抵三江八柱的核心,钓鱼城下。

此时的蒙哥,好不威风!他下瞰合州、上控三江,蜀川号称牢不可破的三江八柱防线,在蒙哥面前犹如纸糊的一般。如果钓鱼城再被攻破,蜀川就将彻底告破,则大宋亡矣。

反观蜀川方面,南宋目前所能控制的,实际上只剩下川东一代。而蒙哥为了确保能一战定蜀川,他下令前锋纽磷在涪州蔺市造浮桥,“夹江为营长数十里,阻舟师不能进至浮桥”,以阻止川外宋军从水路援助蜀川。

轰轰烈烈的钓鱼城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随着蒙古震天的号角声,凶暴的蒙哥再次带头冲锋。他挥舞着马刀率先撞向了钓鱼城的一字城墙。

虽然蒙古骑兵也呼号着跟着他们的大汗,对着钓鱼城撞了过来,然而,他们直接头破血流。

蒙哥有点懵,这个钓鱼城,到底是怎么建的?

钓鱼城的城墙可谓是建在悬崖峭壁上,光城墙就高三百四十米,并与地面完全垂直。墙体是以抗南宋最先进的火炮打击为计算的,蒙古的西域大炮砸在钓鱼城城墙上,也就只能弄点儿灰。

更坑的是,山路回转,蒙古骑兵门施展不开,被宋军各种大范围杀伤性武器各种团灭,损失特别惨重。

蒙哥暴怒,虽然天色已晚,但他仍然不肯撤军。既然一个城门施展不开,我就把你钓鱼城每个城门都打一遍,我还不信就你们这点人,能把每个门都守住。

蒙哥大汗,我说,您还真不能不信。

这钓鱼城的城墙实在太高,太厚。蒙古军的弓箭根本没有那么高的射程;云梯的长度也严重不够。超级厚的墙体,让蒙古军的大杀器西域大炮完全失去了作用。尽管蒙古军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攻击钓鱼城的全部八门,可怜的蒙哥还是连钓鱼城外城的门都没摸到,就被揍了回去(炮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

晚上,蒙古军就更惨了,钓鱼城居高临下,有着强力的大炮和超远射程的神臂弓,对着蒙古军就是一顿狂轰滥炸。蒙哥气得不行,却又无可奈何。撤后一点吧,这一撤就要回到山脚下,钓鱼城算是解围了;不撤吧,在这儿扎营算是被宋军白打。

狂傲好战的蒙哥,决定头铁到底。他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神。无论吃多大的亏,损失多大的资源,也要玩儿命地冲锋。

终于,蒙古似乎看见了曙光,蒙古军终于冲上了钓鱼城的城墙。胜利女神似乎在对蒙哥…开玩笑。

就在蒙古军登上城墙的时候,忽然天降大雨,城墙滑不溜秋的。很多蒙古士兵被大雨一浇,就直接从城墙上滑了下来。

可是看见曙光的蒙哥,怎么会就此罢休?他调来几乎所有的西域大炮和云梯,对着这个突破口,开始疯狂输出。

谁知,天降大雨还不算,那天晚上气温也突然骤降。湿湿的城墙上结了一层冰……

这下是彻底歇菜了。蒙哥只好鸣金收兵。

屋漏偏风连夜雨,宋廷姗姗来迟的援军,在这个关键点终于到了。由原来赵葵(为啥又是这个人)的部下,黝黑猛男吕文德率领援军,趁着江水暴涨,猛攻蒙古军前锋纽磷设在涪州江中的浮桥。

历史再一次证明,造浮桥、城堡这些高科技产物绝对是宋朝的专利,和蒙古人的山寨货绝对不能比。浮桥,就这样被冲断了,吕文德部溯江而上,进入合州。

蒙哥急了,钓鱼城必须孤立起来,如此坚城,倘若攻不进去就,只有围死他们。这要是有了外援补给,那还了得?!

蒙哥当即下令,蒙古军的汉将史天泽出击,务必拦住吕文德。

以汉制汉,这招不错,黝黑猛男吕文德被缠住了,脱不开身。蒙哥趁势猛攻钓鱼城。这一次他有样学样,没派蒙古军上阵,而是派出了蒙军四川主将汪德臣。久居四川的汪德臣对付山地的确有一套办法,钓鱼城的马军寨被他攻破了。 形势危急,马军寨形成了突破口,源源不断的蒙古军顺着云梯往上爬,大有趁势抢城的架势。

关键时刻,宋军主将王坚赶到,双方拼死搏杀。蒙哥一看,乐了,拼死搏杀,那蒙古战士的优势不要太大啊!

可是!忽然又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城墙又开始变得滑溜溜的。在雨中,久居南方的宋军战士如鱼得水,把汪德臣部赶下了城墙。

然后当晚气温再次骤降,墙上又开始稀稀拉拉的结了冰……

气愤不已的蒙哥,下令围城十锢,准备饿死钓鱼城里的宋军。同时,他令史天泽和吕文德拼命,并让另外两路蒙古军与史天泽一道,夹击吕文德。

要说,吕文德也真是坚挺。他用仅仅三万人,愣是拖住了史天泽和两路蒙古军主力。虽然他再也没可能增援钓鱼城,但是蒙古另外两军也不能支援蒙哥。

时间进入到了七月。钓鱼城此时已经被围了十个月。这时,正值天干物燥,闷热难当。

七月二十日,一直坚挺的吕文德终于挺不住了。在蒙古军不要命的夹击中,他只得撤退。种种迹象表明,钓鱼城已经到了极限。

蒙哥大喜,他于七月二十一,再次亲自带头冲锋,率领全军撞向钓鱼城城墙。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蒙哥的战斗,天天玩命,时时玩命,还真当自己是阿修罗下凡,浑身刀枪不入水火不侵不成?

就在这时,一个躲在城墙上的神秘小兵,注意到了开启无双模式,疯狂收割生命的蒙哥。

他悄悄摸摸的,转动身旁的大炮,瞄准了蒙哥,然后“轰隆”一声。

什么,就这样结束了嘛? 是的,就这样结束了。

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蒙古大汗;孛儿只斤.蒙哥,战死。

这个神秘小兵,后经广大人民群众口口相传,并经一位大作家的艺术加工后,正式拥有了一个名字——杨过。

调侃到此结束。蒙哥的战死,给了蒙古军当头一棒。失去了领袖的蒙古军乱作一团。钓鱼城主将王钰趁机从城墙上丢下一筐活鱼,大笑着喊道:“尔北兵可烹鲜食饼,再攻十年,亦不可得也。”

神马?我们围了钓鱼城十个月,结果里面的人还能吃活鱼?

终于,从久攻不下;增援不济;到全族偶像蒙哥汗的突然战死,再到最后的这筐活鱼。蒙古军崩溃了。

此时的他们,再也不是纵横天下无敌手的钢铁战士,而是被南宋追逐的猎物。王坚、王钰趁势杀出钓鱼城,蒙古军兵败如山倒,溃散如沙,一泻千里。

与他们的军队一同破碎的,还有他们的心灵。蒙哥就这么死了,成吉思汗之孙,不败的战神就这样轻易的死去,给予了蒙古百战军威最致命的打击。

钓鱼城之战后,大蒙古国陷入了黑暗的混乱,他们有的心灰意冷,回到草原深处去放牧;有的圈地一方,各自为战;有的窥觊大汗之位,蠢蠢欲动。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希望,那个人可以一辈子不出山,不出现。他会钻研学术,他会吟诗作画,终成一代学者大儒……

公元1260年三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回到蒙古草原,开始收拾,重建破碎的蒙古帝国。

是的,这一次不再是部落,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