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奇迹,7千对3万,他是如何完成对敌人的包围与歼灭?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

黄桥建镇于北宋,原名黑松林,元末明初改名黄桥,千年古镇,即将上演惨烈决战……

抛开对战双方的立场、恩怨纠葛、纷纷扰扰,发生在1940年秋冬的那场战役,无疑是一场惊艳了军事史的战役。

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在战场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战争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冷兵器:平面几何之战

在冷兵器时代,战斗是平面的,短兵相接的,即使一方有数十万大军,在狭窄的战场上,永远也就只有一小部分投入到战斗,大部分的人只能站在后面干捉急,只要一方的将士足够强壮、无畏,往往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强大的敌人。比如、济河焚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300壮士斯巴达之战,无不是把将士至于决死之地后爆发出惊人战斗力,最后完成逆天大胜。

热兵器:立体几何之战

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战斗空间立体化、远程化、覆盖面大。武器占优同时兵力占优的一方将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以少胜多,极度困难。

再回到发生在1940年秋冬的黄桥决战,在那个弹丸之地、千年古镇黄桥。我军与顽军,7000与30000的大对决,最终以我军完胜结束。一个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80年来还像谜一样,有无数个未解之谜。下面拨开迷雾,让我们领略一下残酷背后的战争艺术。

战场环境:最复杂的战区

随着淞沪、武汉等会战的失利,苏中这一块成为了沦陷区。在这块土地上形势非常复杂、多种势力交织在一起,谁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在这一块独占鳌头。

顽军:韩德勤作为国民党的代表,在这里成立敌后游击队,并就任省主席,兵力最多,号称10万,是中央嫡系;日军:由于日本继续南侵,参加长沙会战,留在这里的日本不多,且不是最精锐的甲等师团,且江南水网纵横,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所以日军只能聚集在重要据点,无法对整个区域进行有效控制;伪军:作为日军的走狗。伪军充当着咬人的狗,但主子不动,狗也不可能动,战斗力也最弱;二李:地方势力的代表,长期经营这块土地,只想着在夹缝里苟延残喘,谁强就跟谁;税陈:陈泰运的两淮税警总团,敌后一直比较活跃的抗日队伍,为配合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参加百余次战斗,但由于不是嫡系,一直不受待见。我军:作为我军抗战主力之一,主动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战场,但受到武力干涉和禁止(下面会讲)

因此,在这块紧靠京沪杭的苏北大地上、五股势力犬牙交错,互不信任、时有摩擦。是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复杂的战区,没有之一。

战役序幕:各方角力

1938年10月,新四军叶飞部奇袭日军虹桥机场,破坏敌机四架,轰动上海。在叶飞部完成战斗后,遭到国民党杨蔚部袭击,对此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的解释是“新四军越界抗日”。

越界抗日,一个新鲜的词,在中华大地上抗日,还需要划界、而且还是在日战区,因此我军只要是不在规定的区域内抗日,都被认为是非法的“越界之举”。

1938年7月,原南通守军何克谦部面对日军不战而逃,奉韩德勤命令攻击与日军苦战后在黄桥修整的中共陈玉生所部“抗日救亡大队”。我方深明大义,主动退出黄桥。

从此何克谦成了黄桥的太上皇。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1940年,为了避免加剧摩擦,江北指挥部受命东进,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三个纵队兵分三路向东南方向挺进。

江北指挥部三个纵队9个团兵分三路向东南方向挺进

1940年7月,途径黄桥时,本想借道而行,没想到何克谦一贯反动,受韩德勤指使,率保安旅,妄图阻挡、消灭东进我军。为求自保,陈粟决定给这是反动的何部予以歼灭(对其他部队只是击溃,给点颜色瞧瞧而已)。

自此,黄桥镇重新回到了我军手里,我军在那里扎下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为了立足,陈老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把统一战线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数次与二李会晤,争取他们中立,派了二李的同窗朱克清在二李身边从事工作;又派曾经救过陈泰运将军的命的同志去陈泰运身边斡旋、工作;陈老总多次拜访当地有名望的地方乡绅、族老,如同盟会元老朱老先生等,让他们出面与国军将领做思想工作,不要内斗、一直对外。

战场谋划:战神崛起

决战前夜,二李送来消息,韩德勤兵分三路(中路89军、翁达6旅1.5万人,右路二李和陈泰运部1.2万人,左右保安旅7千人)向黄桥进攻,企图一举歼灭江北指挥部于黄桥。情况万分危急。大兵压境,战则赢面很小,走则又能走到哪里?四面死敌,空间狭小,是战是走,难以决断。

韩德勤兵分三路会攻黄桥

面对危局,粟裕站在地图前陷入长久的思考,最后制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作战计划,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选定第一阶段目标,一反常规,首歼最强之地翁达6旅。理由是①翁达6旅所走路线便于埋伏;②翁达6旅号称梅兰芳部队,装备精良,眼高于顶,根本没有想到我军敢先拿他开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③一旦歼灭最强敌人,必定打乱敌人计划,震慑敌人。一旦达成歼灭翁旅的作战任务,1纵立即迂回,与2纵一起包围敌中路89军;陈老总坐镇离战场10公里外的严徐庄,前敌总指挥粟裕亲自坐镇黄桥,并在黄桥摆下古今罕见的防守奇阵。

粟裕摆下古今罕见的奇阵

决战爆发:精准与应变

精准选择:对首战之敌翁达6旅的出击时间的选择是一个关乎全局的决定,当时粟司令是这么考虑的:

对于这个首战歼灭对象,我军选择在什么时候突击最为有利呢?这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着。如果出击过早,只打到它的先头部队,而没有打到它的要害,顽军不但可以退缩、避免就歼,而且还会暴露我军的部署和意图;如果出击过晚,顽军多路会攻黄桥,我军将难以坚守,观战各方就可能争先扑杀过来。四日下午三时,据报翁旅的前锋已抵黄桥以北两三公里处。为了进一步判明情况,确实把握最有利的出击时机,我赶到北门,登上上城高处观望,但见北面两三公里远的大路上,有许多群众惊慌地向西南奔跑,判明独立第六旅的先头确已来到。我计算,独立第六旅采用一路行军纵队前进,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一米半,全部三干多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阵。从黄桥到高桥的路程约七公里半,其先头部队抵达黄桥以北两公里半时,后尾必然已过了高桥,完全进入了我伏击地段,我军此时出击,正好可以将独立第六旅拦腰斩断。我决心采取“黄鼠狼吃蛇”的办法,多路向其突击,将它斩成几段,然后各个包围,力求首先歼其首脑机关。节选自《粟裕战争回忆录》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计划没有变化快。原计划应该是最先和翁6旅交战,但实际上由于敌33师立功心切,首先攻到了黄桥东门,最艰苦、最危险、最关键、最重要的防御战最先打响。黄桥是核心、是轴心,黄桥一旦丢失,整个黄桥决战计划也将彻底失败,整个部队将陷入被割裂、只能打游击的不利局面。因此前敌总指挥粟裕才决定亲自坐镇黄桥。敌军曾经一度攻进了东门,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粟司令亲自带着警卫员上了战场,灵机宣称从江南来的援军已到(实际没到,算不算谎报军情?),战士们果然士气大涨,在陶勇司令员的带领下生生把敌人赶出了东门。整个战役最危险、最关键的一关终于在粟司令的灵机应变下化险为夷。

黄桥决战形势过程图

大战落幕:

历时7天的大战落下帷幕,在形势不利、兵力弱小的情况下,通过三军用命,7000千打赢30000万,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小编以为胜利主要是因为下面几点:

陈老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统战方面的才能,中立了二李和陈运泰;粟司令,作战计划出奇大胆,兵力运用到了极致;歼敌时机选择精准无误,一击致命;战场决断随机果决,绝不默守陈规;三军用命,无间配合,无分彼此;黄桥烧饼立大功。

参考《粟裕战争回忆录》《陈毅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