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鲁国(10)臧氏家族

公元前549年,鲁大夫叔孙豹出使晋国,他与晋国执政国卿范宣子讨论“死而不朽”问题时说:“鲁国已故的大夫臧文仲,已经死去七十多年了,但他的许多言论被后人奉为圭臬,鲁国人对他仍然念念不忘、时时称道,我想这才是所谓的死而不朽吧!我听说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虽然死去很久但业绩长存,这才是叫做不朽。”

鲁国臧氏出自鲁孝公,得姓始祖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彄。公子彄字子臧,死后谥号僖,故史书称臧僖伯。公子彄是鲁隐公时期重臣,最广为人知的事迹是劝谏鲁隐公观鱼。

臧氏家族出自鲁孝公,与贤人柳下惠的展氏家族同宗一脉。


据《左传》记载,鲁隐公五年,鲁隐公打算到棠地观看捕鱼。公子彄进谏道:“但凡一件物品不能用来讲习祭祀和军事,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就不能对它有所举动。国君的职责在于将百姓纳入法度和礼制中。因此,用讲习大事以端正法度,就称之为‘轨’;选用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称为‘物’。做事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这就称为乱政。乱政屡次出现,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因此,春蒐,夏苗,秋狝,冬狩,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间用这些方式来讲习大事的。每隔三年,还要出兵演习,演习完毕,再整治队伍回来,到庙堂里饮酒庆贺,祭祀祖宗,清点军用器物。彰显器物车服旌旗的文采,分清贵贱的区别,辨别等级伦次,安排少年和老人的顺序,讲习威仪的礼制。如果鸟兽之肉不是用于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是用于军用器物,国君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但那是贱役的小事,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要亲自过问的。”可惜隐公最终没有听从公子彄的劝谏,公子彄也因此于当年年底郁郁而终。隐公有愧于公子彄,特意提高一个等级安葬了他。

公子彄死后,后代以他的字为氏,即姬姓臧氏,儿子臧孙达继承卿位。鲁桓公二年,宋国发生内乱,太宰华督弑杀宋殇公和司马孔父嘉,拥立流亡郑国的公子冯为君。鲁桓公和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会晤,打算安定宋国内乱,然而太宰华督用财物向各国行贿,各国接受了华督的贿赂,纷纷承认了公子冯君位的合法性。鲁国得到的是郜鼎,夏四月,鲁桓公把郜鼎安置在太庙。此举不合周礼,为此,臧孙达向桓公劝谏:“国君的职责应当弘扬美德,防止违德背礼的行为发生,并以此为准则昭示百官,为子孙后代做出表率。即便如此,还唯恐有所疏漏。如今却抛弃德行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放进太庙,公然展示在各级官员面前。官员们如果跟着学坏,将怎么去责备他们呢?一个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员的行为不正;官员的美德丧失,是由于任凭贿赂的横行。把郜鼎放进太庙,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吗?当年武王克商,把九鼎搬到雒邑,尚且遭到伯夷、叔齐这样的义士非难,更何况把标志着违礼和叛乱的贿赂放进太庙,怎么可以这样。”鲁桓公不听规劝。周王室的内史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看类臧氏的后代能在鲁国长期享受禄位,因为在国君违犯礼制的时候,他不忘记从德行的角度去劝阻。”

臧孙辰是臧孙达的孙子,字仲,死后谥号为文,故尊称为臧文仲。臧孙辰是臧氏第四代宗主,历仕庄、闵、僖、文四代君主,政治生涯长达五十余年,是鲁国备受尊敬的贤臣。接下来的篇幅我将着重讲述这位贤臣的平生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