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军为何要南下广东而导致失败?朱老总:方向弄错了

众所周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发动了打响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开始了自己创建革命武装力量的漫漫征程。8月3日起,起义部队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最后在三河坝和潮汕地区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南昌起义以失败告终。那么,南昌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呢?如果不走这条路,还有没有其他道路可选择?

首先,南下广东是中共既定的计划。在起义前,中共中央已经决定了起义军的前进方向:“以中共所掌握的影响的部分北伐军为基本力量,联合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重返广东,实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举行第二次北伐。“8月4日,中共中央又指示广东省委做好在东江接应起义军的准备。

根据原定计划,南昌起义得手后,仅仅休整了2天时间,起义军即匆忙从南昌启程南下。

根据江西的地形,南下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沿赣江南行,经吉安、赣州、韶关等中心城市进入惠州地区,这是传统的两粤出东南主要通道。一是由赣东经临川、会昌、寻乌入粤东北,直取东江。前一条虽是大路,却也是对方重兵驻扎地区,相对面言,后一条路相对偏僻,对方力量较弱,且东江是广东农民运动发达地区,直取东江,有望较快取得当地群众的支持。

南下广东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拥有汕头出海口,可以指望从苏联方面取得物质援助。起义后,苏联方面迅速作出大力援助的计划,加伦提出准备装备一个军的要求。8月11日,苏联方面决定,根据加伦的要求拨付总价10万卢布的装备,包括15000支步枪、1000发子弹、30挺机关枪、4门山炮。同时,要求“紧急弄清楚在汕头设立商务代表处或另外一种经济机构的可能性”。虽然这一大规模的运输计划后来并未能正实施,但当时却是影响起义军多数人选择的关键因素。

那么,南下的两条线路,为什么又选择了临川、会昌这条偏僻的小路呢?

当时的领导人,对于两条路线是有争论的。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和参谋团主席刘老总主张走小路,尽管二十军军长贺老总和起义军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平山都持有异议,由于叶挺的坚持,加上前敌委员会书记周公的支持,最后决定走小路。时任二十军第三师师长的周逸群得知南下走小路后,找到各起义军领导人游说,坚持走大路的主张,最后,叶挺不耐烦地说:“这事你不早说,现在已经决定,而你又固执地坚持再讨论它,难道你不怕扰乱军纪吗?”谭平山便不敢再说了。

客观地说,走大路未必就会有更好的结果,但是走小路遇到的粮秣问题也是事实。

除上述两条路外,后来陈老总、贺老总等都提到,其实还应有西进的第三条路,即“折回武汉,转道湖南,发动两湖地区的革命群众,也是一条路”。不过,且不说其是否成立,当时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去想这样一种可能。

此外,参加起义的第四军、第十一军作为广东开出来的军队,有相当一部分中下级军官是广东人,他们返回老家的愿望十分迫切,南下相当程度上契合着他们的心理。

所以叶挺在起义后发出的《告第二方面军同志书》就强调:“……欲维持我们生存以为革命奋斗,也必找着个内不受军阀所包围,外不受帝国主义所封锁的地方。全国十八省唯有广东适合这个条件……”这其实说出了起义军选择南下的重要原因,切中了许多官兵的心思。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南下广东,成立导致起义军失败的关键问题。后来,朱老总总结说:

……最重要的是方向弄错了。虽然打了许多胜仗,但打到广东终于失败,起义军3万多人只剩下了几千。这一教训是:我军应当到农村去,不应当打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