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非环保的“烧荒”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前言

明朝时期,驻守北方的边防军由于战争防御需求,常年需要出到长城之外进行一种烧荒行动。具体方式就是:在秋、冬季节明军根据计划出动,将靠近长城边境几百里范围的草原枯草烧掉,也包括遮挡视野的林木。烧荒除了便于瞭望、炫耀明军武力等目的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坚壁清野。

如果烧荒行动在这些边镇附近的重点要害区域得到了有力执行的话,就可使游牧民族的马匹在靠近明朝边境的范围,在秋冬二季甚至春初时都难以得到天然草料的充足供给。马群缺草供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以蒙古族为主的游牧部落的南下侵扰。不失为在秋冬及春初几个月里对付游牧民族入侵的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之一。


烧荒之举措在明朝北部边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时人常有提及。明朝嘉靖年间的官员唐顺之,就曾经谈到烧荒对北方边境外游牧部落的重要遏制作用。

他说:“虏人来去如风雨,此亦未必尽然。且虏人非万骑不能大举,骑不可一日无水草。沙磺少水,而水草可饮食万骑者,尤为难得。虏人拥骑南下,须是觇得水草便利处,然后可入其无水草处。故知守边要地止有数处,而当时摆边之法为失算矣,虏人亦不能以饥渴马致千里也。是以边城虽绵亘千万里,虏人虽是风雨来去,而其所从入大约可以先定。其小小隘口,零骑可入处,虽不可数,而其大举之路,大约不过数条而已。”

烧荒在军事防御上对明朝的有利,已经是明朝人的共识了。

明朝在北方边境的常年烧荒之策并没有被清朝继承,因为清朝的边境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清代满族入主中原,蒙古部落及东北之地都已经被降服,边境线已经已经向北方更大幅度的推移,并非原来明朝长城一线的所谓“九边”之地。因此,用于长城一线对付蒙古等游牧部落的烧荒策略被取消,并没有像明朝那样成为清朝的国策。偶尔实行过的烧荒军事行动,也只是在清军平定朔漠和准噶尔等少数的几次军事行动期间,且持续的时间短,波及的范围也很小。与《明实录》比较,《清实录》几乎没有关于烧荒的记载,平时无故放火烧荒者还会遭到严惩。

明朝北边烧荒之策的创立时期是在永乐初年。据《明成祖实录》载,永乐五年,镇守大同边将江阴侯吴高最早提出在明朝的边防军当采取烧荒之举对付游牧民族的入侵,以后才逐渐在长城一线的各个边镇全面推广开来。通过对《明实录》的查阅,洪武时期几乎没有一条用烧荒之法来防御蒙古等部落入侵的史料。所以能够推测到,烧荒之法,应该是在永乐年间,才开始逐步确立的。

永乐五年十二月癸已日,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奏请:“沿边草盛,欲焚之。”永乐皇帝朱棣敕令此事可行,但当稳妥操作。他下令指示:“最当第虑,旁近未知,或生疑怪。且巡微军马仓猝难避,屯堡房舍将有所损,须预报之使备。”

可见,当时明朝在北边的边防军还不习惯此举措。永乐皇帝还认为此种行动如果缺少严谨的安排调度,容易产生惊扰,甚至可能因烧荒引发的火灾危害到己方,产生军马、房屋等方面的损失。

至正统年间,翰林编修徐理上言时。

说:“太宗皇帝建都北京,镇压北虏。乘冬遣将出塞,烧荒哨瞭。"

为何明初并不采用烧荒之法来防御蒙古入侵呢?较合理的原因最可能就是,明朝北边的诸多军镇尚处在初创时期,明朝边防军还没有在实践中摸索出使用烧荒这套策略来对付游牧民族的入侵。明代以前,在北方的战争风云中也曾多次出现战争期间以烧荒来克制对手的历史记载。但去古已久,明朝人重拾烧荒这个并非自己最早原创的法宝在长城一线进行历史的重演,还需要一个不断摸索熟悉的过程。

自永乐五年至正统九年,明朝边防军的烧荒已经由大同逐渐向包括宣府、宁夏等在内的军镇向整个北部边防线推广,上升为明朝防御蒙古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后,烧荒成为“常例”,明朝常敕令于秋、冬季出边烧荒。史载,宣德四年九月,明朝遣将出塞烧荒。守大同武安侯郑亨、守宣府都督谭广等各遣人上奏,宜及时发兵出塞。宣德皇帝表示同意,说:“烧荒固常例,师行不可不谨”,遂敕令:"诸将肃部伍,严号令。毋或怠忽,为虏所窥。”

这说明早在宣德四年之前北边大同、宣府、宁夏三边已将烧荒视作“常例”。

宣德七年九月镇守山西都督佥事李谦上请:“偏头关外,地临黄河,皆边境冲要之处,草木茂盛。或有寇盗往来,难于瞭望,请如大同、宣府例,至冬初发兵烧荒。”

正统元年八月,属延绥镇的延安都指挥王永上报“欲往河曲焚草搜贼”,得到了正统皇帝的批准。正统七年十一月,锦衣卫指挥佥事王瑛上言因甘肃镇及辽东镇下的义州屡被游牧族人侵扰害。


建议:“近地水草有余,故也,乞敕边将遇秋深率兵,约日同出数百里外,纵火焚烧,使胡马无水草可恃。”正统皇帝“命所司计议以闻,颇采用之”。

这说明辽东镇大约此时才开始烧荒。正统七年十二月,翰林院编修徐理上言五事,

建议:“今宜于每年九月,尽敕坐营将官巡边。分为三路,一出宣府以抵赤城独石,出大同以抵万全,一出山海以抵辽东。各出塞三五百里,烧荒哨瞪,如遇虏寇出没,即相机剿杀。每岁冬出,春归休息。”

皇帝命兵部同五府管事官议论施行。这说明此时“九边”中大多数边镇都已经开始进行烧荒了,烧荒这种在现代人看来有违环保政策的方法,开始真正变为了明朝的御边国策。

除此之外,烧荒行动在执行中就不同年份、不同区域常打折扣。具体表现为:烧荒的时间太早,草还没有足够枯黄,达不到烧毁的目的。

结束语

有人把烧荒与北方荒漠化、森林破坏的关系联系起来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烧荒严重破坏了草场,此说法恐怕未必成立。在荒漠化影响的人为因素中,现代研究成果经过现场考察后认为过度放牧、耕垦草地等行为导致地表被破坏才是荒漠化的最大杀手,所以不应夸大烧荒之举对草场荒漠化的影响。因为烧荒并不是导致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与过度放牧、人工垦殖破坏草原地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影响不能相提并论。再加之明代实行烧荒时常大打折扣,因此烧荒这一 因素对明代北方地区草场日益荒漠化的历史影响还是有限的。

当然,不容否认的是,北方长城一线外平地森林的大量消失,确实与明代的烧荒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从生态破坏的角度讲,长期的烧荒行动对北方的树木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明代时,北方地区总的气候环境比较干旱,林木能够长成茂盛的森林非常不容易。而烧荒就会使大片林木被烧毁后很难再次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一种破坏。虽然烧荒的主要目的是烧掉草原枯草,但明军为了便于嘹望发现森林中潜藏的游牧部落,加之不能控制火势,大量九边外的林木被毁在所难免。这里要注意的是,明军烧荒时烧毁马草为主时的烧毁林木行为,也是有选择的。

因为林木茂盛至很难前进时,也会阻止游牧民族穿越某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山林。游牧部落一般不会选择砍伐殆尽林木后才通过某些要道,那样毕竟太费时费力。所以,烧荒时明军主动烧毁的林木应该还是有选择的。当然,风助火起,有时候难免蔓延至不可预测的范围中去。甚至还有把明军自己的沿边寨堡烧掉的,如此引火烧身虽为极少数,却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森林的生长特点和草原不同,森林一旦被毁坏,短时间很难恢复。再加上当时沿边采伐林木的活动不绝,二者交互作用,加速了这一进程。.


烧荒确实会对森林产生严重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但烧荒对森林之外的草原而言,只是烧毁草原的枯草,使被烧地区的马匹在秋、冬季节难以吃到天然枯草。现代学者所作草场烧荒试验的研究也表明,烧荒不是使被烧的野草在来年不能生长,反而会使草场在春季会提前一二十天返青提前生长,对草场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早春牧草返青普遍提前十五至八天,加之草木灰的肥效作用,使牧草不但生长旺盛,产草量增加,且生长期相对延,烧草场却为厚厚枯草所覆盖,实际可牧时间要比已烧草场推迟一个月左右。因此,牧草返青提前,有利畜群早春放牧,挽救乏畜。”四古今虽有差异,但草场生长的特点当无根本的不同。烧荒并不是导致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场在春季延迟生长的原因,反而有益于草场的提前生长。