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沪杭甬铁路建成伊始资料

图\\文 岳钦韬


图一 民国初年嘉兴境内的部分车站

稀见:清末铁路通车时的车站照

今天笔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不是较为常见的照片,而是1909年沪杭甬铁路建成伊始境内各站最初的模样,而且大部分是以上民初照片没有拍摄的站房正面照,对一些小站而言更是唯一留存至今的近代影像。

以上照片最早刊登在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1913年编印的《浙路輶轩表(初编一:杭枫、江墅线)》一书中。

这本小册子详细介绍了由该公司建造的各站情况和当地的史地风物,但存世稀少,目前只能在笔者之前就读硕士研究生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浙江图书馆找到。

尽管此书的出版已是民国初年,但根据照片中的人物发式可以断定照片的实际拍摄时间在清朝覆灭之前。

照片中的各站形制大致相同——站房均为欧式砖瓦平房,简单朴素,站名牌为手写。由于铁路路基高于地面,大部分车站前都有斜坡与地面道路相连,站外围建有木质栅栏。但因车站的不同等级和建造差异,诸多细节上仍不尽相同。

先从最明显的站房来看,嘉兴站站房有上下两层,其他车站均为一层,其中周王庙、嘉善、枫泾三站还有地面层。与站外地面齐平的斜桥站因被民房遮挡而只能以弯曲狭窄的小路通往镇上,王店、硖石、长安、许村因缺乏站房正面照而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地面层;就站内设施而言,嘉兴站共有四股道、两座站台和境内唯一的天桥(当时还是木制),建有三股道的长安站正在建设第二座站台,王店、硖石、许村都只有一座站台和两股道,其余各站无法从图中得到信息。据铁路部门的文字记载,规模最小的周王庙站仅有一股道,列车无法停站让行。从站房建筑形态上来看,斜桥、周王庙等小站大部分是三角形的山墙,上有蔓草砖雕,屋脊为横向单个;枫泾、硖石等中等站则是圆形山墙,入口八字墙内凹,屋顶是不同于小站的两个纵列屋顶。但硖石站仍有所不同,体现为入口处为平面内凹,形成八字折边,屋顶有左、右两个屋脊,入口处的山墙是圆形的观音兜形式,这些都与嘉兴站相类似,只是后者的规模更大。

根据铁路史料的记述,1916年后许村站站房拆除重建,周王庙、嘉善两站也进行了扩建,其中嘉善站改造力度更大。

嘉兴、枫泾两站站房于1937年被日军炸毁,沦陷时期由日伪华中铁道株式会社重建,前者还建造了长三角铁路沿线最高的炮楼。

王店、硖石、长安三站的清末站房尚无史料能说明被毁、拆除或改建的原因和时间。

斜桥站也一度被认为是由日军改建,但当近年大修剥离外面覆盖的水泥露出原有砖面时,才发现原站房基本完好。此后海宁方面按照原样复建,现已成为长三角铁路上现存最古老的、并得到保护性开发的铁路文物。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也是具有高度集中、半军事化、不受行政区划分割等特征的特殊行业。

铁路上发生的许多故事尽管与沿线地区密切相关,但由于档案资料统一由铁路部门保存,使得我们往往无法从地方文献中找到相应的资料。所以当面临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铁路史料来寻找地方记忆。

因此,本文不再赘述俯拾皆是的铁路故事,而是运用铁路史料重现近代嘉兴失传、失记的历史细节。

常见:民国初年的火车站照片

2013年夏,44张沪宁、沪杭甬铁路的老照片出现在上海拍卖市场上,其中嘉兴站有两张,硖石站、嘉善站以及嘉善边境的枫泾站各一张,这四五张从整组照片中抽离出来被打包拍卖。

此事引起了我市一部分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但最终无奈被其他买家收入囊中。

令人诧异的是,2016年5月这批照片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拍卖,最终以十万多元的价格被拍走。

然而,事实上这些照片都曾在当年铁路部门编撰发行的《沪宁沪杭甬铁路第三期旅行指南》(1922年版)以及《铁路公报:沪宁、沪杭甬线》(1920-1929年发行)、《京沪沪杭甬铁路周刊》(1929-1930年)等期刊上陆续刊登过,原照的价值因此大打折扣。

不过,以上拍摄于民国初年的照片仍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如各站站场内都有三股道及以上(嘉兴站达到五条),并建有天桥供旅客和车站人员来往。

有所不同的是,嘉善站的两座月台长度大致相当,而其他三站都是一长一短。此外,嘉兴、硖石两站的雨篷较其他两站更大,足见两地的客流量超过嘉善、枫泾两地。

图二 境内各车站的最早影像(1909-1911年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