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北上廣,其實是在“死磕”公平與夢想

眼看著這次疫情正在接近尾聲

大家內心返崗的迫切心情是越來越重,甚至引發了部分人的不滿和小脾氣。


“死磕”北上廣,其實是在“死磕”公平與夢想

直到無意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問題,王遠成內心的不滿、無奈、沮喪,才噴薄而出。有人提出:為什麼年輕人,大都迫切的想馬上去北上廣深打拼,即使過得異常艱苦,遠離親人,仍然義無反顧?在家踏實過日子難道不好嗎?

其實,這是一個老得掉渣的問題,雖然它依然現實。每逢小長假特別是春節之後,“逃離北上廣”的話題都會被重新提起,並引起不少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的關注。

王遠成的回答很長。《人民日報》也曾關注這一問題,曾經在官方微博發表過一些評論,被網友轉發了將近40000次。很多年輕人過年回家,在故鄉與他鄉之間的思索、徘徊、猶豫,彷彿都被這一問題精準命中,激起極大的共鳴和反響。

每年回到不再熟悉的家鄉,你會看到在家鄉的同學,早早地結婚生子,買車買房沒有壓力,吃吃飯看看電影,生活平凡而富足。你也可以看到去北上廣發展的小夥伴,也許要做一輩子房奴,吃個飯還要排隊,坐地鐵擠成了照片,孩子上學需要四處求人。

這一切清晰地為我們指出了一條路:逃離北上廣,返回家鄉。可是,在圍城的另一邊,又是什麼?王遠成的文章裡,為我們展示了另外一番圖景:

這個在“西安一個三流野雞民辦大學差點沒混上畢業證”的大專生,用5年時間在上海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到了經理職位,手下十幾人,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畢業生。

可是在他的家鄉,他感覺,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是當沒當上公務員,而仕途升遷,主要靠溜鬚拍馬;他覺得自己在機關上班“像在養老院”;這裡能力不頂用,辦事都要靠關係;還有這裡的公交車不準時,服務人員沒有服務意識,家庭聚會上人們總是在教你如何圓滑處世……

即便是生活上的富足,也不能彌合他與周圍的人和環境的裂痕。在很多時候,“逃離北上廣”,並不是一場像看起來那樣時尚且浪漫的行動。

春節人口大遷徙中,這種情緒一直在發酵。曾今,媒體人何三畏的一篇文章《北京,難以離開》,被大量轉載,被稱為“當天互聯網最火的一篇文章”。

“對於一個滿懷志向和野心的青年來說,北京是中國最好的地方——北京的種種‘不好’,和它的‘好’折抵過後,依然值得留下來。”何文寫道。對於上海、廣州、深圳,其實也是一樣。從社會結構的層面來看,資源、權力、政策,都傾斜甚至集中在這些所謂的一線城市。

“死磕”北上廣,其實是在“死磕”公平與夢想

我們看到,很多離開北上廣的年輕人,沒過多久,又忍不住開始想念這些喧囂的、擁擠的、昂貴的城市。這些年,不斷有人逃離這裡,又有很多逃離的人最終又逃了回來,繼續忍受這裡的喧囂、擁擠和昂貴。

逃離有逃離的無奈,回來有回來的苦楚。逃離或者逃回都是個人的選擇,但他們奔波的足印,留下了這一代人的生存軌跡。他鄉無法融入,故鄉無法接納,身在何處都是客。

如果這樣,不妨再在大城市堅守一下。

“儘管北京並非不存在不公,但在這裡,你隨時可以感覺到健康、向上的市場力量——按價論市,給有能力的人提供就業機會,讓勤奮的人得到更多的報酬。房子、空氣、戶口也許讓你的生活異常艱辛,但作為一個平民子弟,你無法忽視,在這個城市裡打拼,你的前景將更加公平和光明。”何三畏說。

王遠成曾經迎接著鋪天蓋地的評論只質疑。“手機打開就震動個不停,有點不知所措,同事已經炸開了鍋。”但他依然想回到魂牽夢繞的上海去。

家鄉並不是他的桃花源,相反,這裡存在更多的權錢交易和缺乏規則,也沒有他想得到的公平機會與實現理想的環境。

也曾有北京一家媒體對上百位在京務工人士的問卷調查中,雖然有6成左右的受訪者因北京“房價高”、“交通擁堵”、“離家遠”而煩惱,但佔同樣比例的受訪者仍堅信,大都市相對開放、公平,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以及教育、醫療等資源優勢和交通、娛樂等設施齊全,成為他們“死磕”北京的理由。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要選擇大城市,不少人也會選擇小城市並最終安頓下來。這只是在於價值觀的差異,並無優劣高低之分。無論選擇了此岸還是彼岸,也無論是逃離還是逃回,只要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只是對心懷理想與熱情的年輕人,趁年輕,不妨去闖一闖。等心安了,那裡便是故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