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极简史:他们背负了什么历史包袱?



横跨亚欧大陆,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过去的几个世纪,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他是两种政治形态的混合体,也是承担了衰弱与强盛的耻辱与威严。


这个现代军事强国,一路走来背负了哪些历史包袱?本文将用简单文字和长图点状地叙述俄罗斯的历史(按照重要年份时间段),希望对于未来中俄经济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信息。



现在欧洲东北部的俄罗斯联邦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居住了。


大约公元3世纪-8世纪,俄罗斯人的历史开始形成,东北欧的东斯拉夫人、部分维京人(瓦良格人/罗斯人)以及钦察人(亚欧游牧名族)是现代俄罗斯人的祖先,三者融合为现在的俄罗斯人(父系是瓦良格人,母系是东斯拉夫人的民族)。


882年,维京人、诺夫哥罗德公国大公(现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州诺夫哥罗德市建立的公国)奥列格建立的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东欧君主制国家,首都是基辅。国称基辅罗斯,后称留里克王朝,是俄历史第一个王朝。


所谓(东)斯拉夫人实际上是英文Slave(奴隶)的意思,而维京人曾对东斯拉夫人残忍对待。


前四任大公期间,俄多次进攻君士坦丁堡,逼迫拜占庭帝国签订了4个商业性条约,保障了俄在拜占庭的商业特权。


公元988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采纳了以拯救世界为使命的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在1472年,莫斯科大公迎娶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俄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并继承罗马皇帝“双头鹰”的徽章,沿用至今国徽。


基辅罗斯的宿命最后是分裂为多个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最主要三个国家为西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南方的乌克兰及东北部森林区的罗斯公国。诺夫哥罗德独立,但是要缴纳重税;乌克兰被金帐汗直接管理;俄罗斯公国需定期到萨莱可汗大帐叩头领取汗敕,缴税和提供兵源,是严格的封臣关系。


留里克王朝的最后一位沙皇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于1598年去世后,成为绝唱。


16世纪中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崛起并统一俄各诸侯国,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建立沙皇俄国。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1547年,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戴上了罗马皇帝使用过的王冠,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在俄语中“沙皇”意为“恺撒”,史料记载,沙俄长途跋涉入侵西伯利亚,向西与波兰与奥斯曼帝国开战,当时,俄的疆域自中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但当时,俄的科技、经济及文化水平都相对东方与欧洲大陆落后不少,但一个年轻人却改变了这个帝国的命运。


1697年8月,2米大个子彼得一世来到荷兰的赞丹,目的是学习造船。他和工匠们吃住在一起,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因手艺出色,他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彼得一世到过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家求学,学习了大量欧洲先进技术及思想。


彼得一世回国后,平定内乱、西学东践、发动社会变革、废传统历法,比如学习公元纪年、改善俄文字、禁止留长胡并注重西式穿着。在他的带领俄罗斯迅速发展成为东欧的强国。在对外战争中,相继打败了瑞典、夺取了芬兰大公国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战胜当时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
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但其创立的国家科学院正式成立。彼得一世为俄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户”,实现了名族的繁荣与鼎盛。

彼得大帝死后,俄国在37年间换了6位沙皇。彼得一世签署的大量法令被废除了,俄国突然停滞不前。


但从德国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又一次拯救了这个国家。1762年,33岁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在德国受到欧洲西方启蒙思想教育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5岁嫁到俄国,虽然婚姻与爱情并不幸福(与彼得三世结婚),但她在政治上确是一位狠角色,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改信东正教,并苦练俄语。


当时,启蒙运动正在风行欧洲大陆,大量文化界名人出现,沙俄文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快速发展起来。叶卡捷琳娜二世重视教育,推进改革,将欧洲的法制引入俄国。她两年时间亲笔起草的《法典起草指导书》倡导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


她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但俄农奴制的形成和巩固,与俄国劳动力资源稀缺有关。历史上,俄农民不堪地主剥削就会纷纷逃走,莫斯科在历史上曾两度变为空城,为了维系统治,统治者强迫的方式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束缚在土地上。
1768年12月,立法委员会宣布无限期休会。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失败。但为了维系她的统治地位,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听到法国革命的消息后,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是“法兰西的瘟疫”;同时,女皇只能把更多的人变成了农奴,并给了贵族们更多的自由。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34年时间里,俄罗斯帝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通往黑海的入海口,三次瓜分波兰,并在18世纪末夺下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权,成为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俄大破拿破仑军队,为整个欧洲挽回了败势。181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着白马进入巴黎,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俄罗斯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然而,一直未能解决的农奴制度问题阻碍了其工业化的发展。当英、法、德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俄国还处于农业化为主、工业化落后的境地中。


1856年俄与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


疼定思疼,俄在1860年宣布废除农奴制,随后农民数量大增,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了革命的压力。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帝国共有1亿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亿6570万人,仅次于中国清朝、大英帝国。


在之后的几十年,俄的社会精英寻求过各种改革思路,但直到1905年,被亚洲的日本打败后(争夺辽东与朝鲜半岛的战争),俄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迫使沙皇成立了国家杜马,同时还任命总理大臣来主持改革。可惜沙皇尼古拉二世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的想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崩溃,1917年11月7日,爆发十月革命。


此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了苏联。


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其中,二战在斯大林的带领下,俄成为同盟国三巨头之一,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拖垮了德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两极化形成。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华约解散,12月25日苏联解体,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主体的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1997年,代表全球经济合作领导力的G7加入俄罗斯联邦,八大工业国的G8集团形成;2014年,奥巴马政府将俄罗斯逐出G8集团国,G8改名G7;2018年6月,有消息称,特朗普总统再次邀请俄罗斯加入G8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