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养心莫善于寡欲,怎么理解?

网络情缘一线牵


“知足常乐”来源于老子《道德经》“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养心莫善于寡欲”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分别来自道家和儒家。道家主张出世,儒家主张入世,两大学派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大不一样,但在修身养性如何正确地对待欲望这个问题上却惊人地相似。

欲望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类是先天的欲望,譬如衣食住行,吃饱、穿暖、有房住、出行方便,能够满足生存需求。一类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先天的欲望基础形成的欲望,经过后天的尝试之后,才能成为欲望的,还拿衣食住行来说,吃饱饭之后就希望吃更好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穿暖和了之后就希望穿漂亮的,衣服要名牌;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又开始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有了车,又开始向往豪宅、豪车;有了钱,接着还想在社会上有名。一个欲望推动着另一个欲望,各种贪欲接踵而至,永无尽头。

满足基本需求是很简单的,但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是很困难的。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不择手段去追求。要得到某些东西,不管我用何手段、何种方法,非得得到不可。这个时候,祸害就来了。老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避免欲望带来的祸患,儒家和道家教育人们要寡欲与知足,这是同一层次、不同侧重点的理念,寡欲侧重从人的内心对自身进行约束,知足则是更加具体地要求在面对利益时要有的一种状态。寡欲是内心的节制,知足是行为的节制。一个人能够从内心降低欲望,在行为上就会满足。

首先,要降低欲望。

欲望产生于哪里?来自于心内,就要从管住心做起,涤除心中过多的杂念。先有内心的节制,你才能在行为上节制。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减少利己的私心,削弱欲望;“虚其心”,让自己的心虚空起来,少起私心杂念。

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要修养自己的心性,就要减少欲望;“不可使欲”,不要让后天一些没有必要的欲望成为自己的欲望。

其次,要知足常乐。

老子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道理,明白了知足的重要性,就会觉得满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的状态。

“知足不辱。”不知足的人,有求于人,就会巴结讨好别人,遭到侮辱。不知足,贪欲无厌,当止而不知止。知足的人,凡事心怀满足,知道把握分寸,就不贪求,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便不会招到灾祸。

“知足者富。”知足的人永远都富有。对生活满足的人,即使他吃菜根,喝白水,穿布衣服,住简单的房子,能够维持生活,就感觉非常的快乐,可以算是一个富足的人了。而不知足,就会与人攀比,即使富有四海,但还想要更多。对别人羡慕嫉妒恨,心生愤恨,怨恨他人也怨恨自己,再富有也不快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的时代,包括张扬人的欲望,对吃喝玩乐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对权利的欲望,对名的欲望,等等。人们追求欲望越来越大,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痛苦,欲望成了现代人的痛苦烦恼之渊源,焦虑不安也成了现代人心理特征。焦虑不安与欲望成正比,欲望越大焦虑不安就越严重。所人,要想让自己快乐地生活,就要正确地对待欲望,降低不必要的欲望,懂得满足,过极简的生活,生活就充满了乐趣。

不知这样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丁小的时空”欢迎你交流探讨。


丁小的时空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为你解答:

知足常乐,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句话的重点还是爱对于“寡欲”的理解。

先来一组对比同样是养心: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荀子》:“养心莫善于诚”理由:《孟子》: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荀子》: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分析:

孟子文章强调先天,所以他要求寡欲,寡后天之欲,,以免动其心荀子文章强调后天,所以他要求心诚,以磨练先天之心,守仁行义,致诚以后,”则无它事“

所以——所谓寡欲,寡的是除了”仁以为己任“以外的那些欲望。坚守磨练内心的那一个心念,不被外物屈折引诱,孟子和荀子,说的都是一件事,只不过是各自强调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这样的”寡欲“称为”刚“《论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对”寡欲“的理解,大概是指具有”刚德“的人,面对困难时能无所畏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利害毁誉都不能动其求仁之心。非素其心,寡其欲不能行,这是儒家所谓”刚“,如果人多欲,则对世界有诸多乞求,刚气就馁了。

——而此儒家只讲多欲不能刚,并不讲无欲即是刚,道家所尚无欲,柔道,另当别论。

阳明悟行学宫


知足常乐,活得更精彩,修养内心的最好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我所住的小区的弄堂口,有个摆着修鞋摊的师傅。人们通常叫他驼背冬堂,很少有人知道他到底姓什么。我因为也常常去找他修鞋子,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舍得随便就扔掉旧鞋子的,往往拿去让修鞋师傅修修补补接着再穿。和他熟悉后,找他修鞋时,经常会和冬堂师傅聊天。我曾经特地问过驼背冬堂,知道他姓牛。你还别说,其实驼背冬堂也不是没有一点文化,他在空闲时间,也常常看书,再加上经历了许多坎坷,所以听他谈话,还是很富于哲理的,还是受到一定的启发呢。他那时也不过四十多岁,他是生下来的时候,背上就隆起了一个大包,也就是所谓,天生的驼背了。他小时候当然过得不开心,因为生来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所以,别的小朋友也都不愿意和他玩。他自然是在孤独,和白眼,以及嘲笑声里长大的。他那个时候,因为刚刚解放不久,家里也穷,所以他只上过几年小学。后来家里托人让他拜了一个也是驼子的修鞋师傅为师,学修鞋子谋生。他在三十多岁时经人介绍和一个有点智障的女人结了婚,现在已经有了一男一女俩孩子了。虽然,生活不容易,但是,驼背冬堂从来没有露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每天头发都梳得好好的,穿得虽然不是高档衣服,但是,很整洁。不管是夏天的衬衫,春秋的夹克,还是冬天的穿在棉袄外面的中山装,他每天早上都会用一个大搪瓷杯子,盛满开水拿杯底给烫得平平整整的。他一直乐乐呵呵的,还经常哼着小调,乐观的很,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驼背冬堂师傅为人也挺好,平时如果是一些仅仅动动手的小活计,他从来都是免费帮忙,不收钱。还有,他修过的鞋子,手艺活计都很好,他认真修着每一双拿给他的鞋子,似乎每一双鞋子都是他的艺术品。经过他的手的鞋子,一般人还看不出来是修过的,而且还不容易坏,口碑非常好,所以这一带,人人都会过来照顾他的生意。虽然他做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业,但是他这样的人凭双手吃饭,的确受人尊敬。我曾经笑着问过他道:“看你整天那么开心,哼哼唱唱的,就没有什么忧愁的事?”驼背冬堂师傅笑了笑答道:“要说没有烦心的事,那是不可能的,我和我老婆的身体情况,以及我的家庭情况,没有一样能让人省心的。当然万幸的是我那两个孩子是正常人,这比什么都让我开心。老天还是待我不薄啊,我已经非常知足了。所谓知足常乐,我当然应该开心。要知道,像我这样的人,要是放在解放前,我大约只有讨饭一条路,不要说我现在还有个家了,死在哪个路边成了“路倒”都不知道。现在呢,我就像别的正常人一样,有家带口的,还有那么多人照顾我,说真话,那是我们的党一肩帮我挑尽了古今愁啊!我哪里还会有什么可忧愁的。”我佩服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驼背冬堂师傅又接着说道:“再说了,那些窝心事,并不是靠你忧愁忧愁,皱着眉头,痛苦一下,就能一笔抹消了去的。那些事,你忧愁也罢,开心也罢,它还是在那儿,但是人必须要靠自己争上游,你自己稀罕自己,自己高看自己,自己绝不服输。那样,你才能站在更高的地方来看这些事,才能来从容应对这些事。我可能打不赢它们,但是我一直在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即便是被打败了,我将来也不会后悔,因为我努力抗争过了,但是连挣扎都不敢的话,那我的人生真是白活喽。”我突然觉得这个驼背的冬堂师傅,虽然坐在那里显得非常矮小,可是他的形象却是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高大。尤其他的这种积极地生活态度,真的让人不敢小瞧他。


西西林林


“养心莫善于寡欲”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意为修养内心的方法在于减少欲望。这与当下流行的“断舍离”、“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殊途同归。

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但又有多少是必不可少或真正有益的?有多少人花高价买手机却发现只是打打电话、发发消息,有多少人买衣服只是因为店铺门口的促销广告,又有多少人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自己曾有过某样东西却觉得失去了也无关紧要。

此类观点主张减少欲望,减少欲望不是舍弃一切, 而是不把时间心思花在无意义的事物上。更多地投资自身。这个时候内心非但不会感到空荡,反而会很富足,更多时间更多心思可用于思考、修身,用于做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事。这就是“寡欲养心”、“知足常乐”的内涵所在。



青木茶馆


读诗,读人,读心境;学文,学识,学智慧;通古,通今,通历史。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生境界,不被外界的凡俗打扰,无论物质还是精神达到一种简单的平衡即可,够了就可以。水过满则溢出,情过满则凋零。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心就是调节修养,需要心如止水,寡欲才能让心安静下来,远离嘈杂,不让物质和精神的各种欲望左右自己的身心,随波逐流。

“知足常乐”需要养心,没有平静的心态,没有平衡欲望的能力,做不到常乐。

“知足常乐”不是让人懒惰,有时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经常说知足常乐,把自己关起来,躲避面对的现实,那是逃避,是无限的苦闷,从内心深处达不到知足常乐。


飞鱼蜗牛


知足常乐

字面意思为:要安于现状,懂得知足才能快乐,反之就会产生很多烦恼。

这是大多数人的理解。

但是

知足常乐在《道德经》原文里是这样写的: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意思大概是:

人的罪过没有比不正当的欲望更大的,人的过错往往起源自你想得到你不该知道的东西,如果知道哪个边界你该停下来了,才能得到永恒的满足。

所以,知足常乐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太过偏执。

再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

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

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以上,感谢。


磊叔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静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仿佛“悲喜自渡”,又恍然“知幻即离”,知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远海鸫语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富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获利百倍。

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巧饰,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

那就是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死私心杂念。

抛弃所谓的“圣贤仁义智慧”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爽爽的大跟班


“知而不足,何其乐”……

今日春分节气,恰逢与世界幸福日重逢,又称“春和”……

早晨恰好又读了关于“欲望”一词的理解,每个人都🈶️“欲望”,当“理想”超越了自己可以承受的标准,那将是“欲望”……

疫情,对于我的触动非常之大,之前我总在为自己设定目标,在忙碌着,对于“家和”的概念,只停留在认知上,实际的生活如白纸一张,没有留痕……疫情蔓延,我们小区也“封区”14天宅在家里,我似乎觉得自己要疯狂的节奏,这种“疯狂”是,要好好利用14天陪伴家人,如果生命只有14天我该如何存活,如何过好生命的最后朝夕……那么改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观……每天早起为家人准备合理的餐食,早晨的15种食材,晚餐后都备齐,白天,儿子的学习时间都按照课程表走,10分钟的休息时间改成为父母和儿子榨新鲜的果汁🍹,分分钟钟都在珍惜,下午时段跑步或者瑜伽,周末时间看看电影,我选择的是《后天》与《千与千寻》……最现实的灾难与最童心的善知,都是一种觉醒……唤醒自己本性的种子……当灾难来临时可以静观内心,懂得人生出了生死,要懂得与家人团聚的知足,养好本心,守护好自己的欲望……合理的选择欲望的真正本质……不乱于心,不困于欲……何乐而不为呢?




萬象更新654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时,不要过分贪多,应容易满足,懂得知足,并保持愉快的心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容易满足,心胸坦荡,知足常乐,小人患得患失,欲壑难填,总是为追求物欲而苦恼。

寡欲,就是减少物欲,做到知足常乐,不贪非份之财,保持心中清静平和,这就达到了养心的目的。要健康,先养心,养心之法,在于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