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何能笼络住江东士大夫?


三国时的名士张昭年轻时就以博学闻名。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随其他难民逃到江南。

主政江东的孙策早闻张昭大名,就请他出来做事,授予他长史和抚军中郎将的职务,把江东六郡军政财文一应诸事,全部交给张昭处理,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张昭也尽心尽力,把江东的一应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时间一长,北方士大夫每每写信给张昭,把江东这边的文治武功一概归之于张昭并加以赞美。张昭收到这样的书信一多,心中开始不安,如此状况往往会被斥之为弱干强枝,或者大权旁落,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那么这些书信又该怎么处理呢?不给孙策吧,一旦暴露,会说他藏私;给孙策吧,就成了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的事情。

正当进退维谷之时,孙策知道了,他哈哈大笑道:“当年管仲在齐国为相,这里说他是仲父,那里也说他是仲父,天下皆称其为仲父,而齐桓公却是春秋五霸之鼻祖。今天张昭有才能,我能放手使用他,他的功名,岂不一概归之于我吗!”孙策如此恢弘的气度让张昭先是吃惊,继而叹服,从此以后,更是呕心沥血为孙策管理江东六郡事务。

而孙策也在去世前叮咛张昭说:“假如我弟孙权担不起这副担子,你可以取而代之。假如始终打不开局面,在东南难以立足,那就从容地归降朝廷,不要有顾虑。”如此交待,更让张昭痛哭流涕,感恩戴德。

诚如《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写道:“孙策的为人,和蔼可亲,爱说笑话,善于用人。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以至于为他而死也成了快乐的事情。”人心从来都是用人心去交换。交际中,若要他人如何待你,首先自己要心无芥蒂,只有用心相交,才能赢得挚友。领导用人更是如此,只有将心比心,才能得到属下的真心拥戴。

(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