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学习

日常接触了不少中医爱好者,其中有大学的教授、企业的员工、工厂的工人、村里的农民。一些人的程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事没事就在研读古书,抑或给人开些方子,他们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但能不能学好中医,则不是容易的事情。


对于中医来讲,从业者很多,有中医医生、从事中药的、药材加工生产的、中医教育的、中医科研的,这条道路上人很多,而核心的还是中医临床,其中主要是中医医生。中医能不能继续的发展下去,核心的还是医生的素质。但中医与医生素质有时候并不能够形成统一。

我们希望的中医应该是层级分明的,高中低的模式,而高级别的当然是中医底子深厚,功夫了得,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对于中医临床往往层次不齐。高级的教授学者科学家可能并不是看病的高人,对于临床甚至会一塌糊涂;而一些理论素养不行,但是看病可以。这就是一个不能对应的程序,所以很多时候一些人往往彼此的轻视,高级专家可能并不能看上一些非专家的医者,而一般非专家的医者也有自信自己手里的中医功夫。

从理论上讲,这些教授学者科学家学习的很多,但是不能与临床对应起来。而一些人学的不好,但是可以开方子。这就形成了中医不同的层次,最理想的是有临床水平能开方子,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这样就能发挥中医领军任务的作用。

但不论是什么情况,学习总是做好中医的根本,不论是谁,只要从事医学都要好好学习。而学习的方式自古就有很多种,标准化学校教育、自学成才的,等等。对于医学来讲,有一定文学基础的更容易学好。常言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很明白,秀才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学中医就很容易上手,而且能取得很大成就。


中医自古有跟师学习的传统,从学徒学起,但也有很多大家半路出家。如李时珍、吴鞠通等。很多医家可能是因为家庭变故,也有考试不中等而开始学习中医,行医救世。

因而,对于中医来讲,水平高低与学习关系密切,不学习不行,但并不是学习就能成为好中医。要看学习什么,有次毕业许久的同学聊起中医发展的事情,毕业后有不少的同学已经不去研究中医、从事中医临床了。这样学了不少年,改弦易辙的事情不少。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已经变了,不再是中医,或者没有去做中医。而中医水平便无从谈起。用这个角色去对比一些自学中医的人来,后者更具有中医的优势和血脉。实际上,中医好不好,与学习中医经典有关,与开展临床多少有关,而不取决于英语、课题,以及职称高低。一个教授如果不搞中医,不研究中医,那么这就不是中医;同理,一个中医不搞中医也就不是中医,起码不是一个好中医。

中医要从学习中医经典入手,也要从开展中医临床入手,这和学不学中医有关,和个人禀赋有关,根本与开展中医临床有关。

因此,中医的核心在于临床的开展,而开展临床应该不能仅仅定位于科班培养和跟师学习,实际上社会中有很多热心热爱中医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他们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他们学习中医更加纯粹,思路明确,理解深刻。但是,遗憾的是今日秀才学医,已经因为专业的分化而变得不太可能了。纵使学富五车,学医可以,但是却不能拿到行医的资格。这中间值得去研究,毕竟对于一些高层次的热爱中医的知识分子来讲,如果能够更深刻系统的学习,或者在学习之后具备行医资格,他们或许能做出更大的成绩,说不定会推动中医真正的发展。

发展中医绝不仅仅是中医界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而,中医在学校教育和跟师学习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开发有效的资源,其中包括社会高级知识分子学中医搞中医的道路。这一点儿,对于中医发展意义重大,不妨做些研究和探索。也许多年后,会有更多的集大成者。

中医学习是中医教育、临床工作的基础,对于国家来讲,自然是希望规范化统一的管理,这样清一色的模式对于中医发展是必要的,但这种单纯的模式与中医还是无法很好的统一起来,因此也可以探索一些转行的模式。比如一些大学的教授、社会知识分子、文学素养高的、有哲学思想的人,如果对于中医有兴趣,可以在加强中医学习的时候,给予他们参与中医治病救人的机会,也许在新的环境下,这些人的参与反而能够更好的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当然中医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对于从事中医的人也可能都有自己的感悟,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能有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中医和过去相比已经显得十分的开放了,各方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自然是好,但是学海无涯,中医人应该互相的尊重。不一定谁都学得很好,但是只要是勤于学习的人,就应该点赞。这里需要的是谦虚谨慎的对于中医的态度,不主张于一种高高在上的言论或者自以为是的否定别人夸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