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荻父亲为何登报与女儿断绝关系?

小方说历史1990


"赵四小姐,真名叫赵一荻,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们多称她赵四小姐。在那个年代很多女人都会爱上这个风流少帅,但能没名没份地陪伴一个失意的男人度过数十年寂寞生涯的,只有赵四小姐。



赵一荻原籍浙东兰溪,出身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但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在十五、六岁以前,她在天津上学,是个刻苦用功、成绩优异的学生。赵一荻与张学良的初识和交往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应该是在1926年前后的天津。原来,当时北洋军阀中有些达官贵人,嫌在北京过私生活有些拘束,便常留到天津在交际场中品酒赏花,高歌酣舞,玩个痛快。

赵一荻好奇,常到那里看热闹。张学良的天津私邸在旧法租界的一栋三层洋楼,造型颇为精美。他有时路过天津也小作勾留。赵一荻经大姐绛雪介绍,与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赵四小姐名赵绮霞,她的父亲是当时北洋军阀交通部次长赵庆华,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的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发白,手发抖,大骂一通后,派吴妈和一个小丫环昼夜看守,一步不许出门。


这种软禁的生活给赵四小姐带来无限的痛苦,在其六哥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与家人不告而别,毅然追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张学良来到沈阳。赵四小姐的私奔,在赵家掀起了轩然大波。赵庆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并从此不再做官。与此同时,帅府内也感到了微微的不安。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担心赵四小姐的私奔有辱张家门庭,只给她秘书的地位。

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爱情,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着张学良。心胸大度、温柔贤慧的于凤至感念赵四小姐的一片真情,力主在帅府东侧建起一幢小楼,并亲自监工设计装饰,使小妹尽量居住舒适一些。赵四小姐搬入此楼居住,她把自己的卧室设在二楼西北角,这里虽然比其他房间阴冷,但抬头就可以望见大青楼里张学良办公室的灯光,心里顿时会涌起一股似水的柔情,那种温暖的感觉就会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



1929年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将军在这里有了自己和张学良唯一的儿子张闾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赵四小姐知道后,托付友人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然后毅然决然的回到张学良身边,张学良觉得条件艰苦几次权赵四小姐离开自己,但此时的赵四小姐,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张学良,直到大姐于凤至匆匆从国外赶来,她才回到香港,可心却一刻没有平静过,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被软禁的张学良。


1940年,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此时的赵四小姐,又以秘书的身份回到了张学良的身边,b并包揽了张学良的一切大事小情,并寸步不离其左右陪伴张学良度过了,一段特别漫长的幽居岁月。1964年申明大义的于凤至,同意和张学良离婚,同时成全这对苦命鸳鸯。同年7月在赵四小姐51岁的时候,两人终于喜结连理。从一个十几岁的小丫头变成一个50多岁垂垂老矣老大妈,没名没分的跟着一个男人,试问这世间有几个人能做到?


佳宁说历史


赵一荻就是和张学良一起的赵四小姐,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登报和赵一荻断绝关系也是出于无奈。

1927年,只有16岁的赵一荻和张学良在天津的一场舞会上相遇。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曾经担任过东三省外交顾问,和张家也是旧识,他的两个儿子和张学良也常有往来,加上都受过西式教育,因此赵一荻和张学良共同语言很多,很快就熟悉起来。

此后赵一荻和张学良往来密切,经常一起出去游玩。他们常去的一个地方是香山饭店的高尔夫球场,而这个饭店恰好是赵庆华开的。有时候赵一荻的两个哥哥也会一起陪着出去。所以赵一荻和张学良交往赵家肯定是心里有数的,不然早就不会让他们经常在一起了。

1929年,张学良正式邀请赵一荻去沈阳游玩。当然谁都知道这其中的含义,不过赵一荻还是得到了父母的同意,赵庆华一家人也去火车站送赵一荻出发。因此赵庆华是认可了张学良和赵一荻之间的事情。

但是回来以后,赵庆华却连续5天登报声明,说女儿赵一荻因为私人原因离家私奔,因此断绝父女关系,还把赵一荻开除出了宗族。赵庆华明明同意了赵一荻和张学良的关系,却出尔反尔登报声明,其实也是出于无奈。

赵庆华在清末时就担任邮传部主事,辛亥革命以后又在北洋政府任职,做过交通部次长、参议院议员,也算是名门了。而张学良在认识赵一荻之前就已经和于凤至结婚,赵一荻此去实际上等于是给张学良做小,这传出去有损赵家的名声。赵庆华登报声明,也是希望减少对自家声誉的影响。

另一方面来说,随着北洋政府瓦解,赵庆华也已经退出政界。而张学良是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依然对时局有着很大的影响。赵庆华担心自己已经无权无势,为了避免卷入政治纷争,于是主动撇清关系,也是为了保全自己一家。

因此赵庆华登报声明,并不是真的反对张学良和赵一荻的关系,而是保全赵家的无奈之举。


不沉的经远


这事要让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亲自来说的话,恐怕还少不了抹一把眼泪,擦一把鼻涕,他也不想这么做呀!

这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这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另一边却是奉天的小六爷,你说他能怎么办?

赵庆华希望自己的女儿去跟小六爷吗?那肯定不想,他当时已经退出了官场,根本没有必要和小六爷玩政治联姻的把戏。

可是小六爷是何等人物,手里头握着二三十万的兵,根本就不是赵庆华敢招惹的人,恐怕也不愿意招惹。

小六爷晚年自称“生平无憾事,唯一好女人”,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倘若后来不是失去了自由的话,天知道他会招惹多少女人。

赵庆华当然也听说过小六爷的名声,他要是主动将女儿推过去,那和害了她有什么分别?至少在赵庆华看来绝对没分别。

赵庆华之所以会突然登报,向所有人宣布自己和女儿赵一荻断绝关系,实际上还得从小六爷在1929年3月打给赵一荻的一个电话说起。

1928年6月发生的那件事骤然扭转了小六爷的生命轨迹,让他从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变成了当家人。

可是他当不当得起这个家?从他在1931年所做的事来看,他显然当不起,所以骤然之间接受了父亲留下来的家产之后,他实际上变得很焦虑。

父亲的仇,他不敢报,还得舔着脸和仇人家的要人称兄道弟。

家业也撑不起,虽然说这时候已经解决了杨军师,可是城头上那面旗却没那么好挂,还得受蒋哥哥节制。

所以焦虑之下的小六爷就想着能够找一个红颜知己来陪陪自己,给自己解解闷,可是找谁好呢?

小六爷当时已经结婚很多年,夫人也天天陪着他,他能够顺利继承家业,也多亏了夫人的帮忙。

他如果有良心的话,按说应该找家里这个又有能力又贤惠的夫人,可是呢,他就是不喜欢这个夫人。

这时候他就想起了赵一荻,所以摇起了赵一荻的电话号码,心肝儿呀,我好忧伤又郁闷好痛苦好孤独呀,你能不能来陪陪我?

赵一荻一听,哇哦,好感动呀,这时候小六爷竟然还能想得到自己,看来是真爱了,又听着小六爷嘴里说出来的情话,简直感动死了。

感动完了之后,那当然是心动。

心动完了之后,那就是犹豫了,毕竟小六爷再怎么风流倜傥,他也是有妇之夫,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她如果就这么轻易地跑去跟他了,天下人会怎么看她?又会怎么看她的家人,所以她犹犹豫豫地说要和家人商量商量。

赵一荻嘴上是说找家人商量,可实际上呢,她已经在心中做了决定,赵庆华也看出了她的心意。

赵庆华很犹豫,到底要不要让女儿去陪小六爷呢?不让女儿去的话,小六爷会不会因此迁怒于赵家?

赵家虽说比不上小六爷家,可好歹也算是小有身份,就这么让自己的女儿去跟小六爷的话,恐怕还真会招致非议。

别人可能会说,你看看那个赵庆华,装出一副淡泊名利的样子,退出了官场,可这时候不也卖女儿了?用女儿来巴结小六爷,还让自己的女儿给小六爷做妾,真是恬不知耻。

即便不说他用女儿来巴结小六爷,赵庆华以前在官场上的老朋友听说他攀上了小六爷这根高枝之后,会不会想着通过他来走通小六爷的门路?

帮了,那他就和卖女儿没什么分别。

不帮,又怕老朋友说自己不给面子。

于是,赵庆华选择了一个更彻底的办法,既掐断了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也让赵一荻能够放心的去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幸福。

是福是祸,让她自己尝。

赵庆华亲自将女儿送到了火车站,看着她上了火车,看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远去,他一转头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份声明。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赵庆华和赵一荻断不断绝关系,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背后的事,也就是赵庆华为什么这么做。

赵庆华说赵一荻跟人私奔了,那她是跟谁私奔了?私个奔你就和她断绝关系?还要将她逐出家族?

等到赵一荻出现在小六爷身边的时候,所有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赵小姐是奔着小六爷去了!

这时候,所有人就都明白了赵庆华的用意,他不是不知道女儿赵一荻的去向,他是故意这么说的。

不得不说,赵庆华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一个好父亲,但同时恐怕也很心酸,自己的女儿怎么就被小六爷看上了呢?


史不知味


1929年3月,赵一荻在得到家人的同意后,接受张学良的邀请到东北游玩。

赵一荻和张学良是恋人关系。她去东北,也就意味着她进了豪门之家。这自然是天大的喜事。

然而赵一荻前脚才走,后脚她的父亲赵庆华,就在报纸上连续5天公开刊登启事,称赵一荻“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不光表示对她此后发生的一切事情,概不负责,还和她断绝了父女关系。

(赵一荻旧照)

嫁入豪门本来是每个女子的梦想,也是其父母的梦想,为什么赵庆华却要做出这样的事呢?

赵庆华是浙江兰溪人,他不仅生得帅气,还有着浙江人独有的精明能干的特质。早在清末时期,他便得到邮政大臣盛宣怀的器重,出任邮传部主事。而且,他的婚姻也是盛宣怀牵线做媒的。

北洋政府成立后,赵庆华一度出任津浦、沪宁等铁路局局长。到梁士诒做总理时,他更是官至交通次长,兼参议院议员,可谓在政坛上也是个大佬级人物。

赵一荻在家中排行第四。虽然她是妾室吕葆贞所生,但由于她自幼就生得眉眼清秀,人又聪明伶俐。再加上又是幺女,因此深得赵庆华疼爱。

富贵中长大的赵一荻,还得到了极好的淑女教育。所以到赵一荻读高中时,她高贵的气质和娇艳的容貌,已经让她名声在外了。

本来,按赵庆华的想法,是想等赵一荻长大,让她嫁给文官之类的人。但没想到,赵一荻读高中的时候,却认识了张学良。

其实,赵庆华和张学良早就认识。毕竟当初他做东三省外交顾问的时候,和张作霖是老朋友,到后来调到天津后,两人还常有走动。

不过,由于赵家有着严格的家教,没到年纪的赵一荻,一直不被允许参加社交。直到赵一荻16岁时,才在大姐绛雪的陪同下,参加了社交舞会。

舞会上的一切,让赵一荻感到非常新鲜。然而她万万没想到,在那里她会邂逅素有“民国四美男”之称的张学良。

(张学良旧照)

此时张学良正是27年华,担任京渝地区卫戍总司令。

一身戎装的他,在舞会上愈发英姿飒爽,帅气逼人。再加上他舞又跳得好,人又风趣。自然,他成了当晚最受欢迎的人。

然而,张学良却独独对尚带羞怯的赵一荻情有独钟,整晚上都只邀请她跳舞。

这让赵一荻既兴奋又有些得意,再加上她对张学良也是一见倾心,因此两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由于张学良和赵一荻的哥哥早在北京时便相熟,所以,张学良经常登门拜访,说是看赵一荻的哥哥,其实只是想接近赵一荻。

张学良毕竟是久浸风月的情场老手,除了登门拜访外,他还经常陪赵一荻打高尔夫球。甚至夏天在北戴河避暑的时候,还让赵一荻和两个哥哥结伴,大家一起在北戴河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

就在张学良和赵一荻坠入爱河的时候,张作霖却因得罪日本人,命丧皇姑屯。由于事情紧急,张学良不得不匆匆而别。

其实,张学良和赵一荻的恋爱,虽然没有公开,但是赵庆华还是略有耳闻的。

不过,当时的张作霖,由于打赢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入主北洋政府掌握了最高权力,也就是说张学良就是统帅之子。

(张作霖旧照)

尽管,赵庆华对武官一向没有好印象,可是张学良的身份简直形同太子,这可是一个天大的豪门。要说他不心动,也是不可能的。

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军事务,成为东三省总司令。

不过,张学良虽然掌握了军政大权,可是奉军将领却并非个个都对他忠心不二。因此奉军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赵庆华是北洋政府官员,而张学良却是奉系军阀首领。赵庆华知道,如果赵一荻和张学良的恋爱关系公开,不说他政治生涯受到影响。至少他会因为张学良的缘故,遭人猜疑。

另外,赵一荻的生母吕葆贞认为张学良是个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当年他和于凤至是夫妻恩爱,但是时间不长,就只顾得在外沾花惹草,对于凤至常常不闻不问。

鉴于这种种劣迹,吕葆贞很看不上张学良的为人。所以,她一直反对赵一荻和他来往。

可是,父亲的犹豫和母亲的反对,都不能使赵一荻改变初衷。因此,当张学良给她打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到东北旅游时,她便痛快的答应了。

赵庆华毕竟疼爱女儿,在赵一荻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同意赵一荻随张学良派来的陈副官,前往东北。

由于不舍得赵一荻离开,赵庆华和吕葆贞还专门把她送上火车,直到火车离去,他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赵一荻和张学良)

谁知,转身赵庆华就在报纸上刊登公告,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段。

那么,赵庆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方面,赵庆华是为了赵一荻好。赵庆华不愿意赵一荻名不正言不顺地和张学良在一起,所以他必须“家丑外扬”,让天下人都知道张学良把赵一荻给拐走了。这样一来,张学良就必须给赵一荻一个交待。否则,广大人民群众的唾沫星子,一定会让张学良臭名远扬。

另一方面,赵庆华也是为了他自己好。他在公告中声明,他和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这样一来,赵家便不会因赵一荻和张学良的事情名声受损。而由于他撇清了关系,张学良今后如果有对北洋政府不利的事情发生,他也不至于受到怀疑。

果然,赵庆华的苦肉计,不仅让张学良对赵一荻愈发珍惜。就连于凤至也出于同情,接纳了赵一荻,并和她情同姐妹。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赵一荻在命运的安排下,竟然是陪伴张学良最长久的一个。这个结果,应该让她的生母吕葆贞在九泉之下,大大地放心了吧。

(参考史料:《赵四小姐:战火成全的爱情故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邂逅于舞会

赵一荻,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香港,其父亲赵庆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相当于副部长。

赵一荻因出生天空有一片彩霞,父亲赵庆华取名“绮霞”,因在家里姐妹中排行第四,家里人都叫她赵四小姐。

除了赵绮霞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Edith”,伊蒂丝,这个英文名字谐音“一荻”,赵一荻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作为官二代的赵四小姐,自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无论是在社交礼仪上,还是在艺术修养上,赵四小姐都是出类拔萃的。

1926年7月,在天津驻防的少帅张学良受邀参加怡和洋行蔡老板的家庭舞会,与赵四小姐初次见面,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两人就坠入了爱河。

私奔门事件

其实,赵一荻私奔是其父亲赵庆华一手导演的。

赵四小姐一走,赵庆华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份严正声明: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二十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的任何事情,概不负责,此启。

其实,声明是发给别人看的,赵庆华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给自己留一个面子,作为交通次长,自己的女儿与已有家室的男人私奔,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二是给张学良一个压力,我的女儿和你私奔这事,地球人都知道了,你如果慢待了她辜负了她,大家都看着呢,唾沫星子也能把你淹死。

因为赵庆华对张学良不放心,在他眼里,张学良就是一个已有妻室的花花公子,这样的男人一般都没有责任心,对于责任心不强的男人,必须用这种方式逼他就范。

豁出女儿的名誉,豁出自己的前途,豁出一家人的声誉来制造一个私奔门事件,赵庆华用心良苦,他断了这对有情人的退路,这是变相逼婚。

可怜天下父母心

事情进展正如赵庆华所料一样,大街小巷都在议论少帅和赵四小姐私奔的事,被逼无奈的张学良最终与赵四小姐厮守一生。

几十年后,在台湾的张学良曾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这件事:


我跟太太认识的时候,她才十六岁。后来,我生病了,她到奉天来看我,她临走时,跟她爸爸说了,说要到奉天看我,她爸爸当时就没吱声,她就拎着个包来到了奉天。他哥哥就借机说她跑到奉天去了,老爷子就不高兴了。后来。老爷子登了报,把她赶出了祠堂。这样她就回不去了。怎么办?弄巧成拙了。本来她跟别人已订了婚了。所以,我说,天下事就是这样,婚姻之事,就是这样阴差阳错的。

从这段话可以听出弦外之音,如果不是赵庆华的这一纸声明,赵一荻这段爱情的命运很可能半途而废,等有一天张学良没兴趣了,这段感情就不了了之了,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赵一荻这种痴情少女。

正是这个弄巧成拙,拙出了赵一荻一生的爱情之路,促成了她对张学良一生的爱情。

老爸在报纸上的一纸声明比结婚证都管事,赵四小姐已经没有退路了,她这辈子只有追随张学良了。

真实的历史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心疼女儿的父亲,为了让女儿不受伤害,炒作出一个有轰动效应的“私奔门”事件。


历史小掌柜


赵一荻,说起这个名字我想多数人都会觉得陌生,但说起另外一个名字,大家肯定会恍然大悟的说道:“原来是她啊!”。这个名字就是赵四小姐,没错,她就是少帅张学良的第三任妻子,是张学良一生最爱的女子。



赵四小姐,出身名门世家,其父赵庆华曾在北洋政府时期充任交通部次长、参议院议员、东三省外交顾问等要职,为官清正廉明,为人更是耿介不阿。少时,因赵一荻是家中老幺,所以是深受家中长辈的疼爱,再加上其家境又优越,生活可谓是无忧无虑矣。

但,可能是从小生活无忧,又深受长辈的宠爱,所以赵一荻自小就养成特立独行的性格,在外读书的岁月里,她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由、浪漫的生活,她不喜东方那看似迂腐的思想,更不喜男婚女嫁,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样的约束。当然,因其父母对她是宠爱有加,而且其家境也不需要让他们需要借助女儿去干嘛,所以他们也不去过多干涉赵的生活,完全就是听之任之。



可让赵庆华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会去喜欢一个有妇之夫,虽说民国时期,一妻多妾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这位有妇之夫还是权势滔天的东北王(张学良),按理说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即使是做小的,也是不亏待的。但是,我们刚才也说了,赵庆华为人,为官是耿介、清廉的,当然这是好点的说法,难听点说,他就是一个古板、迂腐的人,他不会,也不想攀龙附凤,再者他也是一个好面子的,作为曾经的交通部次长,他也是一个有身份的人,让别人知道,他颜面何存呢?

当然,赵庆华虽极好面子,也极其古板,可赵一荻始终是他的女儿,是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在亲情面前,对女儿的爱,最终战胜了让那所谓的面子。赵庆华深知自己女儿的性格,她决定的事情没人可改变,如果硬要逼她,恐怕她会做出一些过度的举动,因此赵庆华虽不想让她与张学良在一起,但比起自己的面子,女儿开心,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赵庆华久居官场,他虽古板,却不笨,相反他很聪明,他深知与东北张家这等显赫的家庭结亲绝非易事,况且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又深受张家人的喜爱,因此即使张学良喜欢赵一荻,但要想获得名分,却真的有些难,而且张学良这人生性风流,谁也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再者,赵庆华这人向来就是以廉洁自居,他刚正,更不屑去攀炎附势,可一旦自己的女儿嫁给张学良的话,势必就会有人说他是想靠女儿升官,而这显然是会辱没他那苦苦经营的清白的家风的。

由此,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顺利在张学良那里获得名分,同时也确保她嫁入张家后,自家不会被人说成是想攀炎附势之徒,有辱门庭清白。赵庆华就在天津《大公报》上连续五天登报,宣告与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将她从赵氏宗祠开除,断绝一切往来,并引咎辞职,从此不再为官。

只得说,赵庆华会登报与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这绝非盛怒下的作法,而是真正的良苦用心啊!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澳古说历史


张学良认识赵一荻时已有妻室,即便赵一荻嫁给了张学良也是小妾。这对于赵家而言是家门之耻,但赵父有无力阻止这段感情,所以只能登报声明自曝家丑,断绝与赵一荻的父女关系,既维护了脸面又成全了女儿,可谓是一举两得的高招,也算得上煞费苦心了。

赵一荻的父亲名为赵庆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的次长,去职之后避居天津,属于当地有名的士绅。他共有十个子女,赵一荻排名第四,所以人称赵四小姐。张学良父子在北京时,就和赵家比较熟悉,并互有往来,但张学良初遇赵一荻,却是在天津的一场舞会上。

赵一荻当时(1927年)芳龄十六,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再加上姣好的面容,立刻让风流少帅拜倒在了石榴裙下,而年轻有为的张学良,也很快俘获了赵一荻的芳心。高尔夫球场、饭店、舞池等地,到处都留下两人的身影,甚至在张学良到北戴河避暑时,赵一荻也在兄长的陪伴下赶到北戴河相聚,暑假结束才由张学良的副官送回天津。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张学良掌握了东北,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张学良于1929年3月,就给赵一荻打电话,邀请她到奉天(沈阳)旅游。几天后,赵一荻回电张学良,答应接受他的邀请。张学良派自己的副官前往天津,迎接赵一荻。

据说启程时,赵家人全都去火车站送行。从此,赵一荻一直在张学良身边。


而时隔半年之后,也就是当年的9月25日到29日,赵庆华在报纸上连续五天刊登启事,内容为:四女绮霞(赵一荻别名),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赵庆华此声明颇耐人寻味,其中的关键词为:私奔、除名、概不负责。

前面赵一荻赴北戴河、全家人送行等细节,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赵家人对于赵四嫁给张学良,是乐见其成的,但在启事中把这个行为冠以“私奔”之名,无疑是一种托辞而已。以赵庆华之身份地位以及家庭背景,不可能明着让女儿去给张学良做妾,而说明她这种行为是“私奔”,则保全了家声。

至于“除名”,则是对“私奔”行为的处理办法,两者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这一点了。有了这一点,赵一荻嫁给张学良的最大阻碍就不复存在了,因为那已经完全是她自己的决定,同时,其他人(传此前赵一荻曾被赵庆华许配人家)如果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去东北找手握枪杆子的张学良说理,什么事和赵庆华都全无干系了!



赵庆华发表声明后,表示自己因为这件事很惭愧,所以开始闭门谢客过上了隐居生活。他虽然声明“概不负责”,但毕竟不希望女儿发生什么事情。可惜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

赵一荻初到张学良身边,只是以秘书的身份出现,面对张学良的元配于凤至时,仍颇为尴尬,好在于凤至心胸开阔,接纳了这位赵四小姐。后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被蒋介石软禁,也是赵四陪在左右,携手度过了漫长的75年。

人们在赞美他们爱情的同时,仍能想起那首著名的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不见东师入沈阳。


李飞叨


赵一荻和张学良相差了将近二十一岁的忘年恋成为了旷世美谈,但殊不知,他们这爱情可谓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赵一荻乃是赵庆华的四女儿,本该被悉心疼爱的赵一荻为何又会被自己的父亲登报与自己断绝关系呢?

这一切还得从赵一荻和张学良的初识开始说起。赵一荻,人们都称她赵四小姐。赵一荻原籍浙东兰溪,出身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但是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赵一荻在十五、六岁以前,她在天津上学,是个刻苦用功、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是在1926年前后,一切都开始慢慢的变了,地点是在天津,当时北洋政府中有些达官贵人,嫌在北京过私生活有些拘束,便常溜到天津在交际场中品酒赏花,高歌酣舞,玩个痛快。

赵一荻出于好奇,常到那里看热闹。张学良的天津私邸在旧法租界32号路54号,三层洋楼,颇为精美。赵一荻经大姐绛雪介绍,与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但是因为赵一荻的父亲是当时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赵庆华,他在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的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发白,手发抖,大骂一通后,派家里的保姆和一个小丫环昼夜看守着赵一荻,一步也不许出门。这种软禁的生活让赵一荻感受到了无限的痛苦,但是还好自己的六哥从小就心疼自己,然后在其六哥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与家人不告而别,毅然追随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张学良去到了沈阳。

然而,赵四小姐的私奔,在赵家掀起了轩然大波。于是,得知消息的赵庆华,随即在报上发表了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追求爱情的赵一荻后来也真的没有再回到家中,而是陪伴了张学良72年,于2000年病逝,享年88岁。

其实,赵庆华登报与赵一荻断绝关系,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再和他们有任何的瓜葛,更是为了保全整个赵家,精明的赵庆华登报声明,和女儿赵一荻断绝关系的同时,也就和张学良撇清了关系。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我来回答。先简要说一下赵氏父女的背景。

赵一荻(1912—2000),又名绮霞,乳名香笙,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人称赵四小姐。

其父赵庆华,字燧山,浙江兰溪人,13岁离家从事金融业,在北洋政府时代,官至交通部次长(副部长)。

1927年春天,赵一荻(16岁)和张学良(27岁)在天津蔡公馆舞会时认识。张学良开始撩妹,小姑娘情窦初开,于是两个人经常约会,毕竟张少帅有撩妹的资本。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张学良在此期间焦头烂额,赵一荻担心张学良,就想坐火车去找张学良。1929年3月,张学良就给赵一荻打电话,邀请她去沈阳,此时的张少帅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过了几天赵四小姐就答复了张学良,说已经征得家人的同意,于是,张学良就派人来接赵一荻,这时候,赵家人还是全家去火车站,送赵一荻。

但是,赵一荻走后没几天,父亲赵庆华就在天津报纸上连续五天刊登启示(1929年9月25日-29日),说家门不幸,女儿与人私奔,自登报即日起脱离父女关系,断绝来往。公开的意思就是,女儿我管不了了,私奔了,以后女儿发生任何事情与我无关。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赵庆华还说,对此感到十分惭愧,面子上挂不住,只有辞去公职,回家隐居。由此,“赵四私奔、家门蒙羞”的消息在天津又传扬了一段时间,很快就平息下来(直到1952年赵庆华病逝于北京,父女再没相见和通信)。

赵庆华连续五天刊登启示,达到了多全其美的效果,最起码达到了以下四个目的:

①是表明自己和张学良没有关系,从而保护一家老小免受张作霖对头们的抨击甚至是人身伤害;再者,自己算是红顶商人,走到这一步(官至副部级),也算是人生顶峰了,此时正好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②是对定亲的亲家(沈阳张家)有个交代,以免落下话柄;

③是增大张学良的压力,让张学良知道赵一荻在娘家没有后路了。张学良是公众人物,如果再做对不起赵一荻的事情,一定会受到舆论谴责;也等于是断了这对有情人的后路,后退无路,必须向前,张学良必须妥善安排赵一荻,怎么娶,怎么嫁,你们张家看着办。

④是因为张学良有原配妻子,这门亲没法提,所以赵庆华用了这么个法子把女儿“嫁”给了张学良。

总之,这则脱离父女关系的启示,才正是父亲赵庆华的大智慧,是他用伟大的父爱,不惜用这种高调,来保护自己的女儿。


文史哲司


赵一荻离家去东北找张学良之后,她的父亲赵庆华就连续5天在《大公报》上发布内容如下: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我们解读一下内容,这里说的是赵庆华的四女赵绮霞,也就是赵一荻,人们口中的赵四小姐,追求自由,与人私奔。根据家规把她开除出家族,以后她的事情与赵家无关,他也不再对女儿负责。意思就是赵庆华与女儿脱离关系。

照我们一般人的看法,这是家丑,家丑不可外扬,捂住还来不及,就怕别人知道。那么,赵庆华为何唯恐自己的家丑别人不知道呢?难带是气糊涂了?也不外乎有这种情况,在盛怒之下,与子女脱离关系。但是,显然不是这样的情况,历史漫谈君与大家细细了解一下:

赵庆华的这个女儿赵绮霞是他的掌上明珠,在16岁的时候,由姐姐带着参加了一场舞会,邂逅了张学良,二人一见钟情,郎有情妾有意,几首曲子的舞跳完,二人就约定了终生。

可此时,赵绮霞还在读书,而张学良已经娶了于凤至为妻,已经为人父了。赵家自然激烈反对,凭借女儿的才学和美貌,凭借自家的条件,女儿什么样的人家找不到?

赵一荻,又名绮霞,乳名香笙,出生在香港,为张学良的第三任妻子,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而被称赵四小姐。其父赵庆华,浙江人,在北洋政府,官至交通部次长(副部长)。赵一荻幼年随父移居北京,就读于京城教会学校。其父被免职后,避居于天津租界。

可以说,赵四小姐家世显赫,是官二代。但是赵四小姐是任性的,虽然被父亲一度软禁了一段时间,但是,她不屈不挠,最后还是赵庆华屈服了。他在叮嘱了女儿一番后,就任由她去沈阳找自己的意中人——张学良去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女儿赵四小姐走后,赵庆华立即就登报声明与女儿脱离父女关系。那么,他为何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呢?原因也很简单,完全是为了赵四小姐好,为了张学良好,为了赵家的老少好。

一、逼迫张学良家里认可赵四小姐,为了赵四小姐好。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女儿赵四小姐主动把自己送上门,而且是在对方有家室的情况下,这样最容易让人所瞧不起。做父亲的赵庆华早就把女儿的这尴尬的处境给想到了,所以,他情愿把自己置于不义之地,做狠心的父亲,与女儿撇清关系。

这样,赵庆华就像是把赵四小姐推到悬崖边,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你看,赵四小姐为了张学良都不要父母了,与父母都决裂了。那么张学良的家人能不心疼吗?张学良能不对赵四小姐更加怜爱吗?

果然,赵庆华这招棋走得很高,于凤至首先动了恻隐之心,从开始的不认可赵四到忙前忙后地认赵四为妹子,在外面为她安置了房子。

于凤至松口了,事情就好办了。

二、与赵四小姐撇清关系,避免别有用心的人找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麻烦。

赵庆华在北洋政府时,做到了交通部的副部长。自然,也会惹到一些人。如今,女儿赵四小姐孤身在外,赵庆华不能呵护女儿,又怕别有用心的人会把对自己的恩怨算计到女儿头上。

如此登报声明与女儿脱离了关系,那么女儿在他赵庆华的眼里就是一根草了,任其自生自灭。那么赵庆华的“敌人”自然不会再打他的赵四小姐的主意,因为打她的主意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

三、避免赵家被人暗算

而张庆华在保护女儿的同时,也想到要保护好赵家人。女儿跟了张学良是她自己的选择,但是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总司令,自然也是打打杀杀的,难免有政见不同的人,难免会有人会与他兵戈相见。

赵庆华不想因为女儿的事,而被人惦记。所以,他登报与女儿撇清关系,然后悄悄带着一家人去了北京生活。

后来,发生了西安事变,事情果然有点大。赵庆华悄悄隐居起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

综上,赵庆华登报与女儿脱离关系,其背后是用心良苦,其隐情令人佩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