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真相”

题记



人类的古医学主要有四种:古中医、古印度医学、希腊医学和埃及医学。


人类四大古医学其实都对生命有独到的见解。


可惜的是,古埃及和希腊医学已完全被西医吞并,古印度医学在印度尚流下一丝足迹,在今天藏医那里也能见到一部分。


古希腊的先哲们同样是用最朴素的理解去解释生命,人体由“四元素构成”,即水、土、气、火。


希波克拉底建立起古希腊医学传统,为后来的西医奠定了基础。


许多学者认为西医的源头不在希腊而在埃及,其实希腊文明本就脱胎于埃及文明,只是希腊文明变成了是众神的世界。


古印度医学阿育吠陀是生命的智慧,印度医者同样用诊脉来辨识疾病。


唯有古中医保留最完整,但现代多数医者还需从精神上正本清源,真正理解和契合古医者的妙手仁心。


中医不是治病学,本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包括哲学、艺术等在内的综合生命学养,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



“医”和“艺”同音,古医者用琴箫调气、调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医是以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为内核.


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起的一整套有关摄生、持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等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修炼方法,不仅仅是现代人理解的,有病开几剂方子,做一下理疗、艾灸、刮痧、拔罐,或者冬至后吃膏方这么简单的。


古中医本是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如何影响着人体心理、生理及病理的变化。


如风、寒、暑、湿、燥、火被称为“六气”,正常时不会引起人们致病,若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六淫”,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从而致病。

古中医是防患于未然为主的生命大学问。


可以说中医本以治未病为主,以契合生命之本为要,故此,医者亦需通儒、释、道,哲学和医学向来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宋朝以后,医便逐渐强调技术,学医也只是守一定之方,少有哲学探讨,不再去求契合圣贤之意了。


仅会对症下药的不是高手,治未病防未病才是。


医者需要对生命、身体有很深的理解,现代医者其实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也是不容易的,许多病的症状相似,辨证就是医者修为了。



同样的病又分虚实、阴阳,古医者没有仪器,诊疗全凭一心,例如诊脉就是医者的修为、功夫,中医本没有血管的概念。


《黄帝内经》中只说经脉是“运输气血的通道”。


经脉不全指皮肤浅静脉和部分在体表可以触及的动脉,古时脉诊需要分别按压头颈部、两侧腕部和足踝部位经脉的搏动,获取这三个部位不同时间的不同症候,即“三部九候”。

到了扁鹊才固化在腕部,称为“寸口”,其著《难经》八十一难中,论脉就有二十二难。


左右手的寸关尺代表不同的“脏腑”,不同时间有不同之象。


脉又分阴阳。


古医者靠诊脉来诊断人体疾病的来源和走向,“寸口决生死”,这不仅是知识和经验,主要是医者的修为功夫,这在完全依赖仪器检测的西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西医根据仪器检测指标先定病名,有了病名就给患者“对症下药”了,这在古中医也是不可想象的。


古中医认为病名是假名,医者不轻易定病名,症状相似的患者病因不同、体质不同、环境不同,病也是不同的,故此医者必须见到人。


见到患者眼光的游移、眉峰的颦促,听到心音的踟蹰,摸到寸口、三部九候,才能感知患者纠结愁苦的端底。



注意,是感知,不是检测。


感知是人和人的心灵感知,检测用机器固定指标下结论。下结论容易,下了结论就轻易按此开药医治,如果药不对症,缓解症状又有什么用呢?



古中医不主张乱吃药,砭、灸、针、药治疗方法,不是现代人误解的砭是砭石刮痧,灸是艾灸,针是针灸,药是汤药。


砭不仅指砭石,砭法之后应加灸法,合称“砭灸”。


砭石疗法本产生于石器时代,是中医六术之首,用砭石后再用艾灸辅佐,可治疗实症、热症、虚症、寒症,为什么还要再辅以艾灸呢?


《医学人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气,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艾是中国独有的传统疗法,其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名“医草”,受到古医家的青睐。


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记载:“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那么针灸呢?亦是针疗之后加艾灸的合称。


针疗虽见效快,但取穴取、取时、取深、取动全凭医者的修为功夫。


且针疗刺激大,虽见效快,危险性也大,取穴稍有偏差,会刺激到神经,引起不良后果,再有,针有依赖性,不到万不得已,医者不选择用外物刺进身体。



所以古医者选用安全的灸法,补充砭、针的刺激性。


艾灸能开窍醒神,补精益气,回阳固本,并且其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砭、针为凉,艾灸为热;砭、针是实,艾灸为虚;砭、针为阴,艾灸为阳;砭、针为泻,艾灸为补……


古法,出手皆是对出,相生相克,生生不息。


佛医和佛法是一起传入中国的,佛法中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学说对中医产生了影响。


佛法认为“四大”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元素,是“五蕴”中“色”的一部分,同时是人身体的主要致病因素。


每一种致病因素又会导致另一类疾病的产生。这些理论思想在唐朝时被名医孙思邈融会贯通。


禅门认为还有一大,为“空大”,空以虚为性,能包容滋生万物。


禅中本有医道,禅师也都是大医师,但为什么没有一位禅师成为当世名医?


离开了身体,谁修行?

只关注身体,修什么?


中国禅系列丛书《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