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执意杀上官婉儿是向女性参政风气公开宣战?

唐隆政变中,上官婉儿本来不必死。当时她早已投靠了太平公主,如果从这方面来看,她算是李隆基阵营的人。

景龙四年,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共同起草了一份遗诏,拥立十六岁的李重茂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由相王李旦辅政。只可惜这一份诏书被韦后的心腹宗楚客篡改,删去了李旦辅政的部分。

李旦因此错失了进入权力核心的机会。

随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做着“皇太女”梦的安乐公主,还顺便杀了前来投诚的上官婉儿。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李隆基和刘幽求等人带兵进入皇宫时,上官婉儿早已率宫人执烛相迎,并奉上自己和太平公主拟的诏书草稿,以证实自己是太平公主的人,心也始终向着相王李旦,表明立场的意愿十分强烈。

刘幽求验过诏书无误,向李隆基求情,但李隆基却不为所动,执意把上官婉儿处死。


唐隆政变的历史意义

唐隆政变在唐历史上举足轻重,它一举铲灭了以韦后、韦温、宗楚客等人为首的韦氏霸权集团,颠覆了韦氏集团的篡权倒唐计划,将朝政又牢牢把持在李姓士族手中,为随之而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

关于唐隆政变的后续,算是各得其所。

韦氏集团余党及武氏族人在政变后几乎被诛杀干净,比如韦后、安乐公主、宰相韦温、权臣宗楚客、赵履温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三品高官却甘愿当牛马给安乐公主拉车的赵履温,死后竟被百姓分而食之,可见当时依附韦氏集团的一些人,已经激起了民间极大的愤慨。(详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相王李旦接替侄子李重茂当了皇帝,李隆基立下首功,越过两位兄长被立为太子,同时他还兼任宫廷总管和宰相。太平公主之子薛崇训为右千牛卫将军,与宋王李成器、衡阳王李成义等人共同瓜分军权,参与政变的其他人众也各自得到不同封赏。

至此,论功行赏分蛋糕的戏码也已经完成,唐景云年间以李旦居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互相制衡的权力格局正式拉开帷幕。

这里面最亏的恐怕要数上官婉儿。

唐代风气开放,女性权利得到进一步伸张

上官婉儿其人

上官婉儿发迹于女皇武则天时代,官封“内舍人”,负责起草女皇诏令,几乎代替了中书省的部分工作,因此她又被称为“巾帼宰相”。

她太有名了,也因此被贴上了数不清的身份标签。

比如:唐朝第一女官,女皇宠信,巾帼宰相,唐代著名女诗人,才女,两朝皇妃,淫荡,弄权等等。

上官婉儿首先是个复杂且高明的人,很善于玩弄权术。她历经高宗,女皇,中宗三朝,最早以罪臣上官仪家眷的身份入宫为婢,凭借自身的聪慧与美貌,一步步走入女皇朝的权力中枢,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武则天退位后,她又被中宗李显收入后宫,封为昭容,还兼着女皇朝沿下来的“内舍人”官职,专掌起草诏令,可以说无论在内宫还是外朝,都权势极盛。

上官婉儿经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调教和历练,政治手腕极为老练。她周旋在中宗朝最有权势的几个人之间,助李显议政,与韦后共享情夫武三思,还跟皇妹太平公主发展成了“闺蜜”。

武三思死后,上官婉儿与韦后的关系也渐行渐远,据上官婉儿墓志记载,这期间她还曾经四次上书力阻安乐公主受封皇太女,遭到李裹儿的忌恨。为了自保,她彻底倒向太平公主,并且开始押宝在相王李旦身上。

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刀挫衅;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

上官婉儿墓盖拓

明知同属一个阵营,仍然执意杀之,李隆基是有多恨上官婉儿

很多史书把上官婉儿的死归结于李隆基对她的忌恨,认为是李隆基迁怒上官婉儿间接害死节愍太子李重俊,又曾经鼓动韦皇后效法武则天改朝换制,因此才对她痛下杀手。

笔者在这里澄清一下,真正奏请韦后改朝换制,推翻李唐的是宗楚客、武延秀等一干人,与上官婉儿其实没什么关系。比如《资治通鉴·唐纪》中就记载道:

宗楚客与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及诸韦共劝韦后遵武后故事,南北卫军、台阁要司皆以韦氏子弟领之,广聚党众,中外连结。楚客又密上书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谋害殇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

至于认为上官婉儿曾经与韦后沆瀣一气并劝她反唐的说法,可能是源自《旧唐书》中的一段记载及早期上官婉儿与韦后的一段亲密关系。

真相是,上官婉儿的这次奏请,仅是让韦后效仿武则天的施政方针,比如百姓需要为被休妻的母亲服丧三年;男子长到二十三岁方算是成年,到了五十九岁可以免除劳役等等,都是些改善民生、笼络人心的制度和方法。

那个时期李显还在位,身体状况也还过得去,因此不存在蛊惑韦后篡朝的说法。

《旧唐书》:时昭容上官氏常劝后行则天故事,乃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母服丧三年;又请百姓以年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时望。制皆许之。

至于李隆基为李重俊报仇,笔者并未在史籍中找到二人关系亲近的证据,故此种说法成立的可能性也不大。

另外还有两件事,可以证实李隆基与上官婉儿之间并无私仇。

根据《唐会要》记载,上官婉儿死后第二年,也就是景云二年被复封为“昭容”。因此外界推测是太平公主为其申告,获得睿宗李旦的认可,因此才得以平反和追谥。

但据2013年9月陕西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的关于上官婉儿的墓葬资料,上官婉儿是被葬于景云元年八月,其时墓志盖上已刻上了“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因此,可以确定上官婉儿死后不久,也就是她正式下葬时就已经恢复了其昭容的称号,而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死去一年后的景云二年。

那么有一个疑问,李隆基为何在明知上官婉儿已经投附己方,仍坚持将她斩杀,却又对厚葬她不加制止?是不是有些悖于常理,难以解释?

同样令人疑惑的事还有一件。李隆基正式上台后的第一年,也就是开元元年,便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整理起来编订成册,并专门找当时的文学大家张说做序。

《旧唐书》:及韦庶人败,婉儿亦斩于旗下。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

这说明至少在文学成就方面,李隆基对上官婉儿还是很欣赏的,同时也说明上官婉儿之死确实蹊跷,至少李隆基杀她的理由有点牵强。

李隆基像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前夕曾以《牧誓》作为战前动员书。《牧誓》中有一句“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这句话意思是:母鸡不能打鸣,如果母鸡也开始打鸣,则是家道开始衰落的预兆。而这句话也成了千百年来儒家学派声讨女人参政的主要论据。

比如《新唐书·长孙皇后传》中记载,长孙皇后与太宗李世民聊天时,有时会被问及国家政事,而长孙皇后通常拒绝谈论。她的理由便是“牝鸡司晨,家之穷也。”

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

在中国古代,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的思想从来都是主流和典范,而武则天却是打破此规则的代表人物。

永徽二年(651年)到神龙元年(705年)的五十多年间,武则天完成了从一个受先皇冷遇的妃子到一代女皇的华丽转变,成为第一个明确帝王身份,开朝纳贡的女人。

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但同时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武则天像


说回唐隆政变中的上官婉儿死因

国际妇女解放运动从萌芽到兴起,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在那段时期里,女人参政、议政,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1647年,美国马里兰的布伦特夫人要求给予妇女政治上的发言权;1848年7月,莫特夫人和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主持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1944年,法国宪法才正式确立了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喻示着女人政治权利的合法化。

而早在1000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妇女参政和女性主张政治权利的雏形,其代表人物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退位后,由于唐中宗李显的懦弱,中国历史曾出现了一个短暂但较集中的,女性主张政治权力的跟风潮。皇后韦氏、安乐公主李裹儿、太平公主等人都参与其中。

对李家王朝来讲,那是一段黑暗时期,正统李姓势力被不断打压,朝政国事都被以韦家和武家为代表的权力集团把持着,甚至当朝皇帝都在权力争夺的斗争中死于非命。

唐隆政变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它有其历史必然性,代表了正统李姓势力对有篡朝趋势的韦氏集团的反扑。因此唐隆政变可以说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发动的一场夺权之战,是一场让朝政归于李家正统的战斗。

但我们查阅史籍资料,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即使唐隆政变成功清除了韦后集团,皇权已经重新回到李家人手中,但其实对李唐的危机并没有真正解除。摆在李隆基面前的,还有一个也许更危险的因素——太平公主。

中国古人普遍认为,王权更迭必须在父系血统中延续,而女子参政则无疑是对父系王权的侵削,会导致王权旁落外姓,是严厉禁止的忤逆行为。

但太平公主恰恰是这么一个热衷于玩弄政治的女人,比起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她更有政治手腕,也更热衷于权力,因此才更危险。

关于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的预判和认知,在随后的两人间夺权和斗法过程中很快得到了印证。只不过在当时,李隆基想要清除韦后等人,还需要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两人属于同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上官婉儿投附太平公主的事情李隆基一定知道,退一步他即使不知道,在看到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草拟的诏书后也应当清楚了。那为何还要执意杀死上官婉儿呢?

对比太平公主、韦后等人的皇族血系因素,其实上官婉儿更能代表唐早期女性参政的风气正在形成。她已罪臣家眷的身份一路走上高位,有自身能力的因素,同时也说明从武则天朝以来,人们对女性参与政治已经开始采取了宽容态度。

安乐公主李裹儿便是感觉到人们态度的转变,才几次三番要求李显立她为皇储,虽然后来被魏元忠和太平公主等人搅黄。(关于太平公主阻止李裹儿立储的事,记载于太平公主墓志当中)

但谁又保证能力远胜于李裹儿的太平公主不会依葫芦画瓢,再来这么一次呢?

唐隆政变成功,受益人必定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太平公主与李旦兄妹关系极好,她又是唐隆政变的发起人之一,在拥立这件事上居功至伟。

因此李隆基才不顾劝阻杀了上官婉儿,其目的有两个:

一、提前砍掉太平公主的左右手,削弱太平公主的政治力量。以上官婉儿的手段和能力,在即将到来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夺权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必定不容小觑。因此李隆基才会提前下手,为后面的斗争铺平道路。

二、以女性乱权的理由将上官婉儿斩杀,会起到一定的影射作用。李隆基的最终目的是继位,是成为这个大一统帝国的皇帝。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他形成最大威胁的并非来自同袍兄弟,而是来自自己的亲姑姑。因此他要藉由杀死上官婉儿来为男权皇族血统正名,让世人认识到女性参政的忤逆性和不合法性,其实在影射自己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

说白了,是敲给太平公主的一记重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