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只是杜撰事件,真实的叶公是楚国名臣

前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急速扩大,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急剧上升,灭国战争成了战国时代的主旋律。

吴楚两国接壤

但是在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实力极其不平均,所谓的战国七雄形成于大约几十年后,比如后来强大的秦,在战国初期就是西方一个弱小落后的政权。回顾春秋时代,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是晋和楚,但是由于三家分晋,所以在战国时代赵魏韩三家的实力均无法和晋国相提并论,看起来楚国一家独大的时代即将来临,可是楚国却十分不争气,先是被楚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攻破国都,连老国君的坟都被刨了,接下来又遭受了白公胜之乱,国力大衰。

在楚国的生死存亡之际,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沈诸梁临危受命,站出来解决了楚国的危机,由于他的封地在叶邑,后世人多称他为叶公,他是楚国第一位同时掌握军政重权的名臣,却不迷恋权位,举贤让贤,为战国时期楚国能继承成为强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来他来到叶地并在此处安度晚年,治水开田,指导农业生产,十分受当地百姓爱戴,他也成为中国叶姓始祖第一人。可是后来却被文人编排,非但英名失传于世,还因为"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贻笑千古。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走进历史的记载,去了解真正的叶公,为其正名。

叶公像


治水开田却被后世误解

沈诸梁,楚国人,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自称叶公,因其父在对吴战争中功勋卓著,所以二十四岁时就做了叶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素有贤能,多次和孔子求学,据《史记·三十世家·孔子世家》中记载: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从他和夫子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他极其渴望在行政方面做出一番作为,所以积极向贤能人士请教,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见识和学问。

孔子周游列国曾路过叶地

除了爱向贤人求教,他还积极地参加叶地的生产活动,当地频频受到水灾侵扰,他便治水开田,由于当时在竹筒上绘制河道和沟渠的地图十分不便,他就在自家院墙上绘制地图,并加以改造,杜绝水患。叶公考虑到龙王是主管行云降雨的灵异神物,便在每个出水口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但是来来往往的百姓却不大明白叶公的想法,他们对此议论纷纷,但是碍于面子又不敢向其发问,于是一时间各种言论纷纷兴起,有人认为他是向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也有人认为这是他的个人爱好;无法达成共识。

山东美术馆展品《叶公好龙》

后来两汉的刘向听闻此事,非但没有实地考察或者引经据典,反而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写下了叶公好龙的故事。据《新序·杂事》中记载: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文章行笔中极尽挖苦讽刺之意,也因为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而被后世所熟悉,反而忘记叶公为了从水患中拯救百姓的苦心,实属可恨。

叶公好龙的故事

笔者认为,史料中的叶公和故事中的主角仿佛判若两人,让人觉得前后落差十分巨大,不免奇怪,自然有人愿意相信刘向笔下的叶公形象,不过从叶公平定白公胜叛乱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他绝非刘向笔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之人。

平白公胜之乱重振国风

虽然吴国攻破了楚都,但是其他的国家并没有趁虚而入,所以楚国得以在战后休养生息,实力逐渐回复。适时楚昭王病重,将王位传给了三弟子闾,子闾又将王位传回给昭王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惠王。

惠王顾及血缘亲情,从吴地迎回了太子建之子胜,赐予他官职,号曰白公。但是此举却引狼入室,险些毁掉楚国的基业。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记载:

"八年,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郑,受赂而去。白公胜怒,乃遂与勇力死士石乞等袭杀令尹子西、子綦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惠王从者屈固负王亡走昭王夫人宫。白公自立为王。"

白公胜在军事上有一定建树,又与人为善,在朝堂上有一定势力,再加上事发突然,惠王来不及组织起侍卫就成了他的阶下囚。

楚国王孙白公胜

消息传到叶地,我们的主人公听闻勃然大怒,他决定起尽起叶地之兵平息叛乱,由于他平时训练有方,军队兵强马壮,气势汹汹,让人望而生畏,所以楚地叛乱的将领和士兵不敢和其相抗,纷纷投入叶公麾下,直奔国都而来。白公胜当时的嫡系部队尽数驻扎在国都之中,又因为有城防优势,所以没有把叶公放在眼里,但是他小瞧了叶公的军事能力,再加上他的威望远远不如叶公,所以守城士兵没有全力抵抗,最终叶公攻破城门直逼内宫,诛杀了白公胜,救出了惠王。

此时基本楚国国都的全部军事力量和叶地的精锐力量皆在叶公手中,而他面对的是一无所有惊魂未定的楚惠王,他如果想在此时取而代之,凭借他的军力、声望和能力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他却毫无谮越之心,救出了惠王后就毕恭毕敬地以臣子之礼相待,帮助惠王复位。

而惠王更是感念的他救命之恩和忠诚无双,在他的辅助下治理朝纲、重振国力,并把象征政权的令尹和代表军权的司马两个职位赏赐给了叶公,这也是楚国史上第一次将军政大权同时交予一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是叶公能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话剧中的楚惠王

退位让贤叶地安享晚年

此时的叶公大权在握,势力能和他比肩的大臣就是找遍整个春秋战国也少之又少,因为春秋时期武人基本不参政,军政分离十分严格,这是古代君王能稳定朝局的重要手段。据《待漏院记》中记载: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其中的六卿分职指的就是军政分离各司其职,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凡在过去,臣子掌握了军政大权,有很大的可能性称王,再慢慢想其他办法引导民意,承认其合理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晋国六卿独大,三家分晋。

自古伴君如伴虎

但是叶公并没有迷恋权力,因为他久在叶地疏远朝堂,很少参与国事,所以他打算寻找合适的人继任他的位置,他认为年轻一代朝气蓬勃,如果把权力交给他们,会更有利于国家发展。于是他把自己的爵位分别让给了两位年轻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然后他回到叶地,安度晚年。

在战国时期安享晚年真的不容易,比如越国的肱股重臣范蠡,用尽一生的精力为勾践出谋划策,整治军队,却在晚年落得凄凉下场,而关于他得到善终的传说,那大都是沾了西施的光,是百姓可怜西施而为他编纂了一个美好结局。再看被君王赐死者、中年暴毙者、郁郁不得志者简直不胜枚举。

名臣范蠡像

笔者认为,叶公能安度晚年,正是证明了他有大智慧的体现,虽然他现在有功于惠王和社稷,但是谁能担保朝堂稳定后惠王和大臣不猜忌他呢?而回到叶地,不仅回到了自己经营已久的大本营,还会得到惠王的信任和赏赐,地位财富无一缺少,为何要在国都陪伴君王呢?

要知道伴君如伴虎,万不可因为一时得势而放弃了之前的经营,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叶公能在风暴漩涡中心功成名就抽身而退,实属难能可贵,这也是笔者认为他并非刘向笔下沽名钓誉胆小怕事之辈的重要原因

叶公墓


结语

叶公一生成就无数,他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被后世人误解,将他认为是沽名钓誉和胆小怕事之辈。正所谓三人成虎,很多人不喜欢看诘屈聱牙的史料纪实,却喜欢看逗人发笑的荒诞趣谈,以讹传讹,最终忽略了他的巨大成就,只留下了叶公好龙的成语。

实际上,他在叶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比被后人频繁提起的西门豹修建的邺渠早一百多年,比郑国渠早二百多年,不光解决了当时的水患,也恩泽了后世许多年,时至今日仍保存有当年的工程遗迹。除此之外,他仁政爱民,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极大提高了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使百姓富足。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他又重视治军,叶地的军队连楚都的正规军都避让三分,可见叶公具有及强大的执政和军事能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具备强大的能力外,他还有美好的品德,有自己的领地却并不横征暴敛,苛捐酷税;在得到军政大权后还尊重君主,举贤让贤,不贪图权力;这点简直是人臣的极致,忠勇礼智信无一缺失,所以夫子周游列国时,才会将经过叶地的经过记录入书,将叶公和列国国君一样对待,足见夫子对叶公的敬佩之情。时至今天,叶公沈诸梁又是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参考文献

1《史记》

2《新序·杂事》

3《待漏院记》

文章内容来自铭儒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