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南去人北望,劉裕痛失左膀右臂,華夏再失天下一統良機

劉裕門第甚卑,與譙國桓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頂級門閥相比有著雲泥之別。在極為重視門第的東晉時代,劉裕卻憑著卓越戰功脫穎而出,扶搖直上,成為政壇新星,被各方勢力所拉攏。劉裕通過政變消滅桓楚,再造晉室,一舉成為東晉的實際統治者。隨後,劉裕挾天子以討諸侯,統一了南方,結束了軍閥紛爭的局面。緊接著,他又將目光投向北方諸國,興師北伐欲一統華夏,終結自西晉以來外族入侵的亂局。義熙北伐,滅燕平秦,卓有成效,將東晉領土一直擴張至黃河南岸,華夏一統計日而待。劉裕也因此積累大量威望,從而取代東晉,建立了劉宋。可是事與願違,劉裕終其一生都未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究其原因,這都與兩個人的早逝有著莫大關係。

劉松王朝疆域

劉道規早逝,宗室力量匱乏

亂世中起業的軍閥往往十分依賴鄉黨和宗室力量,比如曹操便以譙沛宗室和姻親子弟統領軍隊征伐天下建立曹魏。宗室往往要比外人更易得到主君的信任,畢竟互相之間知根知底,又有著共同家族利益綁定,所以遠比任用外人放心。西晉爆發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北方許多家族遷往南方定居,劉裕家族便在其中。劉裕家族並不算龐大。他在年少時放浪形骸,為鄉里所輕視,因此家族中並未把劉裕當塊成器的料,與劉裕的關係也十分冷淡。待到日後劉裕飛黃騰達,能信重的唯有兩位同父異母的弟弟——劉道憐和劉道規。

當年,劉裕密謀反桓玄,也是立刻聯絡兩位弟弟共同舉事。此後,劉裕常常親自率軍東征西討,後方也多交由劉道憐鎮守。劉道憐才能平庸,沈約稱其“道憐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為,多諸鄙拙。”換句話說,劉道憐不僅無才,而且缺德。劉道憐鎮守過的地區府庫皆空,俱被劉道憐貪入囊中。劉裕為此數次遣大將輔佐劉道憐,並勸其收斂,可他通通當作耳旁風。

劉裕畫像

劉道規相比起哥哥劉道憐要優秀許多,劉裕也更願意委派劉道規執行更重要的作戰任務。義軍起事後,連戰連捷,桓玄無奈之下西遁荊州,劉裕令劉道規率軍追擊。劉道規一路高歌猛進,在桑落洲大破敵軍,奪取尋陽。劉道規繼續西進,在崢嶸洲與桓玄數萬大軍相遇。當時劉道規僅有數千人,雙方實力懸殊。部下皆建議劉道規退守尋陽,可他毫不畏懼,鼓勵將士奮勇進攻,一舉擊潰數萬大軍。

劉裕佔領荊州後,便留劉道規擔任荊州刺史,都督荊州軍事。荊州在建康(東晉的首都,即今南京市)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晉時期中央每逢政治危機,往往是荊州軍閥作亂,順江而下包圍首都建康。劉裕非常重視荊州都督的任命,所以安插自己的弟弟劉道規擔任此職。

晉末局勢緊張,各地軍閥林立。荊州處於四戰之地,西有譙蜀政權,南有盧循、徐道覆,北有強盛的後秦,三方俱對荊州虎視眈眈。再加上,荊州內部還有桓氏殘餘勢力作亂,其形勢可謂三面臨敵、內外交困,劉道規身上擔子一點也不輕鬆。

劉裕大軍北伐南燕之際,盧、徐趁虛而入,迅速攻下江州。並且聯合桓謙、西蜀譙道福、後秦大將苟林一起攻打荊州。可是劉道規臨危不亂,他內撫百姓,外御諸寇。桓氏在荊州極有威望,甚至江陵城中不少人寫信與桓謙通敵。劉道規發現後,看也沒看便把書信全部燒燬,這讓軍民百姓都信服於劉道規的仁德,便誓死助其守城。

剿滅盧、徐

劉道規在戰爭中相繼擊殺桓謙、苟林,大破徐道覆,力保荊州不失,軍事謀略和政治胸襟展現得淋漓盡致。戰爭結束後,朝廷大力嘉獎劉道規,進拜他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比三司(即相關禮儀、官府規模如同三公)。

然而劉道規卻在荊州染上了重病,他只能上表請求回朝養病,朝廷答應了他。但不幸的是,劉道規回朝不久便猝然而逝,年僅四十三歲。劉道規任荊州都督時,府庫中的財物分文不取,解職時有兩名親隨士兵擅自取走坐席,竟被劉道規軍法處置。這與他兄長劉道憐的“賊不走空”形成了鮮明對比。劉裕因念其鎮守荊州之功,追封他為南郡公,諡曰烈武,還追贈他為司徒、侍中。劉裕本就沒有多少可信任的宗室力量,雄才大略的劉道規早逝後,這讓劉裕在後來用人之時處處掣肘。

關鍵之時最佳拍檔去世,劉裕被迫班師

劉裕北伐之師猶如摧枯拉朽,很快就攻滅了姚秦。他還在黃河岸邊佈署“卻月陣”大破北魏軍隊,嚇得北魏再不敢與之爭鋒,局勢可謂一片大好。劉裕本來想經營關中,乘勢西征,可正當此時,劉穆之卻在建康病逝。劉裕怕京師生亂,只能率大軍回師。那麼,這個劉穆之又是何許人?為什麼他的病逝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呢?

當初劉裕暗中聯絡北府軍舊將,密謀共同起事,反抗謀國篡位的桓玄。在急需人才之際,何無忌向他舉薦了劉穆之。劉裕與劉穆之相談甚歡,一見如故,迅速建立信任。攻佔建康後,劉裕常問計於劉穆之,還將許多大事託付給劉穆之處理。每當劉裕在外征伐,便由劉穆之處理國政。

劉裕攻破長安

劉穆之確實才華橫溢,甚至可以一心多用。史書中記載:

“穆之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賓客輻輳,求訴百端,內外諮稟,盈階滿室,目覽辭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

也就是說,劉穆之在閱覽辭訟的同時,還能寫著公文箋書,聽著命令,應酬賓客。一人同時處理四件事,還能做到有條不紊、互不干涉,劉穆之的確是個奇才。

劉穆之還提出過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當時豪強門閥仗勢欺壓百姓,百姓苦不堪言。劉穆之便整改法律,將法律儘量偏向於保護底層百姓的權益,打擊豪強利益。他宰執晉廷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劉穆之曾多次幫助劉裕挫敗政敵的陰謀。揚州刺史、錄尚書事的老臣王謐去世後,理應輪到劉裕繼任,但另一位義軍領袖劉毅卻不贊同劉裕獨攬大權,他想讓謝混接替王謐,或者讓劉裕在丹徒領揚州刺史,尚書省諸事交付予尚書僕射孟昶決斷。

劉毅派皮沈向劉裕轉達他的看法,皮沈沒有立刻去見劉裕,而是先見了劉穆之。劉穆之假裝上廁所,暗中通知劉裕,建議他拒絕劉毅。劉裕依言而行,事後詢問劉穆之何故。劉穆之深刻分析了當時的朝局形勢,認定劉毅等義軍元勳必會作亂、爭權奪利,此時劉裕應當盡力包攬權勢,不應該僅僅屈就於守藩之將,劉裕這才如夢方醒。後來劉毅等人果然與劉裕唱對臺戲,而且他們也嫉恨劉裕手下有如此智士,便時常挑撥離間劉裕和劉穆之的關係,結果劉裕反而更加信任劉穆之。

南朝步兵兵俑

劉穆之對劉裕非常忠誠,在官場、民間打聽到的消息無一例外都彙報給劉裕,維護劉裕的統治。劉穆之喜歡廣交賓客,在朝堂上佈置大量耳目,將每個朝臣的信息和想法統統報告給劉裕,即使是與他關係親近的同僚也不例外。有人經常藉此譏諷劉穆之,可他卻不以為意。因為劉穆之認為劉裕對他有知遇之恩,自己理應效仿昔日張遼告發關羽欲叛之事。

天不假年,劉穆之驟然長逝,劉裕在長安聽聞此事後悲慟哀婉不已,他的逝世對政局影響極其巨大。劉裕之所以敢常年遠離中央在外征伐,正是因為後方有劉穆之這位黃金搭檔,自己才可以毫無顧慮。當時劉裕正處於經營禪代的關鍵時期,須極力避免中央政局出現混亂,所以劉穆之逝世後劉裕決定立即班師,回去穩定大局。

無奈之下,委任其子鎮守關中

雖然決定班師,但是剛打下的關中總不能不要,缺乏宗室力量的劉裕在關中都督的人選上犯了難。經歷了太多都督割據一方的教訓,劉裕不敢留外姓將軍鎮守關中。關中重地,遠離中央,又與大夏和北魏相鄰,二國都對關中虎視眈眈。若爆發戰爭,劉裕定然難以立刻施救,這就需要關中都督才能卓越,可以應對突發情況。若劉道規還活著,他毫無疑問是最佳人選,可現在又可以用誰呢?劉裕的宗室之中根本無人能滿足這兩個條件。無奈之下,劉裕只能委任自己的二兒子劉義真為關中都督。

義熙北伐

劉義真年紀太小(僅十二歲),還是個孩子。他雖然不會背叛自己,但是同樣缺乏政治才能和經驗。劉裕便留下親信王修擔任劉義真的長史,王鎮惡擔任司馬,輔助劉義真掌管關中軍政。劉裕忌憚大將王鎮惡,害怕他在關中驕縱無人能制,便以衛瓘誅殺鍾會之舊事,暗示沈田子監督王鎮惡。

劉裕自以為安排周到,可事卻與願違。沈田子心中對王鎮惡存有怨恨,當初沈田子先打到長安城下,因為不敢獨自貪功才沒有進攻長安。後來王鎮惡到了長安城下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從北門攻入長安,滅亡了姚秦。戰爭結束后王鎮惡得到豐厚獎賞,冠於諸將,這讓沈田子及其他諸將非常眼紅。

劉裕畫像

後來軍中盛傳王鎮惡想殺盡南方人,在關中自立。沈田子一直想除掉王鎮惡,見此機會便自稱得到劉裕命令,拉攏傅弘之合作,最後二人在軍賬中擅自殺害了王鎮惡。長史王修聽聞此事,又以沈田子擅殺大臣為由將其下獄處死。

而劉義真因為年少,總是對左右奴僕胡封亂賞,王修見狀常裁減劉義真的賞賜,這引來了奴僕們的怨恨。在王修處死沈田子以後,奴僕們就進讒言說,王修之所以殺死沈田子是想要欲造反,結果毫無政治經驗的劉義真竟信以為真,擊殺了王修。

王修死後,關中徹底亂了套,再也沒有統一的號令。赫連勃勃大軍趁機逼進長安,劉裕大驚失色,要求劉義真捨棄長安,率輕軍速歸。可是,劉義真與諸將捨不得財寶輜重,部隊行軍速度緩慢。傅弘之雖苦勸舍財,可劉義真仍不聽從。最終隊伍被赫連勃勃追上,在青泥死傷慘重,蒯恩、傅弘之等將皆被俘虜。劉義真因為在前軍僥倖逃脫,當初浩浩蕩蕩的關中軍隊,最終僅剩下數百人。而前去支援關中的朱超石和朱齡石也被赫連勃勃打敗,二人也被俘身亡。

關中大軍死傷慘重,一統江山願望就此破滅

經此一役,劉裕麾下名將被赫連勃勃殺得殺、俘得俘,昔日不可一世的關中大軍僅剩數百人,這對劉裕造成嚴重打擊。此後,劉裕再也無力興師北伐,一統江山的偉大願望就此破滅。如果劉道規活著,劉裕定不會讓童稚統治關中;如果劉穆之不死,劉裕和不可能就此班師回朝,可如今只留下千古遺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