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为什么?

凝时空教育说


大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形式,促进了唐朝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各地的民风民俗,文化传统水乳交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是唐朝综合国力强大的原因之一。

至于唐朝皇帝是如何做的民族政策,大概阐述一下比较突出的事件就可以了,然后再说原因,唐朝是很值得现代借鉴的朝代,不管是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外交,还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都很值得深入探索、思考和借鉴学习。

首先唐高祖李渊于晋阳(山西太原)起兵,势如破竹统一汉地,后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让位李世民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称帝,是为唐太宗,改年号贞观。

唐太宗励精图治, 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唐太宗说的,所以很快将国力推向治世,史称贞观之治。待唐太宗国力日渐昌盛,开始征讨四方少数民族,大败东突厥、薛延陀,斩杀吐谷浑(yu四声)王,征讨高句丽,讨伐松赞干布,兼凯旋而归。待将这些民族打的没脾气的时候开始软治,在薛延陀、东突厥、吐谷浑等地设置都护府,都护府由该国贵族选任实行自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亲,尊重保留各族文化,广施仁政,被四方民族称为天可汗。

之所以唐太宗实行都护府政策和和亲手段,一来是为了好管辖,让他们实行资质政策。二来可以很好的尊重保留下来该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第三,避免这些地方起兵叛乱,实行一国两制。第四,彰显天朝可汗李世民大气节大气度,包容他们,尽显大国风范,四方来朝,万国朝拜。

唐中宗时派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尺带珠丹和亲,唐玄宗时册封回纥怀仁可汗,册封南诏国王为云南王,实行各地自制,天朝尊重原则,使得唐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同时派人加强与西域、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四方藩国朝拜长安,当时的长安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

当时全世界有点开放的国家,都知道东方的天朝大唐帝国,都想来唐朝长安一睹风采,感受长安城的繁荣和开放,世界各地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水乳交融,形成智囊的国度,所以唐朝的繁荣昌盛,惹的我们后世对唐朝无限的遐想和向往。





春天来了啦


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

大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可以用开放,包容这两个词来概括。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从商朝开始,统治者就有着明确的“华夷之辨”和“夷夏大防”,因为夏商周时代的人们坚信一个真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到了汉朝中后期,在汉帝国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胡汉之别”。可以这样说,在隋唐以前的各个中原王朝实行的都是带有歧视性的民族政策。这一民族政策直到隋朝建立以后才有所改观,唐朝建立之后大大削弱。


由于隋朝皇室和唐朝皇室都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所以他们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不同于以往的中原王朝。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贱夷狄而贵中华,朕独爱之如一。”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将军李靖也曾直言:

“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这句话较为典型的体现了唐王朝的“大民族观”。较好地贯彻了自西周时期以来,中原王朝怀柔远方的民族政策。唐王朝之所以实行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除了其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巩固统治的需要。自从东汉灭亡以后,魏晋等中原王朝在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方面几乎无处着力,经过两晋南北朝近200年的发展,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已经强悍无比,即使通过胡汉结合建立起的隋朝,在对北方的少数民族之患,也是多采取怀柔求和的政策。比如隋朝时期,隋炀帝曾派遣义成公主,前往北方和亲。



唐朝是在推翻隋朝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又侵中原,唐朝建立之初,政权尚未稳固,所以无法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驱逐性打击,所以多沿用隋朝的政策,实行怀柔安抚。等到唐太宗继位之后,历经图治国立有所发展之后,唐王朝不断派兵四处征战,少评了为患多年的北方之乱,但是由于唐太宗的个人气度和能力,以往的安抚之策被保留了下来并有增无减的逐步推广,最终唐太宗得到了四方民族的共同爱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唐朝的民族政策虽然是开放的,包容的,怀柔的,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且这种开放与包容,是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对于远方少数民族的震慑。一旦失去了国力和震慑,那么各少数民族便不再安居于唐朝之下。由于唐朝初期和中期过分的信任少数民族将领和少数民族士兵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唐王朝的历史地位一落千丈,繁华的盛唐烟消云散,再不复见!


.


旧事旧人历史说


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疆域空前辽阔,兵锋所指,各国臣服。大唐对周边各族实行一视同仁和对外开放的民族政策以及平等的民族政策。因此唐天子被认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唐太宗被各族尊为天可汗。

唐朝皇族曾数代与胡姓通婚,使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大为淡薄,‘严夷夏之防’的思想亦不十分严重,因此减少民族隔阂、增加少数民族的向心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大唐的繁华气象令周边各族无比向往,当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向其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前来经商或学习者数不胜数。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唐朝时期各族人员来往过多,因此,官方专门进行管理,还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

唐朝专门设立番坊,给外国人划定了聚居区。外国人可以娶妻,但不允许带回自己的国家。并且严禁胡人诱,娶汉人妇女为妻妾,或者以任何方式冒充汉人。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

《唐律疏议》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条管理外国人的法律,其公正严明,没有丝毫厚待外国人。外国人犯法,必须在大唐界内受到惩罚。不管是依俗法还是唐律,都按大唐说了办。该法体现了泱泱大国的自信与气度。

唐帝国对人才持开放的策略,纳各族人才为帝国所用。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唐朝官居要职的外国人就有三千多人,

有立功而封爵者。如铁勒人 契苾何力,太宗时授镇军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徙封凉国公,死后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有成为大将统帅一军者。如高丽人高仙芝,玄宗时官至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突厥人哥舒翰,玄宗时授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西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

有官职位居宰相者。如日本人藤原清和,官拜秘书监,至三品,终生未回日本;

等等。

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諴,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曰:‘近日中书,尽是蕃人。’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

盛世大唐其综合开放的经济、包罗万象的文化、海纳百川的气魄,无一不令人向往。


谈史论今100


唐朝民族的政策:

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通过实行①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行政机构②和亲③册封④战争⑤会盟多种措施措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及南海。

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1.经济繁荣,国力的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唐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也是灵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间关系,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

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

1.秦汉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稳定;政治稳定,双方的相互交流加强,促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

2.唐代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代。强大,宽容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是各民族首领拥戴唐朝的集中体现。

唐朝对外民族关系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冰之蓝


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

主要表现在:

①唐太宗派兵攻打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不杀反而给予优待;在东突厥设立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管理突厥各部;设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西域地区;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②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西域地区。

③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尺带珠丹成亲。

④唐玄宗先后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皮罗阁为云南王、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朝民族的政策:

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通过实行:①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行政机构;②和亲;③册封;④战争;⑤会盟多种措施措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1.经济繁荣,国力的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唐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也是灵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间关系,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

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

1.秦汉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稳定;政治稳定,双方的相互交流加强,促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

2.唐代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代。强大,宽容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是各民族首领拥戴唐朝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