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为什么灭商,除了顺应天命,其实还有别的原因

商朝延续了600多年,因为周武王的伐纣灭商而终结,周灭商,除了顺应天命和民意,其实也因为其他的原因。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西伯侯姬昌的父亲季历说起,季历派兵对周边的戎狄部落征伐,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周国的势力不断扩张,这些引起了当时的商王文丁的猜忌。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的快速增长,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先是封季历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后把季历软禁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了。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姬昌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发展生产,广纳贤能之士,曾用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换取纣王废除“炮烙“酷刑,因此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威望越来越高,这让纣王觉得对自己是个威胁,于是纣王就效仿起他的爷爷商王文丁来,故技重施,随便编了个理由把姬昌骗到殷都,关在羑里囚禁了好几年。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亲自赴商救父,献上宝物和美女向纣王求情,没想到却被纣王残忍地杀害剁成了肉酱。因为听闻姬昌善于算卦,于是故意让人将伯邑考的肉做成肉丸,送到监牢给姬昌吃,姬昌早就算出肉丸是用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但是为了能够活下去,日后替儿子报仇,只能假装不知道,忍痛吃掉了肉丸,由此打消了纣王的戒心。周人又向纣王进贡了大量的珍宝和美女,这才把姬昌救回西岐。新仇旧恨交织在一块儿,杀父之仇,灭子之恨,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姬昌回到西歧后,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以德治国,礼贤下士,使周国更加繁荣兴盛。他表面上对纣王依然臣服,暗地里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因为纣王的暴政,很多诸侯都与他离心离德,背弃了他而臣服姬昌,在肃清了附属于商的几个小国后,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姬昌积极地为伐纣做准备,但是遗憾的是,他没能亲手为父亲和儿子报仇。公元前1056年,姬昌带着大仇未报的遗憾病逝了,他的儿子太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武王。

武王继位后,继承了他父亲文王的遗志,重用贤才治理国家,励精图治,周国日益强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公元前1046年,天时地利人和,武王与纣王在牧野大战,纣王大败,在鹿台自焚而亡,商朝灭亡。

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追封自己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至此,武王既解救了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又为他的爷爷,父亲,长兄报了血海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