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语系中“可汗”是如何取代“单于”,原来跟汉人有关!

可汗(蒙古语:хан/ᠬᠠᠨ,土耳其语:hakan,乌尔都语:خان,又称大汗、合罕、汗王,简称汗),是四世纪以后北亚民族高级政治体首领的称谓,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最初的本意是指“客汉”是秦汉时期因为战乱逃难到北亚的汉人,跟南方的“客家人”类似。唐代古籍《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详细的说明了鲜卑人的先祖就是来自于秦汉时期的汉族,他们适应了北方的游牧生活,并且融合了当地的通古斯人蒙古人土著形成的一个新民族

。北魏拓跋鲜卑皇帝歌颂先祖曰“皇祖先可寒配”。是最早将“可汗”认作其先祖,《魏书》开篇就有解释:“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资治通鉴》载北魏孝文帝改姓诏书,亦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可以知道北魏皇帝曾直言不讳的说自己就是汉人的一支,如果各位稍懂突厥语,就知道“可汗”=“喀喇汗”,与后来出现的“喀喇契丹”一样,都是“真正的汉人”之意。

  “喀喇”就是:老的,大的,原来的之意。汗=汉

  也就是说:汉人子孙语言突厥化以后,在北方草原和西域仍然强势建国。

  这些汉人是汉朝以来直至蒙元时期西迁的汉人,中原被胡人占据后,自称“喀喇汉”和“喀喇契丹”。

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柔然把“可汗”上升为国家君主,并且以汉人后裔自居。称呼南朝为吴人,后来的突厥人蒙古人便把这一称号传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