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小邦跃居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是如何通过军事逆袭转身的?

导言:商朝末年,鬻熊扶持姬昌起兵灭商,以其火正陆终后裔八氏之一的身份成为了周朝的首席火师。之后的时间里他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辅佐周朝壮大起来,周成王时期,皇室感念他的恩德,封他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分封土地建立了楚国。此时的楚国只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之一,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楚国竟然成为了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

从楚文王到楚庄王时期,楚国就确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从一开始孱弱不堪的诸侯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方王侯,这样快速的发展得益于几代楚王对自身军事实力的保护以及不断发展。

深入骨髓的崇武观念

楚国人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从鬻熊开始这个国家的子民都对周朝"中原正统"的身份没有什么认同感。这种强烈的文化独立性和身份自豪,也使楚国人中尚武的思想越发流行。



以蛮夷身份自居,不认可中原礼制

楚国建国之初,周成王给予的封地即偏远又贫瘠,周边还有一些时常动乱的部族存在,封地之内贫穷到连祭祀的用品都拿不出来,逼得一代王孙靠偷盗才行了祭祀祖先的仪式。这样的经历使楚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动过真正对周臣服的心思。

在周王朝势力沉浮的时期,楚国时常试图推翻周朝。熊渠以"蛮夷"自居起兵讨伐周厉王,春秋初年楚国向江汉大举进军,之后更是自立为王彻底和周王朝决裂。楚国的发展基本建立在不断的军事行动上,这就造成了楚国人对武力的崇拜。

国民崇拜勇士,以能征善战为荣

前文提到周朝虽然分封了楚国,却一方面鄙视楚国的贫瘠,将其排除在上层阶级之外,另一方面又担心楚国壮大之后会对自己形成不利,所以经常要以各种理由进行掠夺。所以楚国国民自身的团结意识十分强烈,并且愿意通过战争来获取生存的资源。


楚国国民普遍敬重英雄,极为偏爱那些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而对于打仗输了的那些人,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都会受到非议甚至指责。楚文王时期出兵亲自征讨巴地,不慎大败,一个守城的小吏看到王师回朝,因为不齿他们的失败拒绝开城,不得已之下楚文王只能重又回头征讨黄大胜之后才能顺利进入城门。

楚国人对武勇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对阶级的认知。

楚国国君以身作则,氏族百姓上下齐心

楚国在春秋时期一共经历了十三位楚王,其中的十一位在军事方面都有极为可观的成就。楚武王行军之时猝死,楚昭王在讨伐吴国的时候战死,楚共王耻于自己任上失误损害了楚国势力,就要给自己安上恶名,楚康王仅仅因为一连五年没有率军出战就觉得无言面见先祖。楚国国君对军事实力的渴望,以及作战悍不畏死的品格在中国古代史上都属罕见。

楚国的国民因为强大的文化独立性,还保留着对国君的崇拜。这样的向心力使他们也凝聚成为了楚国最坚强的后盾。从部落民时代的资源掠夺,到后期奴隶社会靠战争获取生存所需,胜利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牢牢扎根在了楚民的内心。全民范围的悍不畏死也是创造楚国霸主地位的根本原因。

独有特色的军事体制

在军事体制方面楚国国君参照国情,制定了一套与周天子所规定的制度不尽相同的管理体系。

首先在编制方面,楚国拥有远超出自己实际地位的庞大军队。史料记载在公元前706年,楚国的军队总数就已经达到了七千五百人,这样的编制在当时诸侯国人口基数来讲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了。

其次在兵种方面,楚国基于庞大的军队数量有条件建立起多种兵种支撑不同的战斗地形需要。除了车兵以外,楚国还建立了用于水上作战的"舟师",专门的少数民族军队"蛮军",甚至在刚刚攻打下来的地区还会就地组建地方军来进行管理。这样的多兵种配合作战模式不仅给了楚国更强大的机动性,还能够将编制不断扩大,在不影响主力军资源的情况下覆盖更多的面积,做到了军事力量的重点防控和合理分配。


最后,在军事权力方面,楚国奉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楚国国君拥有军队的调遣权、军事将领的任免权和兵赋的征管权。这三项权利只能为楚国国君所有,将领无权质疑国君的选择。建立在国民对国君的信任基础上,这样一刀切的政策可以保证地方军不会轻易背叛,中央的军队也能如臂使指不必担心指挥不力。

富有“心机”的战略

在战略战术上,楚国的整体作战方针偏好向北方扩张。楚国的领导者非常擅长审时度势,会根据各个时期地方上不同的实力变化来对总体战略进行调整,并不会一条路走到黑。

擅长利用国家间的矛盾来把握进攻时机

楚国的国君,从小就会受到良好的军事素养培育,所以在掌握时机方面常常能先人一步。春秋初年,楚国进军汉东的时候遇到强敌随国阻拦,当时随国国内有奸佞陷害忠良,形势混乱。楚将趁势大举进攻,果然得胜而还。公元前684年进攻蔡的时候也是抓住蔡息两国产生矛盾的时机,一举攻破都城,俘虏蔡候。

善于保存实力,作战风格避重就轻

从楚国建国开始,国君就十分明白保存实力的重要性。先是初代楚王熊绎对周朝的虚与委蛇,后又有熊渠自请削爵保住了楚国根基,楚国的领导者在自我审视方面都非常出色。公元前632年楚成王与晋军决战大败,楚成王自知力有不逮,便果断领兵东去,选择了实力相对较弱的一些国家进行讨伐,一段时间之后实力更胜从前。

诈计百出,迷惑敌人

在楚国吞并周边国家的征战过程中,他们也总结出了一套用一些假象迷惑对方,等敌军守备最松懈的时候再一举进攻的作战模式。公元前639年楚国筹备对宋国的战争,当时的实力对比,楚国要远远强于宋国,但是在察觉楚国入主中原的欲图之后选择了暂时示弱。先是接受宋国封侯结盟的要求,约定在盂签订盟约,宋襄公不疑有他前来赴盟,却被早早埋伏好的楚军俘虏,宋国的争霸大业就此断送。

惯于主动出击,以优势兵力对抗敌方

楚国军队庞大的编制和中央结合地方的特殊军备体系为楚国的作战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先天优势。在攻讨一地的过程中,楚国不仅可以按照交战的地形来制定出战方针,还可以随时集结地方守军进行大兵团作战。比如城濮之战、邺城之战两场战争,楚军不仅集结了优势军力,还率先向敌军发起进攻,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兵贵神速,作战力MAX

兵法上大多都会提到作战和行军的速度,楚军在行军打仗时就非常注重效率。不仅惯用急行军奔袭,还时常根据地形布置突击战术,敌军往往还没能结成防御态势就已经被冲散。比如在对晋军的作战之中,楚军先是掌握了晋军内部出现分歧这一情报,然后抓住时机迅速集结兵力进行突击,果然一举得胜。

结语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楚国的建立是在敌人环伺,中央忌惮的环境下的。为了带领国家发展,楚国走出了一条自主性极强的军事道路,并且领导者懂得审时度势,不会因为受辱或被看轻而耿耿于怀。楚人能够在春秋混乱的环境中博出生天,领导人的远见是决定性因素,再加上优越的军事力量,和国内尚武风气凝结成的强大力量,三者结合在一起,成就了楚国的一代霸主地位。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三代的帝王师:鬻子

李守奎. 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

《清华简·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