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王朝史(31):背叛之殇——曼齐克特战役

介绍了拜占庭帝国进入到11世纪中期,突然由盛转衰的混乱局面。帝国再次开启了皇帝们短命的统治,贵族特别是安纳托利亚大地主军阀贵族不断挑战皇权,1059年君士坦丁十世建立的杜卡斯王朝,他的家族正是帕夫戈尼亚的军阀贵族。

罗曼努斯四世(左)与共治皇帝米海尔七世(右)的金币

1068年1月,君士坦丁十世的遗孀欧多西亚皇后,宣布与卡帕多西亚贵族罗曼努斯·狄奥基内斯结婚,后者即为罗曼努斯四世,杜卡斯王朝得以延续。

罗曼努斯四世:塞尔柱天生敌人

罗曼努斯四世出身显赫,他的母亲是前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三世兄弟巴西尔·阿吉罗斯的女儿。他的狄奥基内斯家族在卡帕多西亚赫赫有名,而罗曼努斯在早年在多瑙河边境时就已经崭露头角。他为人果敢勇猛,但也因为这样,他做事经常十分冲动鲁莽。

1067年,罗曼努斯·狄奥基内斯作为保加利亚塞尔迪卡(今索菲亚)军区的公爵。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世弥留之际,他试图起兵自立为王但因失败遭到逮捕关押。在被审判之前,皇后欧多西亚突然召见了他,宣布将其赦免并与其结婚,成为皇后和皇子的保护人。欧多西亚担心帝国的贵族会设法罢免她的摄政位置,她没有履行对先皇不再出嫁的承诺。

罗曼努斯与欧多西亚的象牙雕塑

此时,突厥人已经占领了卡帕多西亚的凯撒利亚(今土耳其开塞利)等重镇,帝国在东部防线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作为此前在边境线上屡立战功的将领,欧多西亚的选择几乎在朝中无人反对,君士坦丁十世下令书写的永不再婚誓言也被搁置一旁。1068年元旦当天,在元老院批准后二人正式成婚,38岁的罗曼努斯在君堡普世牧首约翰八世的主持下正式登基。

罗曼努斯四世上位后的当务之急就是解除塞尔柱帝国在东部的威胁。自1048年拜占庭首次与塞尔柱帝国冲突后,罗马人的亚美尼亚就不断被突厥人入侵,亚美尼亚的故都阿尼被塞尔柱人攻破后洗劫。在两个君士坦丁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十世)的糟糕治理下,拜占庭国力特别是军力一步步下降,为了节约军费,两位皇帝分别解散了伊比利亚军和亚美尼亚民兵。到了1067年,亚美尼亚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塞尔柱帝国手中。

罗曼努斯四世登基后不久,就派遣先帝伊萨克一世的侄子曼努埃尔远征。起初战争顺利解除了以哥念(今科尼亚)的围困,还占领了阿勒颇附近的几个要塞。但最终远征军被阿尔斯兰剿灭,曼努埃尔被俘。1069年,罗曼努斯四世被迫与塞尔柱帝国议和。阿尔斯兰因为着手攻打法蒂玛王朝也同意暂时讲和。

塞尔柱帝国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

1071年,拜占庭皇帝派使者面见阿尔斯兰续约,塞尔柱苏丹欣然同意。为了专注对付法蒂玛王朝,阿尔斯兰解除了对阿勒颇的围困,他认为这样做也可以让北部免遭战事,免得腹背受敌。罗曼努斯四世则看准了阿尔斯兰的算盘,决定率领帝国精锐突袭塞尔柱后方,夺回亚美尼亚的失地。

大战之前:皇帝的冒进

出征时伴随罗曼努斯四世的,是他曾经的对手、大军阀约翰·杜卡斯的儿子安德罗尼卡斯·杜卡斯。中央部队由大约5000名来自西部军区的拜占庭专业精英部队组成,东部的人数可能也差不多。这支庞大的部队还包括500名法兰克和诺曼雇佣兵,由将领鲁塞尔·德拜勒领衔。

一些突厥人(乌古斯人和佩切涅格人)和保加利亚雇佣兵也在其中,他们作为安条克公爵手下的步兵。从外还有战区当地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人组成为联军,以及帝国部分瓦良格卫队,总数约4万人。在罗曼努斯四世前的几年里,军区级军队的数量有所下降,因为政府将资金转用于雇佣兵,因为他们被认为不太可能参与政治活动,相比此前军区的本土部队更容易解散(以节省开支)。

哈利斯河(今克尔泽河)位置

穿越小亚细亚的行军是漫长而艰难的,罗曼努斯因为带着一列豪华的行李车而在士兵们心中口碑不佳。小亚细亚当地居民也遭受了部分法兰克雇佣军的掠夺,皇帝不得不解雇这些人。之后大军在哈利斯河(今克尔泽河)畔的塞巴斯蒂亚(今锡瓦斯)驻军。

1071年6月部队到达帝国东北重镇狄奥多西波利斯(今埃尔祖鲁姆)。在那里一些将领建议继续向塞尔柱控制区进发,以便在阿尔斯兰发觉前先发制人。另外以尼基福鲁斯·布莱恩尼斯为首的将领,建议大军等待时机和加强防御。不过皇帝性情一直冲动,他最终决议继续进军。

罗曼努斯四世认为阿尔斯兰的部队可能离自己很远,或者也不会赶来,于是拜占庭大军朝西亚美尼亚核心区凡湖进发。罗马人希望尽快夺回曼齐克特(今土耳其马拉兹吉尔特)和附近的卡拉塔(今阿赫拉特)要塞。

然而,阿尔斯兰已经率先来到了西亚美尼亚,他从阿勒颇和摩苏尔调集来3万精锐骑兵。和阿拉伯人类似,塞尔柱突厥人也继承了伊斯兰军队优秀的机动性。他们的侦察兵一直在远处监视罗马人的一举一动,而罗曼努斯四世却对敌人的动向浑然不知。

曼齐克特战役前,拜占庭军队(红)与塞尔柱军队(绿)行进路线

原本根据此前塞尔柱帝国与拜占庭签订的和约,阿尔斯兰打算进攻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但通讯能力超强的阿尔斯兰在阿勒颇得知拜占庭人的集结和行进,就立刻回到北方,在凡湖以北准备给予他们重锤。

罗曼努斯命令将军约瑟夫·塔尔查尼奥特斯率领部分帝国正规军和瓦良格人,加上佩切涅格和法兰克人攻击卡拉塔。而他自己和其他军队则向曼齐克特进军。此举将大军分成两半,每支约两万人。后续的史料里并未详细记载塔尔查尼奥特斯的部队发生了什么。

但据伊斯兰消息人士透露,阿尔斯兰击溃了进攻卡拉塔的拜占庭军队,然而罗马方面却没有提及。拜占庭历史学家米海尔·阿塔利亚特斯猜测塔尔查尼奥特斯在看到塞尔柱苏丹后就逃跑了——但考虑到罗马将军普遍爱惜自己的声誉,这似乎并不太可能发生。

不管怎样,参与罗曼努斯的进攻曼齐克特的军队规模大为降低,只有原本4万大军的一半左右。

背叛之慯:曼齐克特之战

罗曼努斯四世直到看见突厥人的军营后才发现对手有备而来。这场战役塞尔柱帝国具有先发优势,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在大战前召集了他的军队,并发表了一次演讲鼓舞突厥士兵,他在战斗日的早晨穿着一件类似于伊斯兰葬礼裹尸布的白色长袍。

罗马人与塞尔柱突厥人的宿命之战

罗曼努斯并不知道塔尔查尼奥特一部的失败,领兵继续前往曼齐克特,罗马人于8月23日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曼齐克特;塞尔柱人以弓箭兵的猛烈射击为回应。第二天,布里尼奥斯手下的一支后勤部队发现了塞尔柱人的活动,被迫撤退回曼齐克特。

罗曼努斯派出亚美尼亚将军巴西莱克斯和一些骑兵迎敌,他不相信这是阿尔斯兰的主力。但很快这些骑兵被突厥人绞杀,巴西莱克斯被俘。罗曼努斯此时才将他的部队整编队形,布里尼奥斯的担当部队左翼,但他们被迅速逼近的突厥人包围,被迫再次撤退。塞尔柱军队在附近的山丘中住了一夜,使得罗曼努斯不敢再出击。

8月25日,危机开始降临到罗曼努斯一边,一些突厥雇佣兵(主要是佩切涅格人和库曼人)与同宗的塞尔柱突厥人接触后叛逃到敌营,这再一次削弱了拜占庭军的规模和实力。罗曼努斯随后还拒绝了和谈的塞尔柱使臣,他想用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彻底解决东方突厥人的入侵和渗透,更重要的是再组建一支同样规模的军队将困难而昂贵。

罗马皇帝试图联络召回塔尔查尼奥特斯,可他已不在该地区。那天没有交战,但8月26日拜占庭军队集结成一个新的的战斗队形,开始向塞尔柱阵地进军。方阵左翼仍由布里尼奥斯领导下,右翼则由狄奥多·阿利亚特斯领导,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坐镇中路。此时,一名突厥士兵对阿尔斯兰说:“我的苏丹,敌军正在逼近。”阿尔斯兰说:“那么我们也在接近他们。”

曼齐克特战役示意图

拜占庭将领安德洛尼卡·杜卡斯领导后备部队位于部队的后方。显然,这是罗曼努斯犯的一个愚蠢错误,二人和双方家族过往就有过节,曾经是帝国皇位的竞争者,可皇帝仍旧选择信任杜卡斯。塞尔柱人在约四公里外的地方组成了一个新月队形。突厥弓箭手在拜占庭人靠近时就攻击他们;他们新月的中心不断向后移动,而两翼则移动包围起罗马人。

勇猛的拜占庭部队抵挡住了弓箭的攻击,在下午结束前占领了阿尔斯兰部队的营地。然而,当罗马人试图迫使突厥人投入近身场激战时,大部分拜占庭两翼部队却因弓箭攻击的伤害几乎都解体了;塞尔柱骑兵在受到挑战时往往选择逃离战斗,这是草原民族的经典的诱敌战术。

由于塞尔柱人避免战斗,罗曼诺斯被迫下令在夜幕降临前撤退。然而拜占庭右翼部队误解了这一命令,杜卡斯作为罗曼努斯的对手故意无视皇帝,大步地返回曼齐克特郊外的营地,而没有掩护皇帝的撤退。随着拜占庭部队内部彻底迷惑,塞尔柱人抓住了机会并进攻。

15世纪法国艺术家描绘的曼齐克特战役

拜占庭右翼几乎很快被击溃,他们认为他们被亚美尼亚人或突厥雇佣兵出卖。一些军团指挥官认为亚美尼亚人最先逃离,他们也设法逃走了。安德洛尼卡·杜卡斯还可能在后方向部队宣传了皇帝战死的假消息,眼看拜占庭阵营人越来越少。相比之下,反而是部分突厥雇佣兵一直战斗到了最后。其他来源表明,亚美尼亚步兵其实一直顽抗着,也没有像其他逃兵那样抛弃皇帝。

当罗曼努斯看到亚美尼亚步兵的勇敢时,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爱戴,并向他们许诺了高额的回报。可是最终,皇帝的近卫军和这些亚美尼亚步兵,都遭受了最严重的伤亡。布里尼奥斯领导的左翼部队坚持了一段时间,但也很快被击溃。拜占庭中路的残余部队,包括皇帝和瓦良格卫队最后被塞尔柱人包围。

描绘曼齐克特战役的作品

罗曼努斯受伤后投降被俘,他不久就被突厥人囚禁。许多逃离战场的人则幸存了下来,他们整夜被追捕,但没有超过这个范围;到了黎明,拜占庭军队的精英核心部队已经几乎都被摧毁,而许多在安德洛尼卡·杜卡斯指挥下的民兵后备军队和雇佣兵都已经逃亡。

这场原本拜占庭力量对比占据绝对优势的较量,因为大部队被罗曼努斯四世一分为二,以及后续的不断背叛(突厥雇佣兵倒戈、杜卡斯的谎言)而改变了结局。

塞尔柱释放罗曼努斯却惨遭颠覆

面对被俘虏的罗曼努斯四世,阿尔斯兰起初并不相信那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强大的罗马皇帝。确认身份之后,塞尔柱苏丹把靴子压在了罗曼努斯的脖子上,强迫他亲吻地面(其实是想自己磕头)。然后阿尔斯兰与罗曼努斯开始了对话:

“如果你俘虏了我,你会怎么做?”阿尔斯兰问。

“我会杀掉你,或者把你押到君士坦丁堡,然后游街示众,”罗曼努斯回应道。

“我的惩罚比你严厉得多,我要原谅并释放你让你自由。”苏丹回答。


罗曼努斯四世被阿尔斯兰囚禁

后来阿尔斯兰果真释放了罗曼努斯,在囚禁罗马皇帝的一周里,二人几乎天天一起吃喝。罗曼努斯答应将埃德萨、安条克、曼比季和曼齐克特等东方重镇割让给塞尔柱帝国。苏丹要求支付1000万金币作为罗曼努斯的赎金,后者认为太高了。后阿尔斯兰改为要求150万金币作为首期付款,然后每年支付36万金币。被俘一周后,罗马皇帝由两个埃米尔和一百个马穆鲁克人前往君士坦丁堡,临行前还获赠了一堆礼物。

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的分析,曼齐克特战役的失败并没有彻底摧毁拜占庭帝国的军力。这场战争中,拜占庭军队的外籍雇佣军虽然有不少倒戈和逃跑,但失利后被俘虏的罗马士兵并未遭到大屠杀。特别是拜占庭的指挥者们基本都幸存下来,包括安德洛尼卡·杜卡斯、塔尔夏奈奥特斯、尼基弗鲁斯·布莱恩尼奥斯、德拜勒等等,特别是皇帝罗曼努斯四世本身也被安然释放。

米海尔七世

然而自古以来,罗马帝国最大的敌人就是来自于自己。战役的失败虽然没有改变拜占庭与塞尔柱帝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拜占庭内部却因为这场集结了帝国主力的失败而展开了内斗。安德洛尼卡·杜卡斯在没有看到伤亡的情况下就迅速逃回了帝都,并发起了针对罗曼努斯四世的政变运动,很快就将罗曼努斯的养子、先帝君士坦丁十世的儿子米海尔七世推举为巴西琉斯(罗马正皇帝头衔)。

尼基弗鲁斯·布里尼奥斯的部队虽然受到了一些损失,但并非致命的溃败。塞尔柱突厥人并没有在获胜后迅速夺取曼奇克特城,罗曼努斯四世在战役后一周被阿尔斯兰放走后,很快就回到了重新集结的拜占庭部队中。这支队伍由亚美尼亚向北安纳托利亚的多西亚(今土耳其托西亚)移动,他们最大的损失似乎来自于皇帝的豪华行李车。

罗曼努斯四世形象的铜币

但回归的皇帝很快发现帝都易主,他带领残存忠于自己的部队与杜卡斯家族展开了三次交锋但均告失败。1072年罗曼努斯四世遭到俘虏后被挖去双目,悲惨地死在了王子群岛上。

掏空核心:痛失小亚细亚大部

虽然在武装上拜占庭帝国并非受到毁灭性打击,但这次战役引发的混乱却打乱了帝国在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的防御。原本在君士坦丁九世和十世期间,伊比利亚军区和亚美尼亚当地的部队就先后被解散。曼齐克特战役中,帝国动用了大部分野战军参与,失败后安纳托利亚内部多地已经处于无政府状态,突厥人开始如入无人之境。

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维奇(John Julius Norwich,1929-2018)在他关于拜占庭帝国历史“三部曲”中写道:

“它(曼齐克特战役)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虽然他们的残存力量要在之后几个世纪才最终燃尽。在战役后短短几十年里,他们就失去了整个安纳托利亚,那里是帝国的核心领土。曼齐克特战役是罗马迁都七个半世纪以来最大的灾难。”

另一位英国史学家斯蒂芬·伦西曼爵士(Sir Steven Runciman,1902-2000)也有类似的描述,他称1071年曼齐克特的失败是拜占庭“最具决定性”的灾难,后来东罗马的历史学家一次又一次提到那个悲惨的日子。

曼齐克特战役后,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沦陷的示意图

无休止的内斗让突厥人继续坐收渔利,在曼齐克特战役结束后仅仅第六年的1077年,分裂为罗姆苏丹国的塞尔柱人,在君士坦丁堡东边不远的尼西亚(今土耳其伊兹尼克)建立了首都。

曼齐克特战役后不到十年塞尔柱突厥人利用罗马人的内部问题成功控制入主小亚细亚,使得拜占庭帝国失去了核心领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恶性循环,譬如兵源不足严重限制了后来的陆军规模。

无论如何,曼齐克特战役的失败是拜占庭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事件。因战役失败导致的帝国内乱,让突厥人趁虚而入在短期内丧失了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的控制权,安纳托利亚从此开始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进程,君士坦丁堡不得不直面威胁。

由于威胁迟迟不能消除,从而导致了后来科穆宁王朝向西欧拉丁人求助,也就有了后来的十字军东征。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拉丁人因为没有得到金钱满足转而进攻东罗马,君堡失陷后帝国彻底跌入深渊。可以说,曼齐克特战役的失败是一切的原罪

现代土耳其人纪念塞尔柱帝国的曼齐克特战役胜利

而被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小亚细亚,后来的科穆宁王朝中期虽然恢复了近一半领土(基本位于沿海),但内陆交通不畅的高原内部却再没有回到罗马人的怀抱。在那里,突厥语彻底取代了希腊语、伊斯兰教取代了基督教,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