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中的夏朝并不是中华起源?


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典籍流传于世。

这些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

众所周知,夏商周是中国古代记载的最早的三个王朝。

在这三个朝代中,按目前我们国家最“正统”的说法,夏朝是我国的开国始祖,我们民族的创始人。

但是由于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从考古方面也找不到关于夏朝存在的证据。

夏王朝与夏文化却已经成为国人心中一个拂不去的梦。

有专家将考古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判定为夏朝的首都,然而这个武断的定论,使人们大失所望。

如果不下这个定论,人们对夏朝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还抱有很大遐想,甚至把她想象得如同殷墟发现的商都一样壮观。

然而二里头遗址这样的“夏都”,是我们国家的源头吗?

给人们不仅感到怀疑,而且感到太大的失望。

很多人心中对这个“夏都”的观点是:希望这只是一些人急功近利,为了是自己在有生之年创造了“发现夏都”这样伟大功绩而故意将二里头这样一个不过是规模大一些的原始村落定论为“夏都”;或者说是一些人的错判而已。

总之,相当多的中国人都难以接受夏都竟是这样一个石器时代之原始村落的现实。

如果这样的定论是正确的,相信有相当多的国人会赞同更改历史。

中国的早期王朝国家形成于何时?

西汉时代的太史公司马迁在中国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记》中,记有夏、商(殷)、周三个相继崛起的王朝。

但司马迁所处的汉代,已离夏、商时代千年有余,相当于我们现在写唐宋史。

太史公描绘的夏、商时期发生的种种事件,多数是参照秦朝以前的书籍,受当时那些书籍作者的观念影响较大。

并且由于秦始皇时期的焚书,造成能够参考的书籍有限,同时也没有考古发掘文物的手段作为原始资料,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只能根据先秦书籍的叙说,把夏朝作为中华开国的朝代。

试想,假如司马迁看到了甲骨文,又看到了今天出土的二里头“夏都”,他在《史记》中对上古朝代的排序,还会是这样吗?

司马迁不愧是一个相当严肃的史学家,虽然根据以前的史书进行分析和排序,但他并没有毫无根据地对上古事件进行过多的夸张。

他在《史记》夏本纪中将夏的十四代君王进行排列,同时对商的十四代首领也进行了排列。

在夏朝尚未建立之前,殷人的首领契已经出现在《五帝本纪》中,和夏的首领,我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禹地位是同时的人物,都是本氏族的领袖。

禹由于治水有功而成了天下盟主。

他的儿子非法占据了盟主帝位并建立了夏朝。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夏朝建立后,攻打并灭掉了有扈氏。

有扈氏的地盘位于陕西,也就是说,陕西部分地区属夏的地盘。

但夏的疆域究竟有多大,在其东边的殷商是不是包括在夏的地域之中,太史公没有说明。

相比对黄帝入主中原的时候,《史记》对其疆域的描述是“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因此夏朝疆域究竟有多大,司马迁不能肯定,但不会太大。

太史公在《史记·殷本纪》中对殷人的十四代君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排序,说明在夏朝时期殷人并非夏朝的属国,而是一个独立的王朝,建立的时间并不比夏朝晚。

从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很多殷人的早期领袖而无对夏的任何记录,从任何方面都不能证明殷商是属于夏朝的属国。

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并且是以文化传承为标志的民族。

把夏朝当成汉文化的源头,是因为受到“黄帝令仓颉造字”这一传说影响太深。

照这个传说,汉文化是黄帝“发明”的。

由于夏朝是传承了黄帝的文化,因此夏朝被认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正源。

而甲骨文的出土,“仓颉造字”这一千年传说破灭。

殷商创造的甲骨文是我们汉字的鼻祖,这是毫无争议的,也就是说我们汉民族源于殷商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历史情况来看,殷人的政权与夏朝是并列的两个民族。

或者说,我们祖先的殷商并没有被夏朝统治过,就如同南北朝时期,胡人政权占领了汉族很多地方,但并没有征服汉族,也不是中华的正源。

殷商从民族、文化还是政权都不是传承于夏朝,并且文化与现在的汉族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殷人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正源。

相当于殷人来说,夏人并不是拥有先进文化的民族,相反倒是一个文化落后的野蛮民族。

夏人是不是汉族来源的一部分,则要看其在被商打败后的去向。

夏人本来是西域的游牧民族,跟随黄帝进入中原打败炎帝后,利用其游牧民族的强悍,以暴力手段控制了中原的部分地区,统治和奴役被征服的民族。

然而在被殷人打败后,他们是离开了中原,还是留下来成为中原地区的居民呢?

从很多历史传说和记载中,表现的是夏人多数已经向西方迁徙,甚至有的说法是他们成为后来的匈奴人。

也许他们中的部分人留在中原,与本地人融合,成为后来汉族人的一部分,夏人最多作为一个旁枝而不可能是中华的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