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隋唐,說說被一筆帶過的王朝--隋朝

小時候看《隋唐英雄傳》時,楊廣的荒淫無道讓人大跌眼鏡,於是乎,這個朝代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很少有人談起,用一句隋唐一筆帶過。

隋朝建立的歷史淵源

眾所周知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動盪不安的時期。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北朝歷史演變依次是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只要在北方地區。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國主要佔據南方。

從大一統開始,華夏文明一直以中原為尊,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北朝正好以中原地帶為分界線,所以紛紛擾擾三百年,沒能真正統一。

由於南北朝的政權更替頻繁,貴族政治嚴重,國家權利和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導致民不聊生。

北朝一直受北方胡擄侵擾,徵兵嚴重,在後期逐漸分裂為北周和北齊,北齊主要是鮮卑文化,北周以漢文化和鮮卑文化並存,少數民族逐漸漢化減少了民族隔閡,以中華文明的傳統,以漢文化為中心的政權,往往是大一統的前奏……

581年周武帝去世後,北周靜帝直接禪位與楊堅,北周覆滅,隋朝建立。


南北朝疆域圖

隋朝政治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公元589年,隋朝滅了南陳國,國家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動盪不安形成了真正的南北統一。

南北朝時期,百姓普遍被壓榨嚴重民不聊生,再加上長期的戰亂,使百姓苦不堪言。權利和財富使上層階級荒淫奢侈。建國初期國家休養生息的步伐舉步維艱,國家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緩。一直倡導節儉的隋文帝立即從國家開支入手,廢除一些不必要的稅收,減少百姓壓力,鼓勵農業生產,設置糧倉儲備糧食。宮中更是提倡勤儉節約,衣服飾品都有嚴格控制。整個國家從上大下,方方面面逐漸走上正軌,為國家後續的改革做了充分的準備。

南北朝“關中本位”的思想不符合人才的選拔,寒門學士沒出路,達官貴人肥水流,不僅僅不利於國家的發展,而且讓有勇有謀之人報國無門。於是為了廣置人才,改革官制隋文帝取消了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後隋煬帝在此基礎上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科舉制雖淵源與漢朝,但創始於隋朝,它真正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打破了懸在寒門學士頭上的天花板,使能人學士有機會走入社會上層,使有勇有謀之人報效祖國,使國家欣欣向榮,形成“開皇之治。”


隋朝經濟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隋朝的土地制度沿襲了北魏的均田制,但在此基礎上減輕稅收,解放了年輕的勞動力。大家都知道我國曆史上戶口最多的時期就在隋朝,那是由於隋文帝下令重新編制了戶籍,使人口和氏 族更方便統計,建國初期有戶口三百六十餘萬,後增至八百二十萬,是古時我國人口的巔峰。

隋文帝建立的一系列改革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位期間,光修糧倉,積穀防饑。所設的官倉主要用來糧食轉運儲存;義倉主要用於防禦突發災難,補救濟之需,史書記載隋朝儲存的糧食在唐太宗時期仍然還在使用。描寫當時社會景象為:倉庫盈積,戶口滋盛 四海百姓,衣食不豐。


河南出土的隋朝糧倉


京杭大運河

“它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同時也是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它體現了當時人們在運河開鑿上成熟的技術。人們稱京杭大運河“罪在當下,利在千秋”,從歷史長河來看確實是這樣。京杭大運河貫穿東南沿海和華北平原,隋朝開鑿全長2700公里,在當時的背景下,舉國之力,耗空了國庫,奴役了百姓,導致民不聊生,群雄四起,加速了隋朝的快速滅亡。

它為中華民族後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它聯通南北的物資運輸,使文化融合;鞏固了國家政權,使洛陽真正成為了國家中心。它對現在國家發展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造福了中華文明,但對隋朝的百姓來說修建它是不幸的......


京杭大運河


隋朝軍事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隋煬帝出巡榆林動運上百萬兵力,來修築長城抵禦突厥的侵襲。

隋朝熙熙攘攘的38年,隋文帝時期前期戰亂不斷,但在短時間內經過大量改革,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經濟迅速走上正軌,足以看出他的深謀遠慮,以及改革的成功。隋煬帝褒貶不一,京杭大運河,科舉制,修築長城,在國家大方向上深謀遠慮,但老百姓受盡了苦頭,真應了“興,百信苦,亡百姓苦”。

從長遠來看隋朝的大肆改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內蒙古境內的隋長城

歷史留給後世評價,但在當下自有它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