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秦始皇时已由陶俑代替殉葬?

引言

兵马俑,是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一种方式,根据记载,中国的殉葬制度起源于商朝,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的生死并不能由自己做主,反而是奴隶主掌握着奴隶的生杀大权,在奴隶主看来,奴隶并非是人,更像是一个物品,所以很多奴隶主死后,奴隶也会陪葬。

据记载,被选中陪葬的奴隶,有车夫,有舞女歌姬,甚至连养花种草,养狗驯马的奴隶,也没能逃脱。而当这些奴隶被选为殉葬者之后,主事者也不会亏待他们,一般都会给殉葬者准备一顿丰盛的食物,这便是所谓的最后的晚餐,虽然食物丰盛,但想到吃完就会赴死,大多数奴隶都是哭声震天的。

陪葬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女人,因为在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男人的地位要高于女人,所以殉葬大多都是女人,很少有男性出现。而关于为什么要找人陪葬这个问题,是因为古人的思想与现代人不同,他们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死去后,灵魂并不会消散,还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统治者便会觉得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也需要下人伺候 也需要爱人陪伴,故而有了殉葬制度的出现。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几千年,这个制度也就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说道:"八旗习俗,多以仆妾殉葬。朱御史小晋(裴)始建议禁止,得旨允行,朱历官至户部侍郎。"

陵墓中的殉葬者

殉葬制度的起始

商代的人,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所谓死亡不过是在个世界的肉体的腐烂而已,而自己的灵魂是可以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所以生前自己的喜好之物,常用之物,以及使唤的下人,都要陪同着自己一同前往。纵观考古学家考察过的商代墓穴,小一些的墓室中有十几人陪葬,而在大墓之中,则是会有上百人殉葬,但没有无人殉葬的情况发生。

自商代之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延续了殉葬的制度。天子杀殉,多的时候有几百人,少的时候几十人,将军杀殉也有数十人,可见当时有多少人沦为了陪葬品白白送命。而且在周代,因为处于父权社会,殉葬者多为女性,像是周幽王的陵墓之中,陪葬者有上百人,没有一个是男性。

《西京杂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周幽王和褒姒

人殉制度废而复兴

秦武公时期,是秦朝以人殉葬的开端,秦武公去世之后,被安葬在了雍阳的皇陵之中,为他殉葬的人数多达六十六人。秦穆公驾崩的时候,有一百七十多人为他陪葬,是秦武公的两倍还要多,不仅仅是嫔妃和侍卫,就连秦国忠贤的臣子们也被列入了到了殉葬人之中,使得秦国人很是哀痛。

虽然秦国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但秦国曾经废除过一段时间的人殉制度,不过没有过多久,人殉制度便又开始实行了,最为著名的便是秦始皇陵。现在很多人认为秦始皇采用兵马俑的方式代替了人殉,此言不假。但人们不知道的是,秦始皇死后,为他陪葬的宫女嫔妃,也是不计其数,而为了不让皇陵的建筑外传,保守秘密,参与建造皇陵的奴隶以及工匠,也都被关到了皇陵之中殉葬。世人只见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却不知在皇陵之中,还有数以万计的人也为他殉葬。

秦朝之后的汉、唐两代,发展出了殉葬之外的另一种制度,即陪葬制度,王公大臣嫔子嫔妃,不用因为皇帝的死去而殉葬,反而若是他们有功绩,在死后可以安葬在皇陵附近,陪葬皇陵。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殉制度消声灭迹的一段时间。但是到了宋朝,随着外族的入侵,游牧民族中还没有废除的人殉传统,又使得中原地区的殉葬制度再次盛行了起来。

《史记·秦本纪》有言:"二世曰:‘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兵马俑图

宫人殉葬的发展

历朝历代之中,都对以人殉葬的制度进行了批判,但始终没有彻底废除。特别在辽代之后,殉葬制度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连在朝大臣都被波及在内了。辽太祖死后,便杀死了上百位大臣为他殉葬。明太祖去世时,宫中有很多人殉葬,建文、永乐时都是这样。成祖、仁宗、宣宗也都是这样。明成祖朱棣去世时,当时为他殉葬的一共三十多人,明宣宗时期还较为收敛,在他驾崩的时候,为他殉葬的只有十多个嫔妃。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殉葬制度十分明确,什么人可以殉葬,什么人不用殉葬,都规定的十分清楚,拿皇帝举例,后宫之中凡是被册封过名号的,不用殉葬,生育子嗣的,不用殉葬,父母家有功于朝廷的,不用殉葬,其余一律都要殉葬。而王公大臣殉葬,大多都是死者的随身物品,以及妻妾、侍卫等。

朱有炖去世后,明英宗曾下达旨意,告知文武百官,朱有炖去世前曾说过,死后务求节俭,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只可惜他的旨意还没有传达出去,朱有炖的七位妃子便已经为他殉葬了。无奈之下,明英宗只得通过给她们追封的方式,来彰显她们都忠贞。但单就明英宗自己来说,他并不赞同以人殉葬的这种制度,而他死后也的确如此,并没有人为他殉葬,所以这个制度到他这里就可以废除了。故自英宗开始,皇室之中再没有人殉葬。

明英宗朱祁镇

殉葬制度的落幕

清代之初,殉葬制度依旧盛行,王先谦在《顺治东华录》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死时,大妃(多尔衮之母)和二庶妃便被当朝掌权的皇太极等人胁迫,不得不为努尔哈赤殉葬。而在《天聪东华录》一书中,也记载了殉葬之人想要逃跑,但没有成功,被捉回来杀掉的故事,而清军入关,定居中原后,也有以人殉葬的风俗制度。在《顺治东华录》一书中有记载,豫亲王多铎死后,用两个福晋为他殉葬的事情。摄政王多尔衮死时,也有用侍女殉葬。

二十四岁的顺治帝因染天花而病故,终得与董鄂妃相见了。不过董鄂妃的堂妹董鄂氏却是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董鄂氏害怕皇族族会将顺治的死归结到董鄂氏家族的身上,为自己的家族带来祸患,便主动向上提出了自己要为皇帝殉葬,得到了应允,而董鄂氏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殉葬的妃子。

《康熙东华录》有言:"妃董鄂氏,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当皇考上宾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追封为贞妃。"

康熙图

评价

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于清康熙时期被正式废除,康熙在位时,宫中打算待康熙死后,要用四十名宫女为之陪葬,由于康熙对以人殉葬这件事情深恶痛绝,当即便严令制止了。所以康熙死后没有以人殉葬,故而直到那时,中国传统的以活人殉葬的习俗,才算是真正退出历史舞台。由商朝到康熙死时的十七世纪,已然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虽然殉葬在现在代人看来是残忍可怕的,但是如果从封建世俗的眼光中看,会是如此吗?可能并非是这样的。因为封建社会的人,深信自己死亡只是在这个世界的终结,灵魂并不会随之消亡,而是会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所以还是需要下人为他端茶递水,需要爱人陪在身边的。所以墓主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殉葬制度的残酷性。

而站在殉葬者的角度上看,很多奴隶自小便被奴隶主买走,完全是在奴隶主家长大的,他们接受的教育便是对主人的话无条件的服从。而在官场之中,奉行如家的仁义礼智信,很多亡国之臣抵制新的朝代,都会以自刎以表忠心,为皇帝陪葬更是不在话下,反而会将这看做是一种荣耀。

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偶有反抗者,也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被当做异类处死。殉葬制度就这样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存在了几千年。由此可见,思想的力量是多少的强大,一个人的思想解放程度,会影响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也才能让社会更加的进步。

参考文献:《康熙东华录》、《顺治东华录》、《池北偶谈》、《史记·秦本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