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是“谋朝篡位”还是“众望所归”?

事件背景


建立后周的郭威死后将皇位让给了他的养子柴荣,柴荣也是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在位七年便病死,年幼的恭帝即位。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周世宗驾崩的半年之后,起因是镇、定二州传来消息,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禀告太后说只有大将军赵匡胤才能解决,事后找到赵匡胤,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赵匡胤这才同意领兵出征。

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谣言。当然这个无从考证。

到了晚上赵匡胤率军到达距开封二十公里的陈桥驿。这天晚上,赵匡胤喝的大醉。然后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因为赵匡胤掌管后周军队六年,数次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并且屡立战功,在军队中的威望极高。于是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众将士齐声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意思是说你们非要立我为皇帝,就必须要听我的命令,不然我可不做皇帝。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听命于皇上。一路到了开封,没有烧杀抢掠。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杀死。然后陈桥兵变的将士控制了开封。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兵变即以后善待柴家人,并赐丹书铁券)

“谋朝篡位”还是“众望所归”

那么,问题来了,在陈桥发动兵变是不是宋太祖一手策划的?他既是导演也是男主角?小编认为,“蓄意谋划”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理由有三:

1.政变之前装作不知道,假装喝醉。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祖醉卧,初不省。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声震原野。普与匡义入白太祖,诸将已擐甲执兵,直扣寝门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2.政变之中装作无奈,是被逼上位的。

陈桥兵变后的赵匡胤回到开封后,面对后周的宰相范质,曾痛哭流涕,一再哭诉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被下属逼迫,做皇帝也是无奈之举。

3.政变后洗白自己。

“呜呼!我宋之受命,其应天顺人之举乎!受命之日,市不易肆,仁之至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