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董卓到底有多“强大”?

元哥说历史


董卓集团当时的确非常强大。可以这样说,如果董卓有曹操或者刘备那样的格局,历史上根本就不会有三国。


1.董卓集团当时确实集中了一批顶级人才。谋士中有毒杀少帝刘辨的李儒;名号“三国毒士”的贾诩。武将中有人尽皆知的吕布、华雄、高顺、张辽。曾经击溃过孙坚的徐荣。日后占领长安的李榷郭汜。

2.董卓集团拥有西凉铁骑、虎贲军等一批精锐部队。由于张让等阉党诛杀了何进,引发关中地区的混战。使得董卓进入洛阳后,得以“浑水摸鱼”,先后吸收了何进、何田、丁原等人的部曲,成为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重兵集团。

3.坐拥东汉朝廷、虎牢关潼关要塞,关中平原物产丰富钱粮充足。汉献帝本身就是董卓册立的,董卓完全可以“挟天子令诸侯”。虎牢关潼关要塞提供了足够的安全屏障。在令天子迁徙长安的过程中,董卓命人发掘陵墓盗取宝物。在长安修筑郿坞,与长安城等高,积存的谷物够三十年使用的。董卓曾经得意的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曹操奋斗了一辈子才掌握的资源,董卓相比较而言,一开始就“出生在罗马”。秦汉时期,得关中者得天下。如果董卓首先西征消灭马腾和韩遂统一关中平原,然后远交近攻纵横捭阖,走上一条“强秦灭六国”的路子的话,历史上根本就不会有三国这个朝代。

“董卓不死便无三国”一句,不是说董卓不死就可以统一全国,而是说董卓生前还可以控制住当时的局面,董卓一死就引发了天下大乱。这句话虽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却还应该辩证的看。


1.【灵帝-何进阉党斗争-董卓-王允-李榷郭汜-曹操】董卓的介入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朝廷权力从内部争权(外戚与阉党的朝堂内斗)向外部夺权(各路诸侯之间的外部斗争)方向转移,东汉皇权逐步旁落的一个过程。董卓没有介入之前,虽然东汉朝廷有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等问题,然而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公信力的,只是外戚和阉党夺权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这个时候只要何进能够诛杀阉党,用人得当,就能够稳定住当时的局势。而董卓的介入标志着有独立于外戚和阉党的第三股军阀势力加入了争斗的漩涡之中。由于董卓进入洛阳前,外戚和阉党已经火并,何进和张让已经殒命,没有任何政治势力能够制衡董卓的军阀势力,导致军阀势力一家独大。董卓废除少帝后又将其毒杀,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开启了“潘多拉魔盒”。汉朝廷因为董卓的“废立”行为而公信力丧失,以至于袁绍想另立刘虞为皇帝,袁术自立为仲氏皇帝。东汉皇权从统治公器沦落成为诸侯出师有名的符号,是从董卓这里开始的,一直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形势都没有扭转。


2.董卓生前显然谈不上用人得当,然而至少以董卓的“白色恐怖”统治,还压得住东汉朝廷和董卓集团内部,不至分崩离析。董卓死后可以用“一个军阀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军阀站起来”来形容,逐渐拉开了群雄逐鹿的帷幕。东汉朝廷中出现了想要匡扶汉室的王允集团;董卓集团内部分裂出了日后一方诸侯的吕布集团;日后归降曹操的张济张绣集团;被贾诩进谏占领长安诛杀王允的李榷郭汜集团;李榷郭汜火并之后携带汉献帝东归的杨奉集团。上述军阀集团都是在董卓死后分裂派生出的。各个军阀集团相互攻伐,进一步加剧了天下的动荡局势,使之朝着群雄逐鹿的方向发展。

3.辩证的看,董卓死后仍然有机会匡扶汉室,却因为王允集团和李榷郭汜集团的一错再错,使三国成为了必然。董卓时期兵精粮足,是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然而董卓残暴统治 “打开方式”不对;王允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后,没有第一时间安抚董卓旧部,导致“王允要诛杀董卓旧部”的谣言散播。且王允认为吕布等将领足够抵御李榷郭汜,出现战术误判,导致长安被李榷郭汜占领,吕布溃逃,王允被杀。匡扶汉室的机遇功亏一篑;至于李榷郭汜集团本来就是听从贾诩的建议才有一席之地的,占领长安后便暴露出了两人的本来面目:为争权而火并且纵容士卒“打砸抢烧”。贾诩看到匡扶汉室的机遇已经消失殆尽,便悄悄离去,先后投奔董卓旧部段煨和张绣,而后劝说张绣归降了曹操。


事后复盘【董卓-王允-李榷郭汜】时期就会发现,看似一系列偶然引发汉室分崩离析,都有必然因素掺杂其间。



董卓出身西凉农户,年轻时曾经与羌族首领频繁交往,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游牧民族彪悍尚武的习气。以至于日后掌控东汉朝政期间专横跋扈、杀人如麻,包括太傅袁隗、尚书周毖、卫尉张温、城门校尉伍琼在内的大量东汉官僚皆被滥杀,朝廷内部如坐针毡、人人自危。于是刺杀董卓就成为既可以保全性命,同时又能匡扶汉室的必然选项;司徒王允没有独自领兵的经历,作为文官联合吕布刺杀董卓政变成功的同时,为错误估计董卓旧部的形势埋下了伏笔。文官治国更应当慎重兵势,而王允却沉浸在政变成功的喜悦之中。反而认为李榷郭汜不足为虑,误判吕布领兵足以将董卓旧部镇压下去。最终落得吕布被李榷郭汜击溃,长安被占领自己被诛杀的下场;李榷郭汜只是一介武夫,幸亏采用贾诩的建议才占领长安有了一席之地。而李榷郭汜却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为了争权而火并且纵容士卒在城中烧杀抢掠。最终难逃一死,在所难免。综上所述,何进、董卓、王允、李榷郭汜,在东汉乱世中本都有匡扶汉室成就功勋的机遇,然而都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落得个求功不成反被诛杀的下场。这就告诫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平时一定要注重积累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机遇来临时才有可能把握得住。否则就会像何进、董卓、王允、李榷郭汜一样,求功不成反遭其辱,千百年来为人所诟病叹息。


上蔡东门吏


董卓的强大从年轻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董卓的父亲是一个县尉,在这个时期,董卓出生,后来父亲离职,董卓也跟着回家乡陇西临洮了,也就是如今甘肃省岷县。

他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行侠仗义,爱好交友,还喜欢旅游。但是呢,他有一点和别人不同,就是他不喜欢和小喽啰一起玩,交的朋友都是能拿得出手的。

就比如他经常去羌人部落玩,结交了各种首领,都是大头目。有次他在家中杀鸡宰牛请各个首领吃饭,首领回去后直接送了几千头的牛羊给董卓。董卓直接暴富。

当然,他不光在交友方面有很强的天份,而且自身条件也不错。天生力壮,武功还很高,擅长骑马射箭,最主要的是还会带兵,当初在陇西当官时,和匈奴打过几仗,都是胜利而归。

还有一点便是,董卓知道如何对待士兵、将领,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得到他们的心。

公元166年,羌人和鲜卑人联盟,董卓被任命为护匈奴中郎将的军司马,也就是大将军的属官。

后来,成功击溃羌人、鲜卑人的联盟,董卓因为战功升为郎中,获得赏赐。他并没有私吞这些赏赐,而是全部分给了自己的下属还有士兵。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董卓明白带兵之道。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董卓任命为东中郎将,“中郎将”是一个管理军事的官职,而“东中郎将”则是负责冀州地区的军事事务。但是董卓似乎并没有能力担当此任,很快就被罢免了,还被治了罪。

第二年,董卓被封为破虏将军,攻打叛军,最终大获全胜,班师回朝。董卓也因此被封为斄乡侯。

公元188年,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这是当时第四个州牧,地位崇高,但是条件是董卓要交出手中的兵权。董卓虽然接受了任命,但不同意交兵权,他说:我掌兵十年,他们都是和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不能和他们分开。

至此,我们知道了董卓已经在战场上呆了10年了,而且和士兵们也相处10年了。手底下的能人干将肯定不少,并且都是久经沙场的。

公元189年,宫内政变,皇帝被挟持,董卓去救驾。而叛变之人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军队被董卓收编了,也就是说董卓的军队再次壮大。

之后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又拿下并州军队,如此,董卓彻底掌握了洛阳的一切军权。这里注意,洛阳是东汉的首都!

从此,董卓在洛阳都是横着走的,有些人不肯依附董卓,便弃官逃跑或者直接被董卓害死。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就是董卓,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是如日中天。

从上面所说,我们可以看出董卓有多么强大了。如果董卓不死,把握兵权,则永远不可能有三国的出现。

我是理科男读历史,如果你有其他看法或想法,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一起讨论。


理科男读历史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句话纯属扯淡,太看的起董卓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

第一治理天下,在德不在兵

那董卓治理用的是什么,霸道,绝对的霸道,谁敢忤逆他,他必然要屠刀相加。

哪怕普通百姓,董卓也重来不怜惜,他把所有的一切都看作了玩物,肆意蹂躏,肆意屠杀,当初他在何太后死后,纵容手下,抢掠洛阳城中的百姓,

最后被讨董联盟赶出洛阳,一把大火烧了曾经繁花似锦的洛阳城。

这些磊磊的罪证,是不可能书尽的,也是无法抹灭的!

那你指望董卓施行仁政无异于痴人说梦!

第二,不以仁义布道天下,那必将被仁义所败

董卓兵力是强,作用几十万西凉铁骑,可他还不是被打到退出洛阳么?

更何况就算董卓再厉害,他又能力和项羽比拟么?

项羽曾经兵峰天下,3万人打的刘邦60万人大败亏输,

可董卓有这个能力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后来剩余的土地,只有长安以北加上西凉这等蛮荒之地,也能与天下诸侯相比较?

没有能力?没有足够的兵马,更没有仁义布道天下,那你让董卓维系汉王朝的统治,这真的没有开玩笑么?


历史小公子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并不是如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而是董卓存在的时候,大家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敌人,想尽一切办法把董卓消灭,可是当董卓死后各个军阀之间的势力出现了绝对意义的不对等,而且没有了共同目标,相互之间也就尔虞我诈起来,慢慢的发展演变到最后就成了逐鹿中原。

事件回顾

董卓其实和曹操在最开始的发展状态相差不大,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也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董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实在是激起民愤,或者当时的世家大族和军阀都有着各自的想法,慢慢的董卓成为了众矢之的,所有人的矛盾通通都冲向了董卓。

俗话说的好,当你发现一个目的地或者一个假想敌的时候,你就会集中你的全部精力,然后运用你的所有实力去攻击他,去击败他。

当时的三国乱世也相差不大,因为董卓带头,并且董卓的影响力非常的强大,所以十八路诸侯他们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消灭董卓,只不过18路诸侯还没有来得及消灭董卓,反而被吕布给活生生的灭掉了。

我们以吕布杀掉董卓这一个时间节点的具体分析,就不难发现,董卓在死掉之后,整个18路诸侯各自之间的勾心斗角突然之间变的严重起来了,无论是哪一方诸侯都不认可任何一个诸侯所做的贡献,他们都认为自己出的力是最大的,既然有了矛盾那就需要开打,于是打了几十年,整个诸侯十八路慢慢的演变成了三路诸侯,也就是魏蜀吴三国。

没错,这就是事实

当然,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一篇文章就把董卓所有的影响力通通忽略不计,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就发现董卓在三国当中的影响力非常的大,并不是说董卓多么强悍,也不是说董卓的影响力多么大,而是董卓背后的那一支军队在整个三国当中属于最英勇善战,最能打能扛的:它就是西凉军。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当初追的曹操抛盔弃甲,把曹操的大本营差点给砍得稀巴烂的军队,正是西凉军。

西凉军地处比较恶劣的边疆区域,他们每天所面临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就这样斗来斗去,反倒成为了当时最为佼佼者的一支军团。

理论上来说,董卓拥有这支军团,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这支军团,并且知人善任,能够有一个统筹规划的话,由他来替代汉国是不成问题的,可惜的是董卓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个人操之过急的同时对于手下的将领不太信任,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干儿子吕布发生了间隙,非要抢自家儿子的媳妇,一下子惹到了吕布,最终也丢掉了生命。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这话不对,董卓死不死,与三国是否鼎立无关,论起董卓这个人,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纸老虎,外强而中干,一点也不强大。

并不否认董卓有些手腕和能力,在东汉朝廷内乱之时,能够凭借武力和手腕迅速打掉不服从自已的朝廷势力,控制了东汉朝政,董卓还是有点能力的。



当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害,袁绍与袁术兄弟及何进的部下吴匡便带领自已的武装杀尽了宫中的宦官,吴匡还与董卓弟弟董旻合作,杀死了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残余宦官裹挟着小皇帝何辩逃出洛阳,京城洛阳一片血雨腥风。

两汉四百余年,从来没有地方军阀带兵进京控制首都的先例,董卓是第一个,一是因为董卓运气实在太好,受到大将军何进的密召;二是董卓懂得利用时机,发现京城火拼出事后,迅速带领军队赶赴首都洛阳。



董卓运气也是好,在进京路上就遇到了宦官们挟制的皇帝刘辩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协,于是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从这时就开始了,董卓护送皇帝进京,进而开启了地方军阀干预朝政的先例。

董卓进京实际上只带了3000人,京城中原来势力最大的是何进,拥兵数万,何进被杀后,部下分散势力减弱,何进部下吴匡与董旻又攻杀了何苗,两败俱伤之际,何苗投靠了董卓,然后董卓又收编了何苗的军队。



董卓还利用造势让人误以为自已实力强大,将同一批军队分不同时间多次进城,造成一种军队数量较多的误解,董卓还以金钱、官职引诱吕布斩杀京城保安司令丁原,收编了丁原的部队。

在董卓依次收编何进部下、何苗部下、丁原部下,整个京城的反对力量就只剩下司隶校尉袁绍与虎贲中郎将袁术两兄弟,不过袁绍与袁术两兄弟在朝廷中的军事实力非常弱, 手下军队也多是何进旧部,在受到董卓的胁迫逃出洛阳,至此,董卓控制整个洛阳 。



可是,董卓的能力也仅限于此了,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作死的行为,董卓当时掌控全天下最好的资源-控制皇帝及朝廷,掌握着天下最强的兵力-西凉军及京城禁军,却做着自掘坟墓的作死行为,搞到最后连自已的命都丢了,堪称一手好牌打处稀烂的经典案例。

董卓干了什么作死的勾当呢?

1、擅自废立皇帝,董卓可不是伊尹与霍光,他废立皇帝只是为了自已的政治目的和更方便的掌握朝廷,引来天下一片反对之声。



2、肆意杀戮迫害王公大臣,已废皇帝刘辩被董卓杀死,何太后被董卓毒死,卫尉张温被董卓诬陷杀害,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都被董卓逼出洛阳,袁绍的叔父袁隗一家及族人都被董卓灭门。

3、残暴不仁。

董卓纵容手下烧杀抢劫,董卓手下的士兵在一个镇子上残杀了所有男子,砍下首级,抢走镇子上百姓的所有财物,对外宣称是战利品,董卓残酷对待投降的士兵,将他们倒着绑起来,浇上油膏活活烧死,董卓还四处纵容士兵抢劫,整个繁华的洛阳城,因为迁都,被董卓付诸一炬,成为灰烬。



4、肆意妄为。

董卓掌握政权后,将自已族人大肆封赏,高官厚爵,残酷对待反对自已的人,打击异已,整个天下及朝廷成了董卓的私人之物,董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还在眉县建立坞堡,搜刮财物藏在其中。

这样看上去董卓似乎很强大,但是董卓真的强大吗?

并不强。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曾经发兵讨伐董卓,但是只有曹操和孙坚真正出兵与董卓交战,其它诸侯包括袁绍在内,都是来看热闹和抢地盘的,并没有与董卓交战。



就算是曹操与孙坚和董卓军有过交战,只有曹操因为势力弱小而战败,孙坚首战失利,但之后孙坚大破董卓军,先是打败了徐荣与吕布,后又在洛阳击败了董卓亲自率领的军队,并再次击败吕布,最先进入洛阳。

也就是说孙坚一支军队就打败了董卓,如果以袁绍为首的其他的诸侯也对董卓进行攻击的话,董卓早就可能被打残了,西凉军虽强大,但还不是一样被孙坚击败。



董卓由于一系列的错误和倒行逆施,最终死于吕布之手,就算没有董卓,三国一样会存在,董卓只是一个纸老虎,并不强大。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影响三国存在的人,那么无疑何进要比董卓重要得多,如果何进不死,才真正没有三国存在。

何进是外戚,是东汉灵帝朝的大将军,整个天下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是董卓、袁绍、袁术、丁原、曹操这些所有人的上司,如果何进没有被宦官杀害,那么何进无疑能够继续掌握政权。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天下士人都是投靠在何进门下,比如袁绍、边让、蒯越、刘表、孔融、王允、华歆、荀彧、荀攸、陈琳、卢植、张扬、张辽、曹操等人,这些在后来哪吒风云的人物,都是何进的宾客或门生,你就知道何进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包括地方军阀的董卓,要是何进不死,董卓哪里敢进入京城,还不得乖乖的驻守在外,何进不死,哪来的董卓之乱,没有董卓之乱,哪来的军阀混战,以何进当时的实力,完全对地方有足够的控制力。



正因为何进死了,才有董卓之乱,才有地方军阀混战,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三分天下,所以说何进之死才是三国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如果董卓不死,那就不是三国了,会是四国了,董卓的强大建立在残暴的基础上,但是要说董卓强大到能统一全国,那不现实,估计连关中都走不出去。

董卓如何在东汉末年成长为一方诸侯,就不多阐述了,那个年代唯一能够进阶的途径就是打仗,董卓很能打仗,所立的战功颇多,他能够从一个甘肃岷县种地的(他爹曾经是个低级县尉)爬到侯爵,还是很有几把刷子,关键是他不但能打仗,还能忽悠人,现代用语叫情商高。

东汉末年的甘肃地区其实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羌人、胡人、匈奴人都多,董卓结交了很多这方面的部落人士,这为他以后起兵雄霸一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董卓除了打打黄巾军起义外,还在西凉边陲地区平平乱,打打小军阀,渐渐的就成了气候。

董卓没有多少政治抱负,更没有什么汉臣忠君的思想,哪里能捞好处就去哪里,董卓进京也不是他自己要去,而是何进和袁绍请他去的(袁绍后来又在河北起兵联络天下诸侯讨伐董卓),袁绍请董卓进京并不是因为董卓有多么强大,有多么的忠于汉室,那是因为只有董卓率领的五千西凉军离洛阳最近。

何进、袁绍在洛阳与宦官十常侍斗得风生水起,缺乏有力的军队的支援,在关键时刻想到董卓率领西凉军往并州进发,而且驻扎在河东郡,管不了那么多,收拾那群死太监再说,于是下旨令董卓进京除贼。

董卓进京就捡了个大便宜,原来没等董卓进洛阳,何进被宦官们干掉了,袁绍又把宦官干掉了,洛阳根本就不需要董卓了,可是人家董卓来都来了,怎么舍得走呢,他又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主儿,此时的洛阳空虚,皇帝又小,朝臣有老有小,却没兵,董卓带领五千西凉兵入了京城,那就是如同虎狼,对了,这些西凉兵大部分是匈奴人,根本不听朝廷调令,唯董卓马首是瞻。

董卓虽然没有政治头脑,但是这种大便宜是个傻子就知道怎么玩儿,三下两下就除掉了当时洛阳唯一的军事力量丁原(吕布的义父,也是他杀的),收编了何进的部队,又忽悠吕布当了他的干儿子,董卓立刻从一个偏远放羊娃变成了富家子弟。

董卓一步登天,把玩着天子,戏耍着群臣,可是眼界不高,只想做个权势富贵的权臣,并没有篡汉的打算,而且不但自己很残暴,肆意残杀大臣,手下的那帮士兵更是在洛阳地区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这样的人不可能争夺天下。

前面交代了那么多董卓的发家史,如果没有王司徒使用离间计,策反了吕布杀了董卓,那么董卓能否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呢,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不会!三国依然是三国,可能过程有些曲折,但不可能让董卓这种人影响历史的进程。

董卓不死,大不了他也就在洛阳或者长安称王称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关键是诸侯会奉这个诏吗?肯定不会。后来的曹操也玩过,但是人家好歹丞相,打的匡扶社稷的旗号,而董卓明显带着的是游牧异族的符号,更是在朝中名声极差,民愤极大。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引来的是袁绍等天下诸侯的讨伐,而曹操却可以肆意下诏给各个诸侯,大家还无法反抗,更没有说集体讨伐曹操。这就是差距。

既然天子在董卓手里起不了作用,他会不会以关中为根基兵出中原,一统天下呢,那就更不可能了,董卓手下的兵并不多,几千西凉军是主力,其他的都是些降军,丁原的手下归吕布管,何进的残部在张辽手上,强征关中兵源,估计才出关就能跑一半。

所以,就算是董卓不死,他也只会躲在洛阳或者长安过几天官瘾,袁绍、袁术、孙坚等人还是在组织讨伐董卓的联盟进攻洛阳。


沉墨I方之城


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这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这并不证明董卓强大,只是这货在合适的时期做了合适的选择,最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罢了。

董卓做了什么呢?

董卓所做的是从汉朝的拥护者变成了第一个吃汉朝螃蟹的投机者。他的任务本来是奉何进之命去灭掉宦官势力,但是后来,他发现了汉朝的腐败无能,于是拥兵自重成了权臣。




董卓之乱彻底埋葬东汉王朝

董卓的行为撕掉了汉朝最后的遮羞布,从此中央王朝再无威慑力,各诸侯拥兵自重,不听政府号令开始兼并土地,于是三国,中国历史上这个混乱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董卓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在三国之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因为他自身存在着很强大的实力,本来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在这个乱世之中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能够一步又一步的往上爬,最终是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并且可以取代皇帝,但是没想到自己的狼子野心暴露了,结果是被人杀掉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他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了吕布,希望吕布能够继承自己的一部,但是没想到吕布却为了一个女人就杀死了他自己的父亲,吕布实在是太坏了,要使董卓能够彻底的生存下去的话,他将会统一三国,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而他的位置将会给吕布,可惜吕布没有懂得这个道理,真的是非常的可怜。

要是董卓不死的话,他一定是会杀掉汉献帝,然后自己当上皇帝。

董卓虽然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当初是一个无名无姓的人,一点身份都没有,就和不同的老百姓一样,但是他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一步又一步的往上爬,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记忆,并且是抓住了自己的时机,最终是成就了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在历史上虽然被描写的非常残酷,但是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这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

董卓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给自己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够过得更好的生活,而自己过得差也并没有什么事情,所以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在西北是那个荒凉的边境里,他能够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这么好,就证明他拥有强大的人际关系,可惜的是就是因为太相信别人了,所以才会死的这么惨。



董卓后来是变得很残酷,那就是因为他实在是太相信别人了,而他现在还是选择相信,就是把吕布当做自己的后盾,可惜的是吕布辜负了他,要是吕布没有辜负他的话,他立刻能够是统一三国,并且是当上了皇帝,那是多么美好的结局啊。

董卓将会统一三国称为最厉害的历史人物。

董卓手下是有吕布这样厉害的将军,要是他们没有发生矛盾的话,不会因为一个女人闹得这么僵硬,那么他们两个人联合起来的话,而且手底下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就算是董卓和袁绍联合了18路诸侯也不一定能够打败他们。那个时候董卓已经是当上了皇帝,然后就再去收拾十八路诸侯就可以了。



或许能够像汉武帝一样造成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然后开创一个太平盛世,他们不会再去追寻着那些开江阔土,而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不会再经历三国这样的乱世,对于人民来讲,他们能够把日子过得更好,那才是最重要的。

你们认为董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英雄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最帅汪公说


这种论调!纯属无知!!!大势至来了!谁也档不住!!!懂吗?这是呆定的铁侓!!!与董卓和其它人无关!!!


寻道底呢


董卓和袁世凯一模一样,晚年不要去称帝的话,也是个好人。可惜去越雷池那一步了!成了个大国贼,呵呵,好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