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为什么叫晋

极简晋国史

至暗时刻

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做了一场噩梦。梦里的情境恐怖至极,他梦见与楚成王搏斗,楚王将他死死按在地上,吸吮他的脑髓。——“楚子伏己而盬(音古)其脑”。

但是,更令文公不安的,其实是大臣栾枝的一句话。

事实上,在做这场噩梦之前,文公已经率领晋、齐、秦、宋诸国的人马驻扎到了城濮,楚军则在南边拉开阵势,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文公却迟迟下不了决心。

城濮 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

子犯说:“打吧!打胜了,诸侯就是我们的,就算败了,我们东有太行,西有大河,表里山河,也不怕!”(注意,这就是山西“表里山河”的出处。)

今晋南地貌

文公说:“可当年流亡诸国的时候,楚国对我有恩。”

栾枝说:“汉水北面的姬姓封国,全被楚灭光了,放着这么大的耻辱不管,还计较这些个人恩怨,这是思小惠而忘大耻啊,打吧!”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这才是最让文公恐慌的。

楚国的大本营在湖北地区,汉水下游、长江中游,而汉水的北方就是进入河南南部的要道。“汉阳诸姬”原本就是周天子为了阻拦楚国北进中原而分封的邦国,现在竟然都被楚国消灭殆尽,楚人之心,当然昭然若揭。

事实上,此时此刻,楚王就驻扎在申地(今河南南阳),抬抬腿,就是中原的南大门。

局势真的已经火烧眉毛。

理解这段历史,了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请注意读图

自从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乱自顾不暇,中原诸夏群龙无首,宋襄公想要接手霸主事业,却在泓之战惨败给楚国,导致宋国彻底屈从于楚。楚国又驻军于齐,挟持鲁国,征服曹国,与卫联姻。

看一眼地图就能明白,老牌的华夏各国几乎都倒向了楚,齐桓公好不容易通过“尊王攘夷”扼住楚国北进的势头、将诸夏统合起来建立的“霸政”秩序眼看着就要全盘崩解。

最后的希望,全在晋了。

正如后文还要继续讲到的,晋完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而晋能接手这份责任,却走过了很远的路。

我们从头说起。

从唐到晋

其实“晋”本来叫“唐”。这是一个西周初年晋南地区的方国。武王姬发驾崩后,儿子成王继位,因为成王年幼,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没想到唐国却爆发了叛乱,于是周公将唐灭国。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随手拿起片梧桐叶剪成了玉珪的形状交给弟弟,一本正经地说要拿这册封他。话音刚落,旁边的史官立即向成王请示册封大典的日期。

成王一脸惊诧:“这是玩笑话呀!”

史官一脸严肃:“天子无戏言。”

于是,叔虞被分封到了唐,以地为氏,又叫唐叔虞。

今天太原的晋祠,最早就是为了纪念唐叔虞而建的。

晋祠 唐叔虞祠

这个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桐叶封弟”,又叫“剪桐封弟”。

那么,唐在哪?司马迁在《史记》中告诉我们:“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除此之外,我们对“唐”几乎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个“唐”就是“唐尧虞舜”的那个“唐”,也就是尧帝所在的叫“唐”的地区、政权或者族群。比如东汉经学家郑玄就说:“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

至于这个唐国是什么民族建立的,为什么叫唐国,因为什么叛乱,又是怎么灭的,我们一概不知。

是的,当我们面对上古史的时候,要习惯“不知道”。

流行的说法是,在襄汾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就是唐尧的都城,这与古人所说的“尧都平阳”(临汾古称平阳)是吻合的,古唐国应该在这附近。

陶寺晚期都城复原模型

陶寺遗址出土朱书水壶,上面有两个朱红符号,大多数专家认为应释读为“文尧”,即“伟大的尧帝”,此为复制品,摄于临汾博物馆

当然,这完全可以认为是一家之言,事实未必一定如此。

那“唐”又是怎么变成“晋”的呢?

可以确定的是,在叔虞之子燮统治的时期,国号从“唐”改成了“晋”,晋国国君的爵位也从叔虞时代的“伯”升级成了“侯”。

燮父墓,摄于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地

晋侯鸟尊,山西博物院镇院之宝,出土于燮父墓

传统说法认为,“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汉书 地理志》)说白了,就是唐国有条河叫晋水,于是燮就把国号也改成了晋。

显然,这个说法难以服人。于是更有说服力也更为人认可的解释是,据《史记》记载,叔虞曾得到一株奇特的禾苗,“异母同颖”,也就是一个禾穗有两株茎干,这在以农立国的时代被认为是天大的祥瑞,于是叔虞将它进献给成王,成王则派人火速将这株“嘉禾”送给正在东方战场平叛的周公。嘉禾祥瑞一到,平叛顺利,周公凯旋。

我们再来看一下金文中的“晋”字:

太阳照耀下,长出“双禾”。正对应叔虞献禾的事。也就是说,由“唐”改“晋”,就是为了纪念这个重大事件。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说法。

事实上,叔虞封唐,难以和武王之尚父吕尚封齐、周公姬旦封鲁同日而语。齐、鲁初封之时即为大国,国君是最高的“公”爵,叔虞初封时则是次一等的“侯”爵,国不过百里。

从叔虞和燮父之后,相当长时间的晋国历史我们都所知甚少,《史记》仅仅记载了从唐叔虞到靖侯五代国君的在位顺序,从第五代国君靖侯开始才有了在位年数,然而也仅仅是多了纪年,之后的五代国君同样一笔带过。

晋靖侯墓 摄于晋国博物馆

但是,史料稀少不代表这一时期乏善可陈。从考古情况看,这时村落逐渐密集,从穆侯时起,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并且一直持续到晋亡。晋国的实力,已经在潜滋暗长。

第十一代国君文侯时,犬戎破镐京,杀幽王(公元前771年),晋、郑、秦几个大国合保平王东迁洛邑(前770年),东周春秋时代开始。晋,终于踏上历史的主舞台。

顺带一提,平王东迁的6年前(前776年),古希腊第一届奥运会开幕,西方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希腊开始轰轰烈烈的大殖民活动。平王东迁的17年后(前753年),传说中最早的罗马城建城。

剑与犁

晋的崛起,是从血腥的内斗开始的。

为了避免诸位看不下去,我们省略漫长复杂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从文侯之弟成师被分封到国都西边的曲沃开始,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曲沃的这一旁支小宗终于将作为大宗的晋国国君取而代之,这一既成事实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并且将晋君提升一级,从“侯”爵升级到诸侯的最高等级“公”爵。

由于成功篡权的晋武公是从曲沃起家的,而晋国的国都在翼城,所以史称“曲沃代翼”。

穆侯时期晋国疆域 摄于晋国博物馆

武公夺权后,怕旁支威胁大宗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于是尽诛公子永绝后患,使得晋国从此“国无公族”,重用异姓卿大夫,在当时各国较早地开始官吏制度的构建。

经过政治洗牌的晋国爆发出勃勃生机,从武公到儿子献公两代,开疆拓土,灭亡周边二十多国,横扫太行山西,史称“武献开疆”。献公时,晋灭亡了长期占据解州盐池(今运城地区的盐湖)的虞国和虢国(就是“假途灭虢”的故事),由此占有了盐池之利。这一点非同小可,运城地区的盐湖自古就是中国食盐的核心产区,由此带来的利润则难以估量,战国初期,魏国能够藐视群雄,很大程度就是因为首都安邑(运城)所独享的经济利益。

献公时期晋国疆域 摄于晋国博物馆

到献公去世时,晋国的国土南达黄河南部的秦岭山脉,东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一带,西至今陕西华县、大荔附近,北近晋中地区,使晋从叔虞时期地方不过百里、孤立地被包围在列国中的小国急剧扩张成了晋南的大国,为之后的称霸打下基础。

未来的霸主,就要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