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张居正》:纵观大起大落如过山车般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

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 。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改革家,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纵观他大起大落如过山车般的一生,正是典型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人生悲剧,我们得到很多启发。


1

出名太早不一定是好事


张居正出生于秀才家庭,从小就机敏灵俐、才智过人,有“神童”美誉。

因为勤奋好学,12岁便通过童试,考取了秀才。13岁时,去参加乡试考举人。以他的才华,“中举”是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没有考中。

原来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的主张,他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便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愿打消,这是对于居正的不利,因此主张趁此给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奋发。

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

神童张居正的少年中举之路,就这么给切断了。

三年之后,他16岁,再次参加乡试,顺利中举了。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

但是出名过早,成功太早,诱惑与压力也会成倍增加。

太年轻心智不够成熟,往往经受不住巨大的诱惑与压力,从而跌落神坛,消失的无影无踪。

年轻人还是应多加磨砺,先成人、后成才。


2

多观察、多思考


张居正二十三岁入选庶吉士后,张居正整天面对的是夏言、严嵩为争首辅之位的斗争,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对朝廷有了初步认识。

二十六岁因病请假离开京师到故乡江陵。那些年他游山玩水,接触社会各层,真真实实地用眼观察社会民情,用心思考治国之道。


正是这些年的游历,为他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在明朝,有个叫唐伯虎的也在年轻时游山玩水,他却在酒色之中使自己消亡。

年轻需要积累,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千里路也不能少,某种意义上来说,行路更胜于读书。

年轻时多经历,多行路,多观察,多思考,会积累到丰厚的财富。


3

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


三十二岁,张居正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这是一个属于徐阶和高拱的年代,张居正在朝中也没有什么位置,教皇子裕王读读书、代徐阶给皇帝写写青词。

张居正这一写,就写了十数年。

其时的张居正,慢慢跟徐阶学会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隐藏锋芒。

年轻人始终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

当国家委以重任于你时定当横刀立马、鞠躬尽瘁。

当国家暂时没有用你时,做好自己份内之事,牢骚无益。

多观察,积累正能量。


4

遇事要沉着冷静


张居正直到四十八岁才真正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人生高峰期也就那么几年而已。

他扳倒高拱的手段其实也不算高明,把那故事放到当代这种环境中可以这样讲述:穆宗死了,十多岁的神宗继位。

国家内忧外患,当时的首辅高拱事必躬亲倍感压力,一次与张居正酒后感叹:“国家就靠我们这几个人了,皇帝这么小能做什么啊?”张居正正在“玩手机”,一不小心将这段话录了起来。

第二天,太监冯保也一不小心把这段话转发给了李太后。

若李太后像清代孝庄太后一样有政治智慧倒也不会有什么,偏偏这个实际掌握着国家机器的女人却一筹莫展、六神无主,正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来帮她操作。

于是,隐晦了几十年的张居正动动手指头就把高拱拱回老家去了。

高拱回家后病了,写了一本《病榻遗言》,大概是澄清老夫一生光明磊落,性格耿直,最终被奸人所害云云,已无多大意义。

平心而论,当民族危机来临之时,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敢于挑起重担,他们处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只为让国家走向正轨,这些人,不管是

徐阶、高拱、张居正还是清代的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我们不能以成败去论英雄,更不要草率地去评判忠或者奸,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民族之脊梁。

高拱是一个能干事的人,把救国当作已任,当时声望也超过张居正,只是性格耿直,皇帝死后他事事当头,急天下之所急,引起太后和太监的猜疑。


很多史学家说,如果当时高拱隐晦一点,先不出面说话,沉住气、不出头,自然有人会在背后帮他说话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处于乱世之秋遇大事一定要沉着稳重,慎言笃行,不能慌张。

心态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

处于激流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凡事多个心眼,不能只凭一颗赤子之心,更要多个心眼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


5

面对困难、不畏惧


任何一个改革家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他们首先要有自我牺牲精神。

历史学家总结,改革家大多命运多舛,难逃两种命运:

第一种是死于非命,但是他的改革成果保留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商鞅。

第二种是郁然而逝,其改革成果也随之夭折,比如王安石。

在遍地荆棘、举步维艰的环境下,张居正做到了所有人无法做到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张居正的改革至少使明朝多维持了几十年,不过他终究是逃不过中国改革家惯常的悲剧,万历皇帝受利益受损的官僚集团的挑唆,抄了张居正的家。

结果张家因抄家饿死十几个人,张居正长子自尽,次子发配充军。

一代名相死后遭遇反攻倒算,可悲可叹。

聪慧如张居正,或许早在锐意改革时,便知道这是一个必死之局,但以一人兴衰换数年国富民安,张居正做了,救国图强,虽九死而不悔。


6

经常反省调整自己


史上记载张居正当权之时大量敛财,强占私宅。

我常常想,如果把完美与邪恶作为纵横轴的话,那么人性就是位于象限中的双曲线,无限靠近善与恶的纵横轴却永远无法与之相交。

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尽量使人性无限接近完美,然而世界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动态地进行修身,每天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吾日三省吾身。”


7

辩证的看待历史


历史很有味。

放眼观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事后诸葛,有趣的是,史上被绊倒的人有很多都是熟读史书的,同一根绳在不同时期绊倒过很多人。

我们懂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人民的名义》的高育良书记熟读《万历十五年》,仍然做不好汉东的官。

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地读,动态地读,以史为鉴,把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