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體上熱搜:北上廣,哪個城市的人最喜歡說話中文夾英文?

前段時間,繼“明言明語”火遍網絡之後,又一個“年度流行語”出現了。

“得知我的visa(簽證)是一年有效,便立即決定前往Australia(澳大利亞)。從選擇城市到book(預定)學校只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

“午後,玻璃杯裡的red wine(紅酒)融化了冰雪,radio(收音機)裡傳來的老歌真美。”(節選自散文隨筆書《我是爬行者小江》)

大部分網友都深刻表示,自己被shock(震驚)到了。

但實際上,英文夾中文的用法在一線城市基本是標配,為啥這個曾經的女文青就會被群嘲?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文夾英文的“裝X”等級該怎麼辨別,北上廣三個城市中,又是哪個城市的人可以在這場PK中勝出。

不講粵式英語?

廣東人真的做不到


小時候看TVB長大的一代朋友,應該對港式中文印象很深:

“阿sir,我們什麼時候走”

“等我check下個schedule先啊”

“你這個人真的好cheap”

就連古裝穿越劇鼻祖《尋情記》都有類似的橋段:項少龍穿越到古代,不由自主地說出英文Massage(按摩),讓人覺得無厘頭中帶著洋氣的有趣。

於是有不少人在TVB完成了英語啟蒙,老闆Boss,客戶client,女警madam,信手拈來。

長大之後看TVB沒那麼頻繁了,身邊卻又出現了很多廣東朋友,這才真正感受到了粵式英語的洗腦魅力。

廣東人是故意的嗎?

這還真是“歷史遺留問題”。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廣州人和外國人的商貿往來加深。但是朝廷又禁止外國人學中文,所以就出現了以“音譯”為主的廣式英語。

比如他們會把“securer(保安)”化用成“薩Q”,將“brother(兄弟)”化用成“巴打”,“strawberry”(草莓)化用成“士多啤梨”,方便日常溝通。

(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在英語書上記“因吹斯汀”很像......

而廣州人喜歡中英夾雜的習慣,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而且廣東人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還隱隱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翻譯體系。

比如:friend這個詞,在英語裡是名詞“朋友”的意思,但在廣東人那裡就進化了——

“我同你friend唔friend啊?”這裡的friend指的就是“感情好”,沒錯,形容詞。還有“我地已經friend翻啦!”,這裡的friend指“和好了”,用作動詞......

其實不只是英文,你還會在廣東話裡看到普通話、福建話、香港話、閩南語……各種語言交相薈萃,互相影響。

所以說,廣東人說話中文夾英文,只能說是“海納百川”裡的一點小case......

說上海話夾英文,

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前段時間看到GQ雜誌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卷調查,61.6%的上海觀眾,表示“自己平時講話會夾雜English”。

舉個例子:

“這個project(項目)的schedule(進度)有些問題。另外,cost(成本)也偏高。目前我們沒法confirm(確認)手上的resource(資源)能不能完全take(用)得了。

anyway(不管怎樣)我們還是先pilot(試)一下,再follow up(跟進)最終的output(結果),看能不能run(運營)得比較smoothly(順利),更重要的是evaluate(評估)所有的cost(費用)能不能……”

有時候你甚至可能在一個其貌不揚的麵館裡,聽到兩位挺拔的中年男子,中文夾英文地討論十個億的生意,這可能就是上海的魔幻之處。

但實際上,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以“中文夾英文”為一種“高B格身份的象徵”,因為“洋”這件事,實在是太普通了。

走在外灘的街頭,一大半都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陸家嘴隨便逛兩圈,外企佔了半邊天;

就連小區門口星巴克,都是隨時隨地雙語服務......

所以身在上海的小夥伴,尤其是和外國人頻繁接觸的那群人,很少是故意“中文夾英文”說話,而是被大環境給帶跑了。

當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微博網友@北北分享過自己和見面的尷尬經歷:

和一個海歸的網友面基,我沒刻意避諱,聊起天來就不由自主地插幾句英文,但他好像為了配合我,開始尬聊起來

“哦,我昨天lunch吃了janpanese food,那家restaurant還挺delicious的喔。”

“上次出去travel有點不太perfect,景點到處都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啊。


上海是一個太international的城市,跟從小接觸洋文化的上海人以及一群老小海歸們一起廝混,連名字都是Amy,至於真的姓甚名誰,who cares?

好處是,大家對英文單詞其實沒有什麼敏銳度,說話夾不夾英文單詞也不太重要,那從來就不是刻意為之的事情。大家把話說清楚,表達準確,溝通無誤才是要緊的。

用一句地道的上海話來說:

“阿啦是這樣suppose的哈,這個question儂要看到它的兩面哈,好伐?OK?”


北京人最討厭中文夾英文

沒有之一‍♂️

前兩天看到了一篇文章,全文都在討論,“北京土得獨樹一幟,以至於三里屯國貿顯得花枝招展”這件事。

評論區有一條很有意思的留言:

“您北京說話不屑摻外文的,hk本質暴露了”

北京人是站在語言藝術鄙視鏈頂端的,光是變幻莫測的兒化音就足夠給人震懾,更別說“中文夾英文”這件事兒了。

超級演說家曾經有一個火上熱搜的視頻:

老北京@北美崔哥,操著一口北方口音,在舞臺上用很誇張的演繹手法,分享了自己對於“拽英文”這件事的不耐煩。

今天的天氣真的是so cold man,我今天真的是really want a cup of coffee.

害,今天這個路上真的太堵了,那個地鐵,man,so crowded,I hate it!

然後就說中文怎麼講來著,oh my god,I forgot.

雖然有些誇張,但在很多老北京眼裡,中文夾英文這件事,確實就和北京格格不入。

不為別的,不接地氣怎麼忍?



其實

真不是為了裝X


要說20年前,英文還是少數人才能接觸的“高冷”語言,出國留學也是最有錢的那批人才能有的選擇。

到了今天,英語這件事幾乎已經是家常便飯,大多數人講話中夾英,其實只是因為講話方便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很習慣說某個人“很low”,並對這個意思心領神會,但是要把它翻譯成中文,你就找不到一個特別合適的詞來對應。

20紀末有語言學家還專門提出了“順應”理論,可以理解為“順著最得心應手的方向”來講話。

但如果說話者想表現出來的意圖完全沒有被聽話者獲取,最後聽話者獲取的意圖是:

其實,要判斷對方是為了表達更方便,還是單純裝X,有一個很簡單粗暴的標準:

替換的英文詞彙,是不是中文裡的常見詞。

很多人在國外待久了之後,對於一些國內比較少見,但在國外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彙,會很自然地脫口而出。

比如,在北美留學生說中文時頻繁出現的“pro”、“midterm”、“final”等,都是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

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的拍‘死’,你有時脫口而出的那些英語詞彙,其實也是意識裡最佳的高效表達方式(甚至你找不到替換詞)

在這個英文遍地的年代,說話中夾英已經是一種常態,但你聽不懂可就真的輸了(手動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