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年輕人逃離北上廣,他們去了哪裡?

逃離北上廣,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每每關於大城市房價、生活成本、人口政策調整,甚至是商家的情懷消費,都會讓人們不禁想起這5個字。逃離被當成了一種城市文化,似乎只有“逃離北上廣”才能準確的表達一線城市中那些漂族的處境和心境。


七成年輕人逃離北上廣,他們去了哪裡?

一面是繁華都市的紙醉金迷,一面是逃離城市後的詩和遠方。在調查中一線城市71%年輕人準備或已經“逃離”。這還不算是有想法還在糾結的人。但是結果又如何呢?23%決定離開,32%離開又回來,還有16%的人將想法直接扼殺在了心裡。加上走了又回來的人,其實,大部分人終究還是留了下來。

為什麼總想逃離?

壓力大、環境差、落戶難,外人看來“沒有出頭之日”,賺到的前根本跑不贏城市生活成本,積攢幾十年也不一定能買到一套房。他們自己調侃說,“整天瞎忙還不掙錢”。既然如此,那就走吧,做個逃兵怎麼了?

那要逃去哪呢?

北上廣生活過的人,沒人想要回老家小縣城,一房兩人三餐四季?聽起來小幸福很滋潤;或者去想象中的詩和遠方,草原牧歌,星空原野一匹馬一群羊?還是“在海邊買一所房子,做個心情雜貨鋪的老闆娘?”

可能都不是。小縣城沒有酒吧夜店,小縣城沒有滴滴打車,小縣城沒有最前衛的生活體驗,人可以向前接受新鮮感挑戰,卻難以向後回到從前。調查顯示,50%想過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他們去了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只有大城市才有的多彩生活。

七成年輕人逃離北上廣,他們去了哪裡?

有人跟我說,有本事在哪裡都能做成一番事業。話說的沒錯,但是事實是, 城市的資源協作系統是天然的機遇。比如就算做個快遞員,在小縣城送出去10單可能要跑十公里,但是在北京,一個單元樓就可以讓你收送幾十單,收入當然也就不同。再比如咖啡廳茶館,只有有人流,有消費環境的稍大城市才會給你足夠的運營空間,否則小城鎮的低成本,換來的也是空無一人的蕭條。

對於個人來說,大城市的創造力給予每個人享受的福利,而福利意味著更多的人口流入,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大城市人口越來愈多,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而小縣城卻只能一直落後的原因。有時候,賺錢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獲得更精彩,似乎更重要。

七成年輕人逃離北上廣,他們去了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