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上千年,却被六次提议废止的科举制

导语:我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之一,所以很多人说中国是考试的故乡。根据考证,即便是按照最狭义的算法,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就出现了。在这之后,直到满清朝廷在1905年(清光绪31年)彻底废除科举制度,这项制度一共在中国实施了1300多年。应该说,中国封建王朝的后半段都是以科举制度为人才基础的。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彻底废除前,曾经被提议废止了六次。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许多人以为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但准确来说这么讲是不正确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便产生了推举贤才的思想,等到汉朝,在公元前165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只不过这个时候选拔官员还是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辅助手段。等到南北朝时期,考试选拔人才已经逐渐形成体系。到了隋炀帝登基后,也就是文章开头说的公元605年,我们现在说的进士科才出现。等到唐朝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这个时候的科举分为不同的科目,比如明经、进士、道举等,但诸多科目中,以进士科、明经科最为重要。到了宋朝这些科目又得到了合并,而到了明清时期,常设科目更是只剩下了进士科。具体来说,中国的选官制度变化如下表:


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是选人制度的分水岭。

实际上,科举考试是一种文化选拔与选官相结合的模式,所以“学而优则仕”才会成为古代书生的首选目标。这种模式的优点非常多,比如保证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阻止贵族垄断,保证官员的流动性、合理性、凝聚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从隋朝进士科开科起,到清朝光绪年间止,科举考试一共产生了至少700名状元,进士及第者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经过选拔后被调拨到各个职能机关,撑起了整个帝国的脊梁。

但是,我们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任何一项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中都会有缺陷,科举制度同样有不少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导致了科举考试六次被废除。

二、科举考试的弊端

不管任何时代,儒家典籍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学习资料。所以有些时候,古代的学子和现代学子没什么两样,都是以考试为重点。由此,也让科举考试产生了三大弊端。

第一个弊端,是学风问题。以考试为目的学习,导致了古代很多应试学子的学子完全以考题为指向。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让很多学子只学八股文。又如某些学子为了得中,甚至把心思花在了拜门生、行贿上。这种学风浮躁而轻浮,不注重实际,导致了科举考试选拔出了很多并没有真才实学的学子。


八股文体。

第二个弊端,是考试内容的僵化。纵观全世界各门类的考试,除了科举考试之外,你很难找到一项考试的主题内容上千年不变,你更难找到一项考试的内容范围越来越小,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八股文,其本质上都是对四书五经的考校,且这个考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僵化。在此,我们再次以八股文为例说明,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这种文体要求学子必须从四书五经中选题,必须模仿古人的说法方式进行写作,绝对不允许在行文中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了学子们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只能不断地说“罗圈话”。

第三个弊端,是科举考试不能选拔出适合的人才。所谓术业有专攻,当官也是一样,管米的管盐的管煤的管法律的管织造的,每一种类型的官员都需要自己的专业性,而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却是千篇一律,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无法适应实际需求。

所以,有些时候皇帝也会疑惑,到底我的朝廷需不需要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到底还需不需要科举考试?在这些疑虑中,科举考试被提议废止了六次。


清朝的科考,一般是独门独间,这是防止作弊的方法。

三、六次被提议废止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第一次被提议废止,是在公元763年(中唐唐代宗时期,宝应二年),此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实行了超过100年,科举考试高中者也已经遍布朝野。但同时而来的,是科举考试的利弊也已经显现出来。这次提议废止是因为学风问题。唐高宗时期,进士科加试增加了一道题目,就是诗赋考试,这项制度定型并延续下来之后,许多学子都开始注重吟诗作对,却忽略了四书五经、史书典籍的学习。而另一方面,由于唐朝时允许学子自行举荐,导致了诸多学子把心思花在了自我举荐上,这样,唐朝学子的风气就逐渐变得轻浮起来。于是,礼部侍郎杨绾提议人才选用采用古法,用孝廉制度取代科举考试中的明经、道举和进士科,这一提议受到了众多响应,但唐代宗征询了当时的宰相元载和翰林学士后,认为科举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且很多人都以此为生,废止后恐怕会产生很多事端,所以唐代宗最终决定,孝廉制度与科举制并行。

科举考试第二次被提议废止,同样是在唐朝。这一次是在公元827年至公元846年(唐文宗、唐武宗时期),被提议废止的是进士科。当时,郑覃和李德裕非常讨厌进士科的华而不实,他们认为这些科举考试的学子“中看不中用”,所以向皇帝提议废止科举制。首先是郑覃向唐文宗提出废止建议,但唐文宗以“中看不中用”的不一定在科举考试的学子中,别的地方也有,而且科举考试已经实行了200年,不可废止为由驳回了郑覃的请求;而后,李德裕以同样的理由向唐武宗提出废止建议,但唐武宗以科举考试选拔了大量人才为由驳回了李德裕的请求。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人皆为当时的重臣,但郑覃是通过经术做官的,而李德裕是通过门荫入仕(即通过门第入仕)的方式做官的,都不是科举出身。且这一次的废止争议可能和“牛李党争有关”。(郑覃、李德裕都是李党的首领,当时他们与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牛党进行斗争,废止科举,可能被李党当做了打击牛党的重要手段,但此说法缺乏确切依据)。


有人说,郑覃、李德裕是为了攻击异己而提出废止建议的。

科举考试第三次被提议废止,是在北宋,这一次,科举考试也真的被废止了一段时期。这次废止发生在北宋宋神宗时期,当时,王安石、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等人都被卷入。王安石主张重视学校教育,废除科举考试中诸科,只保留进士科,而且,进士科也不再考诗赋等杂项,只考经义(用经书中的句子做题目,阐述含义)和策问(用政事、经义做题目,要求学子解答);欧阳修希望“分数论”,以最终考试成绩作为最终录取依据;司马光则与欧阳修相反,提倡将全国各地分为不同的区,然后进行分区录取;苏轼则是极力为科举辩护,不建议进行更改。而宋神宗则提出恢复察举制。这件事断断续续闹到了宋徽宗时期,最终在蔡京的主持下,科举制被废止,用三舍法(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将太学院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这一想法是王安石提出)和察举制选拔人才。这次废止持续了17年,最终因人才不能满足需求而恢复。

科举考试第四次被提议废止,是在元朝。元朝的统治阶级为蒙古人和色目人,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对科举制根本不感冒,根本没有施行科举制度的意思。直到公元1313年(元仁宗时期),在大臣和学儒的不断争取下,科举制度才得以恢复,但这时距离南宋灭亡已经有34年。等到1335年,丞相伯颜认为科考举子贪赃枉法,再次废止科举,直到公元1341年才恢复。所以,元朝存在的大部分时间是没有科举制度的。


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元朝贵族,大部分根本看不上科举制。

科举考试第五次被提议废止,是在明朝,提出废止的人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刚刚建国时是开了科举的,且所有官员都必须由科举考试选拔。但是,朱元璋发现,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很多都没有实干才能,根本无法担重任,于是他决定废止科举制,以察举制选官。但无奈的是,察举制选出来的官员还不如科举制,于是他重开科举制,但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科举的模式,以八股文取才(朱元璋时期初见端倪,在明中叶彻底形成),从此之后,科举考试的模式在没有变过。

但模式没有变过,不代表争议不再存在,等到清朝的乾隆年间,废止科举再次被提出,理由同样是科举制度空洞无用,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但支持科举的人认为,科举制度虽然有弊端,但在选人方面有其特定价值,故而不应该废止。乾隆皇帝最终决定不废止。

以上,就是科举制度六次被提议废止的始末。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提议废止科举更像是历史的不断重复,理由基本上都是科举学子纸上谈兵,选拔不出实干家。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缺少实干家都是万万不行的,可为什么科举制能够在弊端如此明显的情况下,又延续了上千年呢?

四、科举制度,封建王朝选官的最优解

一项制度能够延续多久,不在于其优点、缺点数量的多少,而是在于其优点是否能够更好地为统治者提供服务,是否能够盖过其缺点带来的后果。科举制度显然是封建王朝的最优解。

首先,科考制度帮助皇帝最大限度的招揽人才。不管是世卿世禄制还是察举制,都是需要朝廷派人去选人,这就像“三顾茅庐”一样,刘备的确请回了一个诸葛亮,但毕竟是请,有不知道多少个诸葛亮没有被发现。科考制是什么呢?科考制是让人才主动送上门,降低了朝廷招揽人才的难度。

其次,科举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统一。当科举考试有了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官方书籍,那么大多数学子就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思想也会局限在这个范围内。所以,我们纵观整个科举考试史不难发现,这一制度施行后,学子的思想就被限制在了儒家这个范围内,儒家提倡什么呢?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理所当然的,古代学子们的理想也就变成了登上仕途,为君效劳。这样,封建制度下的各个君主就能充分把握学子心理,为他所用。除了对君主的好处外,科考制度也会增加各地官员施政的流畅性,这样当需要进行统一行动时,大家的思想也会比较统一。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是古代很多学子毕生的梦想。

最后,科考制度是古代最公正、平等的一种制度了。虽然贫苦弟子受教育的机会仍旧比较低,但科举制度不问世家门第,普通百姓也不是永无出头之日,给了底层百姓一个希望。虽然科举考试仍会有徇私舞弊、拜门生一说,但总体上还是选拔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但粮食里有一些小石子却不妨碍其食用性,把石子挑出来就好了。

总结

科举制度纵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但总体上还是优大于劣。可以说,我们现在用的公务员考试、高考、资格证书考试都和科举有一定的渊源。只不过现在的考试领域更清晰,专才专考。所以,科举制度最终被废止,并不是因为考试这种方式不适应时代,只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已经不适合近现代社会的需求了。


参考文献: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作者:刘海峰;

《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作者:刘晓东;

《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作者:程念祺;

《科举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析论》,作者:刘海峰;

《科举的利弊己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作者:田澍;

《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作者:梅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