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數(Reps)、組數(Sets)和組間休息(Rest)之間的關係

我之前帶我朋友練了一次,今天她和我說,她教練和我帶她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我:你教練是怎麼帶你的啊?

她:一般動作很少,一個動作做5組,一組12次,休息也不會像你那麼長,除了練臀會稍微長一點,基本都是不超過30s。(我上次帶她練臀5個動作,除了器械和繩索休息30-60s,和臀橋讓她休息1mins+)

我:他這麼安排有說過你這個階段的訓練目的嗎?比如增強肌耐力?增肌?

她:理論上是增肌的,他說不太算肌耐力。

我:。。。

其實,我很想說,這種5sets * 12reps + 30s- rest的訓練方式是很不科學的。


對於組數、次數和組間休息的組合,我先說說我的看法,之後再附上一些其他人的研究供你參考。

基於我學習的NASM體系,OPT模型種5個不同訓練階段,次數、組數和組間休息的對應關係如下表:

我之前的文章中對NASM及OPT模型的介紹。

接下來,我從組數*次數和組間休息兩個方面分別說下朋友教練訓練計劃的不合理性。

一、組數*時間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表格中的Phase 3:Hypertrophy中,如果取12reps和5sets,那麼和朋友教練教得不是一樣嗎?

這裡就要提一個力量訓練中reps和sets變化的基本原則,

組數↑,次數↓,重量↑

組數↓,次數↑,重量↓

目的是:

防止過量訓練,影響肌肉的恢復,包括組和組之間、這次訓練和下一次訓練之間;確保在強度合適的情況下,訓練的效果最大化。

因此,基於NASM的理論,在Hypertrophy(增肌)階段,應使用6reps*5sets~12reps*3sets。(重量相應增減)

二、組間休息

這裡我再從三個角度解釋為什麼組間休息不能太短。

a. 能量恢復角度

休息區間主要根據能量(ATP和PC)的恢復量來劃分,

來源於NASM ESSENTIALS OF PERSONAL FITNESS TRAINING FIFTH EDITION P330

可見,至少要40s以上,才能恢復絕大多數的能量。

在能量還沒有恢復的情況下,急於做下一組動作,有可能根本無法完成設定的組數導致訓練質量下降,或是受傷。

b. 代謝方式角度

在鍛鍊的時候,供能方式如下圖,

來源於NASM ESSENTIALS OF PERSONAL FITNESS TRAINING FIFTH EDITION P155

前10-15s主要由磷酸肌酸系統(APT-PC)提供能量;

接下來的2-3mins主要由糖酵解系統(Glycolysis)提供能量;

這之後,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主要由有氧氧化系統(Aerobic)提供能量。

假設,組間休息時間過短,肌肉中的糖分沒有充分恢復,在2-3組過後,身體就有可能進入有氧氧化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果身體儲存了足夠的碳水,就會開始燃燒脂肪。但是,如果體內沒有足夠的碳水,就有可能通過分解蛋白質(肌肉)產生能量,給身體功能。

因此,這樣的訓練計劃和所謂的”增肌“也是相違背的。

c. 肌肉纖維角度

理論上說,肌肉纖維主要分為Type I和Type II兩種。

兩種纖維的特點:

Type I(Slow-twitch):

細胞顏色偏深紅色,收縮慢,適用於長時間收縮,耐力強,運氧能力強,但是產生的力量小。

Type II(Fast-twitch):

細胞顏色偏淺,收縮快,爆發力強,產生力量大,但是耐力差,容易疲勞,運氧能力差,不適合長時間收縮。

而小重量,高次數的鍛鍊可以刺激Type I纖維的生長;而大重量,低次數的鍛鍊可以刺激Type II纖維的生長。這也是為什麼在一次的鍛鍊中,既要安排大重量,又要安排小重量的動作。當組間休息太短,整個鍛鍊過程就如同跑馬拉松一般,這樣做更偏向於刺激Type I纖維,而Type II纖維得不到刺激,增肌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無論從組數、次數或組間休息,5*12 reps+30s- rest的訓練方法對於增肌來說是不科學的。

我簡單介紹下,我自己的組數、次數或組間休息設置的方法和理由。

我一次的訓練計劃,會根據動作的不同將高組數和低組數相結合。

複合或多關節動作,80%-85% intensity, 5sets*5reps,組間休息3mins以上至心率平緩;

孤立或單關節動作,50%-70% intensity, 3sets*10reps,組間休息1mins以上。

之所以這麼安排,是為了儘可能的增加當天自己的訓練容量,從而達到當前水平最大的訓練容量。

這就好比,

有一個大腕,你需要用杯子將水舀入腕裡,將碗裝滿。

如果你只用一個大杯子舀(大重量低次數),那麼最後一下,要麼沒有將碗裝滿(訓練容量不足),要麼可能會溢出來(受傷)。

如果你只用一個小杯子舀(小重量高次數),那麼你可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將碗裝滿(訓練時間過長)。

但是,如果你用一大一小兩個杯子,前面用大杯子舀,最後一下再用小杯子一點點填滿,這樣舊能將碗裝滿。(確保你每次訓練都能達到足夠的容量,又不會受傷。)

又或者像是電力系統裡,潮流計算中PQ分解法的雅各比矩陣的作用。


網上很多人都對組數、次數、組間休息做過研究,比如Youtube的博主Jeremy Ethier和Jeff Nippard。我依次介紹下。

增肌主要是和鍛鍊容量(Volume=sets*reps*intensity)有關

並且,

2-6 reps = 增強力量(大重量)

6-12 reps =增加緯度(中等重量)

12-15+ reps = 增加肌耐力(小重量)

Jeremy認為,之所以6-12 reps是最適合的增肌次數,是因為從理論和實際出發,這是一個最有效的區間,使得一個人可以在這個區間內能夠做到最大的容量(Volume)。

假設,用低次數(2-6reps),

那麼你就需要用大重量,多組數,才能累計達到和6-12reps相同的容量。

這會造成,受傷機率增加和鍛鍊時間增長(組間休息變長)。

假設,用高次數,(12-15+reps)

這麼做容易使得身體疲憊,尤其是做複合運動,這會影響你在當天接下來的訓練,甚至會影響你鍛鍊後的恢復。

然而,6-12reps,

a. 使用的重量足夠給肌肉提供壓力;

b. 受傷的機率較小;

c. 不會是你疲憊,影響了訓練和恢復。

再來看下Jeremy是怎麼看待組間休息的。

之所以有些人認為高組數,短組間休息的訓練方式能夠增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訓練方式滿足了增肌三大要素之一的”代謝壓力(Metabolic Stress)“,即,可以增加訓練後肌肉的緊繃感。(其他兩個要素是:Mechanical tension和Muscle damage)

但是,減少組間休息是有代價的。相比於長組間休息,短組間休息後肌肉無法得到恢復,就可能無法推起更大的重量,或者無法做到你本該推起的次數,這可能使你的總的訓練容量(Volume=sets*reps*intensity)減少,而容量也是影響增肌效果的因素之一。

那麼,對於肌肉增長來說,受”代謝壓力“影響更大還是受”訓練容量“影響更大?

在2016年的一篇研究中表明,更長的休息時間,能夠讓實驗對象完成更多的容量,增肌的效果也更好。

而在其他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發現,

並且Jeremy指出,目前沒有研究表明相對更長的休息時間有什麼不良的影響。雖然更長的組間休息會使得肌肉沒有那麼強烈的泵感(緊繃感)或者不像短組間休息那樣流很多汗,但這些並無法衡量訓練的效果,因為肌肉的增長並非可以輕易觀察到。


到底高次數還是低次數的訓練更利於增肌,這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Jeff討論了Dr. Schoenfeld的兩篇研究。

2014年,Dr. Schoenfeld做了兩組的對照實驗,一組使用高組數(10 reps)低重量,另一組使用低組數(3 reps);

2015年,Dr. Schoenfeld又做了兩組的對照實驗,一組使用高組數(25-35 reps)低重量,另一組使用低組數(8-12 reps)。

結果發現,在訓練容量和訓練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兩組增肌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接著,Jeff又討論關於6-15reps。

廣為流傳的次數是6-15,被稱為增肌最好的次數區間。但是,Jeff認為這實際上還待考證和研究。

Jeff認為,一次訓練中,3/4的動作應該用6-15 reps,1/4的動作用6- reps和 15+ reps。

原因是:

1、過多的多次數動作會影響訓練後的恢復。

2、過度的低次數動作會增加受傷風險。

3、假如使用的是10 reps 可以大大減少以上兩個的可能性。

再來看下Jeff是怎麼看待組間休息的。

過去的研究對於組間休息的看法是,

增加緯度= 1 min

增強力量= 3-5mins

增強耐力= 30s

Jeff又研究兩篇最新的研究,

在Dr. Schoenfeld 2016年的文章中,兩個對照組分別用1 min組間休息,和3 mins組間休息,7周後3分鐘組間休息的實驗組在某些部分有更好的增肌效果和力量增強,而實驗對象的肌耐力增長並沒有區別。

在Dr. Grgic 2017年的文章中,發現多於1 min的組間休息比低於1 min對於訓練的效果更好。可以讓實驗對象完成更大的訓練容量。

Jeff認為以增肌為目的,組間休息至少需要1min以上,這樣可以幫助組間的恢復,這樣才可以讓你完成下一組,並在下一組盡全力。

對於大重量的複合動作,建議組間休息3-5 mins

對於孤立動作,建議組間休息1-2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