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新疆:左宗棠(10)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但对左宗棠而言,最辉煌的是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国土,这不但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

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睿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没有忘记完成这一使命是林公当年的嘱咐和期待,他甚至以陶澍、林则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1851 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

1856 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

1860 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 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1 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1862 年(同治元年),组成中法混合军,称" 常捷军" ,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 年3 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 年2 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

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

1865 年,升任闽浙总督。

1866 年(同治五年),已顺利剿除太平天国余部的他,非常厌倦经年的战事,刚想脱身,好好休息,却突然接到调督陕甘镇压捻回的命令。他自知西征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但愿意一力承担,为朝廷分忧。在家书中,他说:" 吾移督关陇,有代为忧者,有快心者,有料其必了此事者,有怪其迟久无功者,吾概不以介意。天下事总要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圻,岂可避难就易哉!"

对左宗棠如此勇于担当,曾国藩曾以钦佩之心对人说:" 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同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

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1867 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并助胡雪岩拿到了象征着慈禧太后近臣的黄马褂。

陕甘任间,左宗棠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 即甘肃制造局) 、甘肃织呢总局( 即兰州机器织呢局) ,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71 年7 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2 年6 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1874 年,日本国入侵台湾。

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 海防" 、" 塞防" 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 力难兼顾" ,主张放弃塞防,将" 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 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尤其招致英、俄渗透。

1874 年5 月,左宗棠以64 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4 月,左宗棠坐镇甘肃酒泉,收复新疆战役打响。

1876 年,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 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

1879 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 先之以议论" ," 决之于战阵" 。

1880 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坐镇,命令三路大军并进,彻底击溃了阿古柏残余势力,收复大片国土。

1881 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 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 。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1881 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1883 年(光绪九年),法国侵略越南,清廷谕令李鸿章前往广东督办越南事宜,李鸿章不仅不愿去,还向人抱怨说:" 若以鄙人素尚知兵,则白头戍边,未免以珠弹雀,枢府调度如此轻率,殊为寒心。" (《李鸿章全集》)

可是,左宗棠则不同。他看到李鸿章甩手不干,枢部束手,就调兵遣将,自请赴滇、粤督师。七十二岁高龄了,还雄心不已,壮怀激烈。这就是左宗棠,一个清王朝的" 孤忠可托" 之臣。然而,造化弄人,左宗棠对外积极主战,在中法战争前线,临死前,他还连呼" 娃子们出队,出队,我还要打" ,却始终未得一战;而李鸿章最怕对外作战,偏偏让他碰上中日甲午战争,结果声名扫地,为世人所唾骂。有人据此评论左福命较优,其实不尽然。杨昌濬曾恭维左宗棠说:" 洋人怕中堂。" 左答曰:" 此言那可靠。我初以四品京堂打浙江长毛,非他们怕我。打陕甘回子,打新疆回子,都非他们怕我。还是要打,怕是打出来的。" (秦翰才辑录《左宗棠逸事汇编》)

1884 年6 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 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 恪靖援台军" 东渡台湾。

1885 年(光绪十一年)7 月27 日清晨,74 岁的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这个拥有" 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等七个头衔, 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于左宗棠的一生评价,世人有褒有贬,可左宗棠曾过自我评价,那就是对自己所做的挽联: 

上联:慨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委残芳草,满腔血洒向空林。问谁来歌蒿歌薤,鼓琵琶冢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松楸魂魄,奋激千秋。纵教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下联:倘他年化鹤东归,一瓣香祝成本性,十分月现出金身。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天负我,再作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