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之中,为什么说马周是比姜子牙更厉害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一代明君,他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招揽天下名士贤才,共同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李世民的肱股之臣,大家熟知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谏臣魏征等等,也都各有建树。但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眼里,唐太宗手下的重臣中,最有才德的却是被后世逐渐淡忘的马周。

毛泽东评价马周,“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马周(601-648),字宾王,博州(今聊城茌平区)人。唐太宗李世民对手下的肱股之臣多有评价,褒贬俱有,但在历史资料中,从未发现太宗及后人对马周的负面评语,有的就是思念和仰慕之情。在人才济济的贞观时期,马周能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和赞赏,除了确有才能以外,在为人处事上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马周文化展览馆

早年孤贫,怀才不遇,后发愤图强,终由一介布衣成为宰相

马周父母早失,家境贫寒,孤苦一人。他自小酷爱读书,靠旁听私塾与自学,而广有学问,且志向远大,谋略过人。但苦于无人荐拔而怀才不遇,闷来时只是饮酒,尽醉方休,且酒后狂言乱语。左邻右舍没一个不厌他,背后唤他“穷马周”、“酒鬼”。 后博州刺史姓达,名奚恕,素闻马周明经有学,聘他为本州助教之职。担任助教后,马周也是嗜酒如命,被刺史多次责备不能悔改。一日,又喝的大醉,恰巧路遇刺史,呵他回避,马周哪里肯退步?瞋着双眼倒骂人起来,又被刺史当街发作了一场,马周当时酒醉不知。次日醒后,门生又来劝马周,去刺史处告罪。马周叹口气道:“我只为孤贫无援,欲图个进身之阶,所以屈志于人,只因酒过,屡被刺史责辱,何面目又去鞠躬取怜?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便把公服脱了递给门生,让其代交还刺史,出门而去。

自古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窘迫的生活,让马周彻底醒悟,他想努力改变自己。

在密州赵仁本的资助下,前往长安,谋求新的生活。一天来到新丰镇,天色已晚,只拣个大客店,踱将进去。新丰是长安的关内之道,市井周密,好不热闹。但见店内来往的客人很多,店小二忙得似走马灯一般。马周独自冷清清地坐在一边,并没半个人睬他。马周心中不忿,拍案大叫道:“主人家,你好欺负人!偏俺不是客,你就不来照顾,是何道理?”店主王公听得发作,便出来打圆场:“客官不须发怒。那边人众,只得先安放他们;你只一位,却容易答应。但是用酒用饭,只管吩咐老汉就是。”马周道:“俺一路行来,没有洗脚,且讨些干净热水用用。”王公道:“锅子不方便,要热水再等一会儿。”马周道:“既如此,先取酒来。”王公道:“用多少酒?”马周指着对面大座头上一伙客人,向主人家道:“他们用多少,俺也用多少。”王公道:“他们五位客人,每人用一斗好酒。”马周道:“论起来还不够俺半醉,但俺途中节饮,也只用五斗罢。有好饭尽你搬来。”王公吩咐小二过了。一连暖五斗酒,放在桌上,摆一只大磁瓯,几碗肉菜之类。马周举瓯独酌,旁若无人。约莫吃了三斗有余,讨个洗脚盆来,把剩下的酒,都倾在里面。脱双靴,便伸脚下去濯。众客见了,无不惊怪。王公暗暗称奇,知其非常人也。后岑文本画得有《马周濯足图》,唐代诗人张志和题赞于上:世人尚口,吾独尊足。口易兴波,足能涉陆。 处下不倾,千里可逐。劳重赏薄,无言忍辱。 酬之以酒,慰尔仆仆。令尔忘忧,胜吾厌腹。 吁嗟宾王,见超凡俗。

次日,马周早起登程,身无分文,便脱下狐裘皮衣送与王公抵账。王公见他是个慷慨之士,又嫌狐裘价重,再三推辞不受。最后,王公道:“住店、酒饭钱,我送于马先生。”马周听此感激索笔,题诗壁上。诗云:古人感一饭,千金弃如屣 。匕箸安足酬?所重在知己。我饮新丰酒,狐裘不用抵。贤哉主人翁,意气倾闾里!


马周来到长安后,结识武臣常何,成为常何门客。贞观三年大旱,太宗诏五品以上百官上书,谏言献策。马周为常何代写的文章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老实正直的常何便借机向唐太宗推荐了马周。之后马周正式踏上仕途,从一介布衣一跃成为位极人臣的宰相,屡创政绩,威望也随之水涨船高。

高情商,让他在人才济济的贞观时期成为最灿烂的明星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是中国历史“明君谏臣”千古佳话。同为贞观名臣的马周也给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魏征之下。同样是奏章,魏征在临终前都留下了备份,并且送给了史官让他记入国史之中;而马周临终前,把给皇帝的奏折一把火通通烧光。对待事情的不同态度导致两人不同结果,据《新唐书》记载,魏征死后,唐太宗推倒了魏征墓碑,并且磨灭了墓碑上碑文。几天前还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这才刚死了就立马成了这个样子,确实让无数人大跌眼镜。相反,中书令马周去世后,李世民为他举行了国葬,赐昭陵,善终身后。

在这一点上彰显了马周的智慧和高情商,低调做人不张扬,忠心耿耿,全力维护皇帝颜面,毕竟哪一位皇帝也不愿意让人抓住“黑历史”。

做为一名富有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相比魏征直言相谏,马周在进谏时更讲究艺术。比如他劝说唐太宗废除世袭,“窃惟陛下之意,诚爱之重之,欲其裔绪承守,与国无疆也。臣谓必如诏书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贵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尧、舜之父,有朱、均之子。”即表扬了太宗重视功臣的做法,又点明了存在的不妥,太宗非常高兴地采纳了马周的意见。说话讲求艺术,虑事周全,让太宗与马周一生如胶似漆,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即便放到现在的职场,也堪称典范。

马周高情商的另一个表现是有一颗感恩之心。马周父母早失,家境贫寒,曾得到许多人的帮助。等马周发迹荣贵后也是知恩图报,如千金赠王公、马周不计前嫌举荐达奚恕等等,“壁上诗句犹在,一饭千金,岂可忘也?”身为臣子,马周对唐太宗的忠心耿耿,更是对李世民慧眼识珠的感恩,在为官的几十年里,他恪尽职守,朝夕进谏,提出了大量的治国安邦良策。从一介布衣一跃成为位极人臣的宰相,有人相助,有人欣赏,有人信任,这与马周懂得感恩的高情商是分不开的。

山西晋祠君臣群塑 左前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右后为马周

富有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凭借自己的才华,开创一番丰功伟绩

马周自小酷爱读书,靠旁听私塾与自学,精《诗》《春秋》,且志向远大,谋略过人,因无人荐拔而怀才不遇。后在密州赵仁本的资助下来到长安,结识武臣常何,成为常何门客。贞观三年大旱,太宗诏五品以上百官上书,谏言献策。结果马周为常何代写的文章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老实正直的常何便借机向唐太宗推荐了马周,之后马周正式踏上仕途。在朝为官的20年里,马周多次上疏,针对当时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利弊分析,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在治国的方略上卓有贡献,在具体事务的实施过程中,马周也进行了不少创新和改革。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行人出入长安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皆周建白。意思是说:行人出入城门时,入则靠左行走,出则靠右行走。这一左、右表述,是按城门里向外说的,其实就是“右侧通行”的规则。人类交通史上靠右行驶规则,是马周首先提出来的,是从“入左出右”这一理念演变而来,这一行驶制定的实施,结束了我国男右行、女左行、车行中间的历史。


因一篇文章受到赏识,最终官至宰相;深得皇帝信任和喜爱,他并没有恃宠而骄,而是忠心耿耿,发挥自己才能,竭力辅佐唐太宗;马周的建议,唐太宗“照单全收”,足以说明马周的人品、才能和学识,但马周留世的作品不多,仅从马周留下来的几篇疏文来看,他的被烧掉的奏章应该含金量极大,只可惜被付之一炬。一代伟人毛泽东对马周的评价甚高,评价马周奏章,是“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毛泽东在新唐书上的批注

马周去世后陪葬昭陵。但后人为表彰其功德,曾在家乡(现振兴街道前曹村)为其建衣冠冢一座,奇特的是每到阳春三月,这里细雨绵绵,家乡的人都说这是马周回家探亲。据《茌平县志》记载:“城东二里,马周故居,村庄之内,地有亩许,三月春暖,零露如珠,宛如江南,毛风细雨”,称为马庄春雨,列茌平古八景之一。

马庄春雨全景

结论

马周是幸运的,唐太宗的知遇之恩使他顿生“士为知己者死”之情怀;马周更是聪慧的,情商高虑事周全,成为唐太宗的最信任的大臣,也难怪唐太宗给予马周“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